搞笑担当天津卫,10年挑战再相见,你还是这么“哏儿”

刚刚在京津呆了一周。作为一个北方人,塞了一肚子的包子和饼,心满意足地回到深圳。

中国有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天津,好像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个。

去北京吧,首都的古今难免让人兴奋又好奇;

去上海吧,外滩夜景小洋楼,感受骨子里的摩登和文艺;

去重庆吧,人气爆棚的网红城市,朋友圈里总有人去打卡;

但,很少听说有人专门去天津玩。

我就是专门去天津的那个。

摄于“天津之眼”,2019.6

制定此次“北上”计划时,突然想起,我第一次去天津还是2009年的夏天,一晃十年。

恰好有学生时代的老友在天津工作,许多年没见,想看看她们都活成什么样儿了。

2009年夏天青涩的我

十年啊,十年。

十年前,网上没有太多旅行游记,很多当地的语言和风俗要靠自己亲身体验。初到天津,拉车的大爷冲我叫了声“姐姐”,吓得我整个人愣住,心想你在和谁说话?(然后被告知,天津人管女的统称“姐姐”,jié jie)

十年后,嗓音洪亮的外卖骑手在电话里说:“姐姐,到酒店大堂取餐了”,我不再觉得奇怪,欢欣雀跃地应着。

怎么形容彼此的关系呢,大概是:我是你姐姐,你是我大哥。

“大哥"可不是我编的哈,是我和当地司机聊天,问管男的该怎么称呼,被告知"jiāo dā gè”。

在天津的这两天,恰逢高温预警。我哪个热门景点都没去,本并不打算写天津旅行文儿。然而天津这座城市用它的快乐哲学打动了我,所以,还是想记录下这次48小时快闪中的所见所感。

01 天津人,就是要逗你玩儿

放眼中国,天津人是出了名的“搞笑担当”。

天津话中的“哏儿”(gén ér),就是“有趣”的意思。

先说两个我在网上看到的故事:

1、在天津买糖葫芦,有的糖葫芦里面有籽,我想要没籽的那种,就问老板有籽吗?要是别的地方人可能会说“没籽,放心买吧,肯定没籽”。

天津人是怎么说的呢?“你要是想买有籽的我得回去给你串去”,他们是一种反向思维。

2、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中老年人骑个自行车,前面是红绿灯,红灯时停下来了,等绿灯他再想上自行车的时候腿脚不好,半天没上去。

一个警察看到他在那儿挡住后边人了,就喊话了:“说你呢,说你呢,练杂技回家练去”,老头就不愿意了,头也没回说了一句“笼子里头待着得了”!

天津人的发音常被吐槽听起来土,可贫嘴起来真是太有意思了!

普通的日常对话,在天津,也都自带搞笑BGM!

再来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

在天津叫专车,我刚一坐稳,见司机比较面善,正琢磨找话题跟司机开聊,人家一句话就把我给逗乐了。

“您好,欢迎乘坐XX专车。下面我要说两句话术,您不要觉得奇怪啊。”(天津话)

“哈哈哈哈哈哈,你说吧。”

“第一句是,请系好安全带。第二句是,车内温度不合适的话,请告诉我,将为您调整。”(反应过来改成普通话,夹杂着天津口音)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的。”

和司机很自然地聊起来了,我表达了对这座城市印象不错,人们也都比较nice~

师傅说:“那的确是,和某某城市相比,天津人整体还是比较热心友善的。”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吧,叫了这么多年的车,遇到的每个专车司机都是礼貌而流程化地跟你讲规定话术。突然有位师傅自己给自己的开场白还加了个预告,真是猝不及防被逗笑。

我在天津的两天,心情一直很愉悦,因为你时不时就会被逗乐,没有一点点防备。

神奇的是,你以为他们在搞笑,可人家是认真的。

02 像当地人一样,去听回相声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

在许多年前,没有这么多综艺、真人秀等娱乐节目之前,每年春晚的相声和小品几乎承包了国人最密集的笑点,尤其是在北方。

小时候,冯巩郭冬临那段天津口音的“竹板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咱们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咂”,我至今还能背下来。

这次去天津,目标之一便是想感受一下当地氛围浓厚的相声文化。

传统茶馆听相声,我听取了一位本地相声爱好者的推荐,去了有名的“谦祥益”茶馆,也是天津相声博物馆的所在地。

相声表演每日都有,票价80-120元并不贵。我听的是晚上场,19:30开始,整场演出持续两小时左右。

表演有结合当下年轻人口味的新段子,也有传统节目。台上这两位,平均年龄70岁,如今还在舞台上卖力表演,声音洪亮清晰、表情惟妙惟肖。从学童,到老相声演员,真是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相声啊。

在现场听相声的感觉,和在电视上看确实不一样。你会被身边人的哄堂大笑所感染,也可以在演员抖包袱的时候,跟着大家伙一起“噫——”

演员也不仅仅是能说会道那么简单,大段的台词、唱歌、表演、绕口令......一招一式,分分钟考验基本功,不能有一点卡顿。无论私下发生了什么,当天心情如何,只要穿着大褂上台,就要卯足了劲、博观众一乐。

不免对这些“搞笑艺人”也心生敬佩起来。

03 #十年挑战#,不变的美食、美景、美人

天津,比我印象中漂亮许多。

作为曾经的九国租界,一座座古老的外来建筑仿佛在讲述民国那段岁月。

可惜我历史太渣,只能对着英美法意各式风格的建筑本身赞叹。

几百年历史的天津卫,既有别致典雅的欧式洋房,又有烟火十足的弄堂里巷。街头巷尾孕育出的天津美食,看上去就不那么洋气了,但照样火遍全中国。

要说天津的小吃,不得不提包子麻花煎饼果子......甚至还有顶级路边摊“大饼卷一切”。

天津卫的脑洞,真的不服不行。

大饼果然卷一切

这次没吃到“大饼卷一切”,有点遗憾。好在包子和煎饼果子没少吃,尤其是煎饼果子,发源地出品就是不一样,软软的饼皮夹着酥脆的果子,嗝~

去年,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还专门成立了煎饼果子分会,可把我逗坏了。想象一下北京成立个豆汁儿协会,广东成立个肠粉协会......那画面。

据说,往煎饼果子里加火腿肠、肉松等材料,在当地人看来是特别不正宗的表现。要吃,就吃传统味儿!

值得品味的除了美食,还有情谊。

这次在天津见的好友小张,毕业后多年没见。在天津生活近十年的她,依然是那个性子慢悠悠的高中女生,结婚好几年,一张嘴还是习惯性地说“我和我对象”,音调也发生了改变。

都说东北话传染性最强,但能把东北口音给带跑,天津话,你做到了。

面对面地聊聊近况,吃着老友请客的津味儿佳肴,聊着各自的幸福和无奈,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

在天津,放慢节奏,就这么慵懒自在地生活吧,不枉费岁月的慷慨。

我们的#十年挑战#

04 一个天津故事

最后,想再补充一个“天津故事”。

故事发生在小张身上,听她讲完,我特喜欢。

“李师傅,我单位较真儿细腻的大厨。不像其他食堂的大锅菜,他炒出的菜美味又精致,让我惊叹,原来天津本土的家常菜可以这么好吃。

那时,我刚来天津上班没多久,和同事们都比较陌生。为了尽快融入新环境新集体,我就在很多事情上面积极表现,主动帮大家打扫卫生,经常最后一个下柜台休息吃饭。

但是作为新人,业务不熟练难免拖后腿,那段日子里,我是个掉队的人。怎么努力追赶,却总是距离遥远,感觉特孤独……

一个降温的天气里,已经下午两点,我最后一个吃饭,又困又饿,心想随便打点剩菜微波炉热一下算了。走到厨房门口,扑面而来的热气让我心里一暖,李师傅竟然专门给我包了份饺子。一边盛着饺子一边说,最后吃饭的孩子永远都有更好的,我的心在那个拔凉拔凉的冬天暖暖呼呼的。

李师傅永远不会让最后一个吃饭的人饥肠辘辘地面对残羹冷炙。

他的那句话就像一针鸡血,让我更有力量。再后来换工服的时候我的尺码比原来大了两码,哈哈。”

原来,天津人对吃的重视,是令人捧腹的幽默日常,有时也令你暖心到永生难忘。

小张说:“那盘饺子、那句话早就化成了我心中的一抹光。别失望,更好的永远在后面等着你呢。

用这个故事作结,记录天津带给我的回忆。十年后的夏天,我一定会再去天津看看。

摄于酒店房间,楼下是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