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垚:没有什么是追溯到宇宙起源解决不了的

在我们耳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那就是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动辄就是领先个一两千年。然而一提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史,这个国家仿佛就如中了毒一般,开始受尽屈辱成为了“双半”社会,成为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嘴里的肥肉,中国人开始在“中国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取舍中徘徊、螺旋,“如何找回历史上的荣光”“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这些讨论,直到今天也远远没有断绝。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动辄就谈所谓“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好像这世界上也就无非一个“中国”一个“外国”。然而如果仔细问到每个人这“东方”“西方”到底为何物的时候,我相信诸位也未必能答出个所以然。在舆论场上中,也动辄充斥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伟大”“中国古代不知道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了”的站队、扣帽子,党同伐异,好不热闹。

“百家争鸣”的诸君夜以继日地敲打键盘所营造出的互联网环境,其实用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一个罪名来形容也十分恰当不过了,那就是“教坏小朋友”。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且不谈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如何,就单说对我们的价值观和秉性来说,都可能有着根深蒂固的负面影响。

比起动辄营销焦虑,看似制造精美的线上课程。我们一直致力于给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同学,以大家自己本身具有的积累甚至碎片,去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框架,而对于我们的经典课程来说,这一系列可以被称为历史终结的知识荣光中,他们就如打入大地的地基,一系列框架皆需要在此之上贯穿、浇灌。

要知道,没有什么是追溯到宇宙起源解决不了的

说到“经典”,大家脑海中或许都会浮现出什么《诗经》、《论语》、《老子》、“四书五经”,抑或是西方的《理想国》《形而上学》《沉思录》等等,你会觉得这些东西听过是听过,但是终归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太过于遥远,想看,也看不下去。

提到《诗经》,你可能认为除了“关关雎鸠”其他的我都没背过,但是我们却认为,诗经几乎的每一篇,你可能都略知一二,就比如“信誓旦旦”“衣冠楚楚”“绰绰有余”“战战兢兢”“忧心忡忡”“小心翼翼”等一系列双声叠韵的成语,都是一种很明显的《诗经》体。如“小心翼翼”源自《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而“绰绰有余”源自《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不令兄弟,交相为瘉。”你每天所说的话中,都有着大量从3000年前穿越过来的“风雅颂”,烙印在了我们的语言灵魂里。我们总谈我们“传承五千年文化而没有断绝”,其实这真正没有断绝的,最为核心的除了那些方块字之外,也无非就是这些奇妙的词语了。

提到《老子》,这几年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你上杂货铺买个垃圾桶,上面都恨不得给你画上个“上善若水”。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老子》或者说《道德经》,其实仅仅只有5000来字,它还没有大家正在看的这篇文章字数多。而就这么一个东西,却把“道德”这样一个概念,刻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中,我们总说“道德”,却不知其源自这里。

然而说起《道德经》里的“道德“,就很可能让大家哭笑不得,《道德经》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这本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谓“道”,今天也与“路“组词,其实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方式,而这个“德”字,我们看到以”心“为底,因而它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有“行动者的心境”的含义,也就是按照“道“所行着的评价。如果按照现在的概念来讲,也可以说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然而这个被后世道教尊为“道德天尊”的老子,他的道德在现在看来,则很是缺德。老子在《德经》上来就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这最上等的德行是“没有德行”,最下等的德行是拼命不失去德行,那才是缺德呢。老子在道经里就无数次地谈论,“有”和“无”本质上就是一个玩意,这东西“玄之又玄”,所以在方法论上老子很讨厌人故作主张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而应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光让我来列举《老子》五千个字中的光辉,那可谓是字字都是精华,我不想用很多古今中外名人对它的高评价来吹捧这么一本古书,但是老子这种从上古时代就流传而来的天道观,着中国任谁看了都拍案叫绝的经典,加上后来我们更为熟知的儒家,足以奠定了我们这个“早熟文明”的最佳根基了。

我们仅仅举了两个我们本季度要推出的共读课程的几个小部分,相信大家也很能感受到,这些遥远知识直到我们如今的贯穿,以及存续至今的温度,甚至也能把我们的碎片,用历史经典这一条神圣的线,系统地串联成大厦骨架。不过与其说历史串联了经典,不如说是这些经典让我们意识到了历史的伟大,然而对于历史这一概念,大家或许是最为头痛的。

过去的历史,真的那么久远么?东西方的空间,真的那么遥不可及么?

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这些“经典”所发生的时间,并没有太大概念,用比较调侃的话说,“这不都是解放前的事么”。我们提到日后要讲的“诸子百家”,一般都会称之为“先秦古典”,这先秦顾名思义,就是秦朝之前,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久远,然而如果秦始皇能坐个马车去埃及看到当时的金字塔的话,他和我们去看兵马俑可能是一个感觉的,都有着2000多年的时间差。

在人类文明史上,如果按照目前考古来讲,位于如今中东地区的“新月沃土”无非是最为古老文明曙光。


图 新月沃土

这个“新月”和宗教没啥关系,而是一个在干燥地区中,由三条大河滋润出来的、新月状的沃土地带,也是如今的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沿线。正是这一片温暖肥沃的区域,造成了人类最早期的农耕文明。

埃及的第一个金字塔大约修筑于公元前2600年,如果我们跑到那时候的中国的话,很遗憾,就连疑似“五帝”时代的“龙山文化”都还没有开始。尼罗河规律地泛滥、两岸季节性的农田,使得这里出现了最为早期的集权国家。而不远处的两河流域,也早就有了星罗棋布的豪华城邦,那里的苏美尔人甚至创造出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提及中国,也无不赞叹我们的古老呢?因为我们虽是最年轻的“原生文明“,但是却是唯一文字、语言不间断延续至今的,不过关于中国的问题,我们之后再说。

其实就在我们开过的一门课,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有一句著名的话:“那些曾经强大的国家,现在都已经衰落了,现在强大的国家,未来也会衰落。”尼罗河、两河、印度河以及我们的长江黄河,孕育了世界上公认的四大“原生文明“,既然有原生文明,那就必然有”次生文明“。在新月沃土的经营中,两河地区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无穷无尽的内忧外患。正因如此,曾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落后民族——印欧民族,却在旁边拼命地获得着这些原生文明优秀的知识,而这些”印欧民族“中获益最大的,就是如今还如雷贯耳——波斯民族(西雅利安人)、印度民族(东雅利安人)以及我们要说的重点——希腊人。


图 游牧民族“印欧人”的起源和扩散

相信大家这么一看,就大致明白了,这个“印欧“的名称是如何而来的了。这个边缘民族尚武强劲,在扩散到大陆的每一个边边角角之后,距离新月沃土最近的族群,就开始形成了我前面所说的“次生文明”。在我们即将开设的课程《荷马史诗》以及《神谱》中,你会多次的看到“X神从克里特来“”X神曾是克里特的王“。如果按照目前的考古来讲,这个”克里特文明“本就是一个埃及文明的衍生物,见诸埃及的壁画和文字中的记载。然而正是由于希腊人和克里特岛(上图希腊下面的小岛)的融合甚至征服,使得这个地中海北岸的印欧民族——希腊人开始走向了文明。

其实“希腊“这个名字,也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一个统称,在历史上,它就像是“海贼王”里面的世界观一样,它本是一个活跃于地中海东部特别是爱琴海的散碎部落群。比起遥远的东方,他们有着并不丰富的物产,所以只能大量依赖于航海贸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央集权国家难以诞生,而一个在混乱中达成稳态的海洋文明则初见雏形。

同时代的中国,却发展得十分迅猛。我们好歹也是一个原生文明,虽然远离新月文化圈,但是却也产生了依赖农耕的大型文明,而且神奇的是,我们从新石器时代,甚至没有经历完整的“铜石并用时代“和“红铜时代”,就迅速地出现了青铜文明,这也使得一些学者不得不认为,我们的文明很可能收到了某些外来文明的启发,开始迅速的早熟起来。

我们知道,中国的这个青铜文明,就是大名鼎鼎的商朝,商朝不仅仅能够冶炼青铜,更能搞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超大型、超精美的青铜器。这些无不阐述了这个“早熟”的概念。商朝以强大的文化以及武力,开始不断地向东西南北的外族进行征战,广收小弟,以各部落间的宗教和政治联盟的方式,确立了商王“天下共主”的神圣地位。虽然商人之后不幸被西边的小弟“周”部落捅了后门,但随之建立的周王朝并没有断绝商王朝的文化价值,而是以其为基础进一步开创了“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盛世。文王、武王、周公等开国君臣,通过“德”的发明超克了商人那里狞厉莫测的“上帝”,奠定了作为后世中国政治秩序之基础的“天命”观。他们也总结商的教训,知道这收外人当小弟那是真信不过,于是把自己家凡是算的上的亲戚分封得到处都是,一种以血缘纽带维持的权力系统——“周礼”,就这样稳固地立在了东方大地上。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里去看政治

我们共读课程里的《诗经》,其实就是源于这个时代,我们总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始祖”,其实说通俗一点,这《诗经》本身就是早期王朝政治的一部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周王室和各级诸侯均设“史官”,一则随侍左右,记述国家大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形成了今天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传统,二则负责采集和整理各地的流传歌谣,“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形成了《诗经》的原始来源。因此,“诗”与“史”这两个同音字,在最初也原为一体,彼此交融。史官在所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以“采风”之名调查民情,这才有了《诗经》里面的“国风”,我们现在看到“国风”中的章节,也一般都是“秦风”“陈风”“卫风”等等地名命名的,这本身的意义,我们也就没必要多说了。而《诗经》里面的“雅”,一般都是一些贵族成体系的作品,和国风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关于那个颂,则就更高大上,都是周王室、贵族进行祭祀时使用的“最高机密”。有人说,“风雅颂”分别是文学、政治和宗教,虽然略显生硬,但也一针见血。《诗经》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就在于它浓缩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庶民的最早期全部社会生活的样貌,而且极其细腻、形象。

而同时代西方的作品,正是我们的《荷马史诗》以及《神谱》,你会发现比起东方的务实主义,这两个东西实在是“浪漫主义”得要死,就在东方强调统治者的“昭昭天命”的时候,你却能看到希腊诸神越看越像是不死的人而已。他们在一起你争我斗、争风吃醋,肆意出轨乱伦。然而如果按照前面《诗经》的角度看,其实这些看似小故事一样的东西,本身也是政治的一部分。我们看似结构完善的希腊神话中,别说《荷马史诗》和《神谱》的矛盾,就是这些书的内部也是自相矛盾。希腊的诸神本类似于东方的图腾,本都是各个部落和家族的最高信仰和代表。所以你会看到希腊的最高主神宙斯反而出现得很晚,而他们的诸多神明却各具特色,关系极深,无非也是这个《海贼王》一样的早期文明的政治缩影。《荷马史诗》的前半部分《伊利亚特》,更是记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希腊人之间的争端——特洛伊战争,而这一场战争的核心,正是爱琴海两岸的迈锡尼以及特洛伊两大霸主之间的“爱琴海霸业”,这么一看,好像就不那么浪漫了。

《荷马史诗》《神谱》的作者荷马以及赫西俄德(如果我们认为荷马实有其人的话),都是生活在希腊一个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时候所书写的,而这个黑暗时代,正是因为这两拨希腊人打的两败俱伤之后,一波被称作“多利安人”的“野蛮希腊人”,他们拿着发达的铁器兵器从北部杀入了这个半岛,把这一时期的文明搞得中衰了下去。

而这个“多利安人”建立的城邦,就是著名的“斯巴达”。这个斯巴达比起爱琴海的主流部分“爱奥尼亚人”,有着极其剽悍凶猛的战斗力,政治结构相对单一,他们驱使着被征服的奴隶从事农业劳作,而自己却进行着超直男的霸业。

希腊正在进行的黑暗时期,却是东方的风雅西周。然而风水轮流转,多利安人的征服无法让那片土地永远蛮荒下去,崭新的城邦开始燃烧起来。而西周分封的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却在不久之后产生了内乱。

时间大约是2700年前,我们先来看看东方。

日益膨胀的诸侯和贵族势力,终于压垮了“国人暴动”之后的周朝廷,贵族申侯因继承人问题,竟把塞外的犬戎引入朝歌,周幽王死于镐京(今西安)后,一个一直被看不起的西陲大首领“秦襄公”护送幽王的儿子“宜臼”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然而这个所谓的东周,没多久就成了一个吉祥物一般的象征性存在。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开始加剧崩塌,而在诸侯国中,别说那些中原姬姓国家,就说爵位极高的宋国、甚至周公旦自己的封国鲁国,都成了屡次被吊打的对象。而那些边缘的外姓国家,如开国功臣师尚父(“姜子牙”)的封国齐国、自称“我本蛮夷”的芈姓楚国、也包括那个本来给周王室养马的“嬴姓”的秦国等等,却在这一期间繁荣起来。

这个神奇的时期,又被称为“春秋”,那是因为在这之后出现的,没人不知道的鲁国落魄司寇孔子所编写整理的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的。

说到孔子,这个好像是个经典的大头啊,不过你真的认识孔子么?

《论语》真的是儒家核心经典么?

我们提到有关孔子的著作,第一反应就是那部《论语》,这里面有大量孔子的核心思想——维持秩序的“礼”,秩序运转中的“仁”。不过事实上,这个论语就算在儒家内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并非什么核心著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比如马云这人现在很出名,朋友圈疯转“马云说了XX,外国人都惊呆了”这样的东西,然后来了这么一人把所有有关马云的语录编纂成书,《论语》一开始,就类似是“名人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语录”这样的一种存在,成书时期应是孔子死了很多年后了。

然而孔子为啥成了个“名人”呢?其实我们之所以把孔子封王封圣,那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儒家,整理了整个春秋时代之前,从上古而来的大量典籍,编写出著名的《六经》而问世的。所谓《六经》,也称“六艺”,原本不是六本书,而是礼乐制度中六项最重要的生活技艺,六项大本事。孔子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指的便不是让他去学书本知识,而是学“诗”和“礼”这两门操作性的技艺。所以这里的两个字,都不用打书名号。本事,书本里是学不来的,靠的是耳提面命,靠的是言传身教,就像今天,没有谁是对着书就能学会拉小提琴、学会下围棋的。如果有,知道人文愿拜你为师。孔子之前,“六艺”或而有书,但主要载体也不是书,而是师徒传授。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古老文明的全部遗产极有可能在战火硝烟中化为灰烬,在无人问津中渐成绝响。这将是比一时的政治盛衰更为可怕的精神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孔子挺身而出,“删述六经”,在一个秩序和价值全面坍塌的世界,让全部的三代文明至少还能以书面流传的形式,进入后世中国人的记忆和血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在现实中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但作为一个“古典学家”的孔子,才是他真正的伟大之处。

这《六经》中第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诗经》,可以说若无孔子,我们是很难看到如此伟大的一本先秦著作的。第二本,就是被称作《尚书》的“古代杂文集”,若无儒家编纂,恐大部也散失了。第三本《礼经》,却不只一部,而是共有三部:《仪礼》是正牌的《礼经》,是日常行为规范;《周礼》又叫《周官》,是国家政治制度;《礼记》按字面意思,本来是对《仪礼》的注解,但在汉代编纂时汇入了众多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单篇文章,成了本“论文集”。然而就像今天的许多大学一样,原典不重要,论文才重要。到了唐代编修“五经正义”时,《礼记》反而鸠占鹊巢,取代《仪礼》成为了“礼经”的正经。到了南宋,那位著名的大儒朱熹,硬是摘出来《礼记》里面的《中庸》《大学》两篇,加上带你认识孔子和孟子的《论语》《孟子》,共同组成了日后科举考试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四书》。第四本很有名——《易经》,其实到了孔子的时代,这本古书中那些“见龙在田、黄裳元吉、履霜坚冰”就已经很难懂了,如果仅有爻辞,这就是本天书,读起来跟小狗在键盘上按出来的文章差不多。孔子以及弟子子夏等人,为《易经》作《易传》,称为“十翼”,插了十根翅膀,这只鸟才能飞。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看起来很不“上古”的话语。《六经》的第五本叫做《乐经》,这本书,几千年来没有人类见过。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吹牛说他“通读六经”,你就可以问问他《乐经》哪读的,是不是周公托梦托给他的。为什么没有《乐经》?有人认为毁于秦火,秦始皇焚书,其他都烧得七七八八,碰巧这本烧得一个字也不剩。有人认为今天《礼记》中有一篇《乐记》,这篇文章就是《乐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乐本无经”,如我们前面所说,六经是六项手艺,而音乐这项手艺,是最难用文字形式来记录的,我们熟悉的五线记谱法,也是直到17世纪方才形成,所以很可能,孔子就没有整理出作为一本书的《乐经》。总而言之,“六经”到我们手上,就只有《五经》了。那么最后一本,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春秋》,孔子编的鲁国史书。当时各国,都有国史,名字也是千奇百怪,晋国的叫《乘》,楚国的叫《梼杌》,鲁国的叫《春秋》。一个史书为啥这么重要呢?因为这本书号称“微言大义”,也就是说用很隐喻的笔法来描述了很重大的含义,我们常听说一个词叫“春秋笔法”,用今天的话说可以是“腹黑”,明褒暗贬,看似吹,实则黑。用这种独特的笔法,《春秋》表述了一系列最深刻的中国历史中的价值观念:内外之分、夷夏之别、“三统”“三世”之说,以及如雷贯耳的“春秋大一统”。如果没有《春秋》,直至今日仍以“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最高价值的中国就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当然了,我们这篇文章,没法像孔子那么微言大义。但是若能求大家看到一丝别样光亮,知道人文诸君也都欢喜无限了。

如果说《春秋》昭示了一个时代,那么西方的另外一位大师“希罗多德“,则命名了一个民族。希腊同样是在西周—东周的这个时代,走出了自己的黑暗,然而它一登场,就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城邦。一个是希腊海边的老住户——爱奥尼亚人建立的雅典城邦,另一个是那些尚武的入侵者多利安人建立的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依旧尚武好战,但是却也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古希腊本就有的文明智慧。而那个雅典更是从黑暗时代中走来,把一个海洋商业城邦的文化尽可能的发展,在这样的地方构建出了最早的民主制度。提到这个“民主”并非证明雅典的超前,而是因为比起以制度构建稳态的东方,雅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种植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为主的商业城邦,它的土壤难以种植大量粮食,但是却是橄榄的良好产地,他们开始用有限的粮食来酿酒并加工橄榄油,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贸易让雅典越发富有,商业民族雅典难以出现一个真正的寡头,也有着更为均衡的贵族,而这个海洋民族,比起固定的制度,也更希望能以海洋商业走出来的“民主“,来决定这个城邦未来的命运。就在这么一片海域,这样的两个城邦,是很难手拉手做好朋友的,就更别说什么“希腊民族”的概念了。

那么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呢?就是《历史》的作者希罗多德,他不仅仅创造了“history”这个词汇,更是给这个文化圈用一个小地方的名字——希腊来命名。至于为何要搞出这个名字,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一个外敌出现了。


图 巨大的波斯和弱小的希腊

我们前面讲了,历史进入到这一时间,其实是以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接连被入侵而开始的,而始作俑者也都是希腊人的远房同胞,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不仅占有了古印度,雅利安人的西支,作为一个两河的次生文明,不仅仅灭掉了自己的好老师——巴比伦,还终结了埃及的历史进程,建立了庞然大物——波斯帝国。比起强大的波斯,别说雅典、斯巴达,就是整个希腊捏在一起都什么也不是,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文明相碰撞后,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无论是温泉关战役,还是马拉松战役,也包括被拍成片子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曾经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的雅典和斯巴达,竟难得的同仇敌忾,一起阻挡了波斯的铁蹄。

为啥希腊人可以如此的一致的对外呢?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希腊,真的不愧被称为“欧洲文明之源”了。

现在的希腊,那可真不是“希腊“

从爱琴海东岸城邦米利都的哲人泰勒斯开始,吃饱喝足的希腊人就开始跳出旧有的多神论,开始思考这世界的“本源”是啥。不过不同于同时代的老子,泰勒斯以及由他奠基的古希腊哲学传统,更有着一种用抽象观念来把握和界定具体事务的思想倾向。泰勒斯曾游历大海,可以说哪个国家人家都去过,以他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埃及人的影响,泰勒斯在游学埃及的时候,在这个古老文明最后的荣光中学来了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几何学等诸多数学能力,然而对于世界本源的解释中,他认为水才是万物的根源,认为大地在水上。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这东西愚蠢得不得了,但是这种对自然观察得出假设,并加以理性的证明的方式,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缺少的。具象的世界本源,加上抽象的数学推算,导致泰勒斯之后的众多古希腊哲学学派,相继“火是世界的本源”“气是世界的本源”甚至“火、土、气的调和是世界本源”等等命题,直到苏格拉底的老师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心灵”(努斯)是世界的本源,古希腊哲人在这些问题上尽情地倾注着他们的才华。

爱奥尼亚人的思辨,让希腊源自埃及,却更胜过埃及,尤其是因为波斯对埃及的侵略,很可能有大量的埃及工匠、能人进入了希腊,让希腊的艺术、建筑也开始飞速发展,直到如今,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的柱式,你还能到处可见。而希腊自古以来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祭祀,也随着充满悲情的颂歌,演变成了世界戏剧的鼻祖——希腊悲剧,这也是本期共读课程中的重点。

这之后的希腊哲学家更是风起云涌,毕达哥拉斯是希腊数学体系的开山鼻祖,他神奇的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他痴迷于埃及几何学所带给他数字的快感,他发展了埃及测量法并总结出了勾股定理,他提出了我们初中才学到的完全平方公式,但是因为对数字的执念,也让毕达哥拉斯迫害了那个提出无理数的学生希伯斯还给人家扔到了海里,硬生生的把这位先哲搞成了个负面人物。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诸如赫拉克里特的火本源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以及最后提出“人是万物尺度”的智术师派。总之希腊文明虽然次生,但是却发展迅速,那么是否预示着西方的孔子也即将出现了呢?

我们前面说的所有学派,在历史上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听这个名字就足以看出,苏格拉底应该是个很重要的人物。

苏格拉底诞生于孔子去世后9年,就和孔子一样,他本身并未留下任何自己署名的著作,他的言谈思想也都是学生、后人转录而成的。单看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他徒孙亚里士多德,也足以看出这个老师确实不一般,他和孔子一样极其重视教育和知识,但他并不局限于某种学派的理论所阐述的世界本源,而是将过往的一切哲学兼收并蓄,再予以了整体性的超越。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早年是最后一位大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在这位老师的门下同样苦苦思索世界本源的问题。但终于有一天,苏格拉底突然意识到,这种哲学,简直是放着眼前说天边,没啥卵用。于是,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了人间”,重新定义了哲学:不再是探求虚无缥缈之事的自然哲学,而是探讨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最优良的城邦等等问题的道德与政治哲学。这一转变被称为“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起航”。而苏格拉底同样用循环往复的辩论方法,代替了前苏格拉底哲人们抽象的玄思。我们甚至可以不恰当的说,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论才是世界的本源”。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就叫“辩证法”(dialectics)。其实更恰当地说,应该叫“论辩术”,因为苏格拉底的好“辩”往往不是为了要“证”什么,他“证”出来的只不过是我们一无所知。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完全可以说是科学诞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位苏格拉底不信希腊神谱,但却在以“教坏小朋友”为罪名审判的时候,直接说自己遵从的都是内心中的神(daimon,“精灵”)的声音,他希望能把希腊哲人的智慧与政治结合,去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制度,开始和中国的“经世致用”“敬鬼神而远之”殊途同归。

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家,没一个未受苏格拉底的影响。然而苏格拉底为什么对雅典的制度如此不满,如此希望建立一个“智者的国度”呢?因为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很可能参与了一场著名的战争,这也是本次共读课程的重点——伯罗奔尼撒战争。

我们前面说了,波斯被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位老大给挡在了爱琴海的东边。但是这两位兄弟刚没了一个外敌,就开始乱了起来,直到衍生出了这场巨大的“世界大战”。

世界战争源头——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波希战争之后的雅典,野心越发膨胀,前面也说了,雅典农业不发达,而且没有金坷拉,主要都是依靠经济作物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来换取粮食。而对于斯巴达这个城邦来讲则恰恰相反,它本身的名字(Σπάρτης)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的含义,是希腊南部少有的几块平原,所以本身农业是可以保证的,而在雅典和斯巴达的中间,还有一个城邦非常的强盛,也就我们前面提到的——科林斯。

图 雅典、斯巴达、科林斯所在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科林斯正好处在雅典和斯巴达的要冲,而且西边正好有一条天然的“水道”直接插进了半岛内部,让科林斯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良港。柯林斯同样不是个农业多发达的城邦,奈何商业又比不上雅典发达,处处受到雅典的竞争和压迫,所以它最主要的粮食来源,就是向西一直航行发现的崭新土地——西西里岛。


图 西西里岛以及科林斯去往西西里的两条路线

西西里岛是一个覆盖了大量火山灰沃土的岛屿,非常适合粮食种植,以科林斯为代表的希腊人开始迅速在西西里岛边缘开始了殖民,这无异于后来的新大陆发现,而斯巴达这个强权政治自然不想放弃这么一个天然盟友,他们和科林斯一起,拉上雅典旁边的城邦——一直不爽雅典霸权的迈加拉,结成联盟,这也就是“伯罗奔尼撒联盟”的前身。

不过此时的雅典,早已开发出了一个更为神奇的殖民地,那就是远在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部,是个土地肥沃的低地,粮食产量极其惊人,然而我们也发现,这个黑海与其说是个海,不如说就是个大湖,雅典如果想进入这个区域就必须穿越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土耳其海峡”,才能进入那里。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海峡,却成了斯巴达方着重攻击的对象,他们在海峡的边上建立了大量的据点,并搞出来一个不小的城邦——拜占庭。

欧洲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地中海”,黑海仅有狭窄的通道“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通向爱琴海。

雅典就这样,利用同盟以及殖民地,开发出了一个“雅典帝国“,不断的调逗着斯巴达、科林斯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敏感神经,雅典自己还搞出了一个”提洛同盟“,专门对抗伯罗奔尼撒们。

就这样,因为一个雅典附属小城邦内部民主派和专制派的冲突作为导火索,斯巴达所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同雅典率领的“提洛同盟”正式开战。两方在战争的开始也是打的也是你死我后不分胜负,来来回回打了10年,才终究以一个所谓“五十年合约”而告终,然而仅仅七年后,不甘心霸业不成的雅典想搞出个大新闻,它要占领对斯巴达们至关重要的西西里岛。

然而雅典出牌却一错再错,远征西西里岛不成,而自己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脆弱防线却被斯巴达占据,眼看一手好牌打烂的雅典知道大势已去,被迫投降,在处置雅典的会议上,诸多城邦虽曾是敌人,但仍感念希腊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雅典也曾和斯巴达全力对抗波斯,斯巴达只命雅典拆除修建的城墙,交出全部舰队后只保留12条“自卫队”,并完全服从斯巴达人的领导。

关于这场伯罗奔尼撒战争,我们就大略这么一看,如果你真的想更深了解,也欢迎加入到我们的共读课程,虽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史学家,但是作为一个古书,在缺乏历史和地理知识的情况下,也着实晦涩难懂,若能共读,也是美事一桩了。

总之,这场伯罗奔尼撒战争,大可以和之后的欧洲诸多战争,甚至世界性的“一战”“二战”相对比发现,相信大家会有拍大腿的反应。然而正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苏格拉底,早已看出雅典所谓的民主只不过是一群贵族和公民的游戏,经历了老师被审判的柏拉图,对失败的雅典彻底失望,他在游历了诸多国家之后,——《理想国》就这么出现了。柏拉图认为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只不过是一个“洞穴”。在我们的“可见世界”之上,另有一个纯粹的“理念世界”,而我们所生活的可见世界,无非是至善的“理念世界”的部分投影。在这两个世界的二分法中,似乎亦隐含着来自东方波斯的善恶二元论的影子。

而同时期的中国,也进入了春秋时代诸国兼并以及制度革新的末尾,以“七雄“的形式进入到了更为血腥的“战国时代”。

从春秋到战国,纵横之后的历史终结,千年帝国的基本盘

进入到战国时代之后,是一个稳态彻底打破以及丛林法则的时代,这片土地只能拥有一个“海贼王”,我们从东方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战国策》中也多能看出了。先秦智慧也从松散变为几大派系的争斗,无论是孔子的儒家,还是老子的道家,都开始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代的几个霸主,也变得更加实用主义,道家中衍生出了更注重社会学的“黄老“,出现了拒绝人治、推崇”道治“一样的理论,而儒家也出现了孟子这样的政治家,甚至培育出了两个历史终结者韩非、李斯的集大成者——荀子。而齐国所设的官学“稷下学宫”中,就早已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重要阵地。然而在这个时代大浪淘沙而出的,其实还是这个时代,加上道家(黄老)、儒家(荀子)部分思想衍生出来的出色后代——法家。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徙木为信的法家,彻底放弃了儒家那个“尧舜禹汤”的理想国,从商鞅开始的秦国,随着秦始皇迎来李斯、韩非后,终于让秦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充满标准件的战争机器,碾过了六国,碾出了一个新时代。

而在希腊,以柏拉图家小树林“academic“命名的,现在欧洲语言中的“学院”的词源中,一个年轻人亚里士多德,秉承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旨趣,完成了希腊古典哲学的集大成工作,过多的这里也没必要列举,我们只要知道如今我们学的诸多学科,基本都是他那个时候划分出来的即可。然而比起他老师柏拉图”圣人治大于法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却多强调法治的重要,并提出了”良法、恶法、守法、不守法“的四元论。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却正是希腊啊诸城邦独立存在最后的末日,希腊北方边缘部族马其顿,在战神亚历山大大帝的带领下,最终踏破伯罗奔尼撒、踏破小亚细亚,最终攻入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成为了和东方秦帝国一样的历史终结。

原则来说,我们的“经典“大致范围,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亚历山大帝国也好、秦帝国也罢,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而这两个短命的王朝之后,却迎来了名垂青史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虽然这两个朝代至今都已不存在,但是这两个名字,却彻底成为了两个民族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