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白出身贫寒,在诗歌创作上还能取得巨大成就吗?

众所周知,李白家中非常富裕,虽不是豪门大族,但广有田亩,其父还兼营商业,因此家底殷实,资材颇多。因此,李白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他自己说,“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这在那时候,算是很了不起了。

如果李白出身贫寒会怎么样,还会做出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令后世仰慕么?

这就得说说唐代的基层教育了。

今日关于唐代教育的资料非常少,唐代的识字率到底有多少也不清楚。但清代后期,识字率尚不到百分之二,唐代的识字率可想而知是个非常低的数字了。

当然,识字率虽低,唐代乡间还是有识字的人。白居易在《与元稹书》中说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受大环境影响,这些识字这还喜爱诗歌,这的确可喜。

不过,乡村识字者估计真的不多。日本和尚空海来大唐游历学习,对唐朝教育的发达十分羡慕,赞赏说:“大唐城,坊坊置闾塾,普教童稚;县县开乡学,广导青衿。”

空海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城里每个街道都有学校,乡下地方每个县都有乡村学校,以方便儿童读书识字。

对来自日本的空海来说,这是不敢想象的,太厉害了。但对今日的人来讲,这就太low了。每个县有一个乡校就可以称“县县开乡学”,但一个县开一所乡学,招收三、五十儿童入学,显然无法让所有儿童都能上学。

事实上,古代的农业社会,贫寒之家很少考虑子弟读书。一是学校太少,很难就近入学,到几十里外入学,住宿饮食等难以解决。二是贫寒之家靠土地吃饭,缺少劳力。稍大些的孩子就得帮大人耕地种植,或者做些牧羊放牛类的活儿。

即便假设李白所在的村子条件好,恰好附近就有私塾,李家也重视孩子的学习。但那时候的私塾,其教材也就是《论语》、《孝经》、《千字文》、《兔园册》一类。李白想读更多的书,对不起,没有的,想观奇书更不可能。因为那时候的书籍太少了。

古代纸张完全是手工制作,量少价高昂贵,加之印刷技术落后,靠人工雕版印刷,书籍既少售价自然更高。贫寒人家想购置给子弟学习用的书籍,经济上根本负担不起,孩子能认识常用的汉字,多少知道些道理,与人打交道不被哄骗,这就算很不错了。至于说考秀才、举人、进士,贫寒之家是不敢有这个奢望的。

所以,李白若出生在贫寒之家,即便侥幸入学启蒙读了点书,但没有条件博览群书,也没有财力支持他出川四处交往游览。即便他才气横溢,但读书少就无法借鉴前代诗文创作的经验,不交往游览,眼界难以开阔,见识的只是村庄周围的人与景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偶尔写出几首惊艳的诗词,也难以广为人知。

何况贫寒之家的环境,不可能给李白很多闲暇时间,他早早就得参加劳动,耕作种植,否则全家的吃饭穿衣就是问题。如此这般,李白要成长为受后世敬仰的诗仙,也就没有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