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范文程

《清史稿》里曾经记载: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段生动的记载在很多小说、演义中被无限放大,甚至有范文程“仗剑谒军门”的桥段被演绎出来。

炮手就对这段记载产生质疑,其原因有二:第一,范文程作为明朝生员,根本不可能主动去拜谒被明朝称为东夷的努尔哈齐,而且努尔哈齐素来痛恨明朝儒生,常说“种种可恶,皆在此辈”,另外这段记载过于生动,反倒让人怀疑;第二,翻遍《清史稿》,我并没有找到明确记载范文程在天命年间的活动记录,反倒是在皇太极在位这十多年有不少详细记载;第三,既然范文程被努尔哈齐重用,那么为何他会参加皇太极对原明朝知识分子的选拔考试。以上种种,皆说明了《清史稿》的这段记载为为先者讳的曲笔。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努尔哈齐攻破抚顺之后,大批儒生引颈就戮,而范文程相貌奇伟,没有腐儒的酸气,因而努尔哈齐动了恻隐之心,把他收在镶红旗下为奴。皇太极继位后,改变了他爹的政策,把旗下为奴的原明朝儒生、生员解放,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范文程有幸通过考试,并成为明朝的文官。皇太极之所以改变政策并从儒生中选拔人才,是因为他不愿意在辽东一隅之地称王,他的目的是天下。而且皇太极明白一点,如果他不入关,不管明朝是否完蛋,只要关内政权缓过劲来,他的政权必然会受到压制,这是他不原因看到的。所以想要入关就必须依靠知识分子,依靠儒生。

​而且皇太极初期,后金还处于满洲军事贵族共议国政的状态,这不仅牵制了皇太极的皇权,还容易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状态。所以皇太极就必须压制满洲军事贵族,完成君主专制改革。而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后金汉官的原明朝儒生,就成了牵制这帮人的重要政治力量。而且之后皇太极增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是出于这一目的。而且范文程他们也明白一点,就是他们的利益就是和皇太极绑在一块,和大清绑在一块。而且大清入关,必然要用文官来治理天下,用汉官来安抚民众,消除民众的抵抗情绪,拉拢关内的知识分子。这对他们来说会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自然要死心塌地的效忠皇太极,效忠大清,也成为清朝入关的重要推手。

同时,范文程因为长期的锻炼也成长起来,成为了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对范文程以“先生”称之,有些重要的事还要询问范文程的意见,常言“范先生知道否”或者“范先生怎么看”。而且顺治继位后,摄政王多尔衮也非常倚重范文程。从多尔衮对其胞弟多铎因抢夺范文程之妻的罚银、剥夺其15牛录的处罚可以看出(罚银都是狗屁,早晚能赏回去,剥夺15牛录的人口可谓是重罚了,毕竟对于多铎这个旗主王爷来说,剥夺牛录可是不小的损失,会削弱多铎在朝中的实力),多尔衮很重视范文程。而且范文程也投桃报李打消了多尔衮的顾虑,让多尔衮下定决心挥师入关,逐鹿天下。并在清朝入关后制定了大量稳固民心的政策,使清朝能最终削平群雄,一统天下。


入关后,多尔衮野心愈发膨胀,指名范文程修改
​《清太宗实录》,范文程称病不出,因此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清算时,曾指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不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睿王取去刚林时,以范文程不合其意,故不取去。范文程著革职,本身折赎,仍留原任。前所行情罪已结,今后于委任职掌,当矢忠报效。当然,顺治虽然这么说,不就是走个过场,顺治不会放弃这位忠心耿耿的太宗朝老臣,所以不久范文程就官复原职,后来顺治加封其为太傅、太子太师,可谓是位极人臣。顺治就命画师为范文程画像,他病重时康熙亲自探望并为他端药,貌似有这种待遇的臣子历史上并不多见。

范文程很感谢皇太极对他的信任、重用,康熙继位后派范文程去盛京祭祀昭陵(皇太极)。他在皇太极的陵寝前伏地哀恸不能起,这其中必然充满了对皇太极的追思和感激,毕竟没有皇太极就没有范文程位的今日。

康熙五年,七十岁的范文程走完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康熙谥其为文肃,御书祠额曰

“元辅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