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良資產的處置週期

一、銀行業的不良資產週期


1、1998-2003年:首次注資和不良剝離

受中國經濟下行、亞洲金融危機、國企經營困難和銀行經營管理和內控較弱的影響,銀行業在90年代不良率高企,根據測算1998和1999年國有大行的不良率高達35%和39%,同時在資本金不足的困擾下,已經進入技術性破產階段。

為維護金融穩定,中央政府採取2項措施,從資本金和不良雙方面入手改善銀行資產情況:

其一,1998年,財政部向四大行發行30年期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募得資金以資本金的形式再注回銀行。

其二,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並向銀行發行8200億元金融債券,同時央行向銀行發放5700億再貸款,共計從國有商業銀行剝離出來的約1.39萬億不良貸款。

在注資和不良剝離完成後,按照較低的會計標準,國有大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8%,但按新的國際審慎標準,實際是-2.29%,仍處於破產狀態。


2、2003年底-2008年:再次注資和不良剝離

為完成國有大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從2003年到2008年,先後完成對國有大行進行第二輪的注資和不良剝離,使得四大行得以順利完成股改和上市準備工作。

2003年底,央行以外匯儲備成立中央匯金,並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注資225億美元。

2004年,信達從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剝離2787億元不良資產,使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不良率下降到5%以下,已滿足監管的不良率要求。

2005年,工商銀行從中央匯金獲得150億美金注資,同年工商銀行向四大AMC剝離不良資產4500億,並將1760億元損失類貸款以及700億元的非信貸風險資產,合計246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商銀行共管基金,後續財務部將共管賬戶資產委託華融資產管理。通過直接剝離和共管賬戶,工商銀行共計處理不良貸款7000億。

2008年,中央匯金向農業銀行注資190億美元,並通過共管基金模式剝離不良資產逾8000億元,使其不良貸款下降到4.1%,滿足監管要求。

3、2008年-2011年:不良額率雙降期

在2008年四大國有銀行均完成注資和不良剝離後,銀行系統的存量風險大幅減輕。同時新增貸款的壞賬風險尚未開始暴露,以及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監管推出的四萬億計劃使得資金面趨於寬鬆,銀行業不良貸款的餘額和比例實現雙降。

2011年3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分別為0.41萬億和0.90%,達到歷史最低位,較2008年末四大行完成注資和不良剝離後,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分別下降了0.15萬億和1.5個百分點。


4、2011年-至今:不良餘額快速上升,不良率逐年緩慢上升

2011年底開始,隨著我國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快速攀升,不良資產餘額也快速攀升,同時不良率也逐年緩慢上升。2020年1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分別為2.61萬億和1.91%,較十年前的歷史低位,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分別上升了2.2萬億和1.01個百分點。

我們認為最近十年,不良率逐年緩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4點:

其一,GDP增速持續下行,企業規模擴張和盈利能力也隨著減弱。

其二,2008年後四萬億寬鬆計劃,在穩定經濟的同時,向殭屍企業和金融市場投放了大量信用,從而積累了較大的壞賬風險,在隨後十年壞賬逐漸開始暴露。

其三,08年起,企業和居民部門的槓桿率不斷攀升,高企的槓桿率增加了經營風險和壞賬發生率。

其四,隨著城農商行的市場化改革和不斷壯大,銀行業的目標客戶範圍不斷擴大,也不斷下沉,中小銀行在銀行資產中佔比逐漸擴大,而中小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下沉、擔保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均較弱,貸款利率和風險溢價也更高,使得整體不良率有所上升。


二、銀行業歷史不良處置情況


銀行業的不良處置,和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情況密切相關,也分為以下幾個週期:

1、2008年之前:四大行超大額剝離存量不良期

通過向AMC直接剝離和共管基金等方式,四大行剝離超過3萬億的歷史壞賬。

2、2008-2011年,核銷轉出力度下行期

2008年後的3年內,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實現額率雙降,資產質量向好,同時四大AMC也因為剛剛接管大額存量不良,缺少再度大額收購不良貸款的動力。因此需要核銷或轉出的貸款均較小。

3、2012-2016年,核銷力度大幅上升期

隨著2008年之後3年的貸款不良逐漸暴露,銀行業不良貸款規模和不良率均處於上升通道,銀行業在2012年後的5年間,大幅提升核銷轉出力度,通過核銷和轉出貸款控制不良率。2016年末核銷轉出率達0.87%,較2011年的低位0.05%高出82bp。

4、2017年至今,核銷力度穩定期。

過去幾年,銀行業的核銷力度較為穩定,維持在0.8%-0.9%之間的高位。原因:

其一、不良率較高需要更大的核銷力度。在過去10年內,銀行業的整體不良率累計提升了1個百分點,因此需要更大的核銷力度來穩定資產質量。

其二、不良資產管理市場的擴張和政策的邊際放鬆帶來更大的轉出規模。包括:組建新的地方AM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業務範圍放寬、准許單戶對公和批量個人不良貸款的轉讓;加快不良資產的核銷、不良資產的出售、不良資產的證券化等。在不良貸款市場化處置路徑更加容易、轉讓接收方選擇更多的情況下,銀行不良貸款的轉出力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