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花女》中探寻小仲马的人生轨迹和社会背景

文||墨镜下的温泉

前言:

1848年,亚历山大·小仲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茶花女》问世了。这是一部蕴含着小仲马丰富情感经历的沥血之作,也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作品是以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为主题,无情的控诉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丑陋面目。它的问世,很快冲击了中国“才子佳人”式情爱小说的老一套。让国人的文学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

胡适曾说:“自有古文以来,从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由此可见《茶花女》这部小说的不凡之处。

【1】“私生子”的成长经历,让他对资产阶级糜烂生活的深切痛恨

说到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出生背景,我们还得从其父亲大仲马说起。在《茶花女》的译本序中,我们知道:这个大仲马曾是一个法国公务员,生性风流倜傥。小仲马就是他与女裁缝卡特琳·拉贝的私生子。

大仲马在成名之后,上层社会激情纵欲的生活,让他越来越看不起小仲马的母亲拉贝。于是抛弃了他们母子俩,这让小仲马从小便有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写进了后来的《克洛德的妻子》这部话剧中。他私生子身份的屈辱经历,也让他变得更加仇恨社会,乃至怀疑人生。在他父亲大仲马沉迷多个情妇的来往之中时,他甚至非常厌恶那些妓女。

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上层的糜烂生活深感厌恶。让他清楚的了解了人性的丑陋和现实,同时也更加同情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众多弱势人群。

正是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现实,才让小仲马有了扭转乾坤的决心。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只能用他的妙笔去戳破那些虚伪的面孔。

所以在《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浪荡的生活,不仅是为了给玛格丽特的不幸人生做铺垫。更是在隐射资产阶级贵族虚伪丑陋的一角。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表达了他对类似玛格丽特这种弱者的同情之心和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控诉:

可怜的女人哪!如果说爱她们是一种过错,那么至少也应该同情她们。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音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之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这些残疾逼得那个不幸的受苦的女人发疯,使她无可奈何地看不到善良,听不到天主的声音,也讲不出爱情、信仰的纯洁的语言。

这是小仲马借玛格丽特的灵魂在呐喊,他想唤醒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想唤醒人们对弱者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

【2】把对声妓的感情,融入作品,让人感触更深

《茶花女》通篇以男主角阿尔芒的叙述为主线,讲述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其实从译本序中,我们了解到了小仲马痛苦的情感经历。

1942年,小仲马爱上了玛丽·杜普莱西。后来因为玛丽·杜普莱不肯放弃声妓事业而绝交。五年后玛丽·杜普莱西去世了。小仲马悲痛万分之际写下了《茶花女》这部巨作。而文中的男女主角便是他们两人的原型。

自古多情的人,才会柔情似水。假如小仲马不是有情有义,也不会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作品来。文章的最后,更是通过巧妙的日记形式,表述了玛格丽特这种弱女子纯洁的心声。

这是玛格丽特对世俗的感悟,也是对现实社会灵魂的悲号,更让我们这些看官内心生疼。

高尚的人,在哪里都是高尚的。即使身陷囹圄,也依然有其纯洁的一面。谁说戏子无情,妓女无义?没有谁天生就低人一等,也没有谁天生就是高贵的。很多看似高贵的人,其实私底下的龌龊更是让人难以启齿。

小仲马就是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借以表达自己不满的心声。而每一个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他灵魂的容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灵魂,不同的思想串起了他内心揭露现实的滔天巨浪。举个例子来说:

“我马上跟你解释。你有一个情妇,这很好,你像一个时髦人那样养着一个妓女,这也无可非议;但是为了她你忘记了最最神圣的职责,你的丑闻一直传到了我们外省的家乡,玷辱了我家的门楣,这是不行的,以后不准这样。”

这是迪瓦尔跟阿尔芒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小仲马以阿尔芒的视角,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妓女的歧视和对上流人士标榜高尚的伪道德。这更反映了他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憎恨。

因为他现实中的父亲整日混迹在声色犬马之中,能说出这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嘲讽。

【3】对人性的批判

小中说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不断的欲望,灵魂只不过是维持爱情圣火的守灶女神。

(1)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冷酷无情之批判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资本”就是金钱。小说中的裘拉第公爵就是典型的金钱至上。他觉得金钱可以买到一切,所以他用金钱来购买了玛格丽特精神上的安慰。

玛格丽特说起来是这个公爵的干女儿,事实上就是老公爵已死女儿的替代品。一旦玛格丽特不能满足他的条件,他就变得毫无情谊,甚至公开宣布自己不再过问玛格丽特的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老公爵的心里只有钱,哪里会有一点点人情味?假如真有人情味,也不至于拿钱来阻碍玛格丽特的爱情自由。

再就是普律当丝这样的钻进钱眼里的人,说是玛格丽特的好友。其实也是个财迷,有钱的时候找得到人,没钱的时候就跑的远远的。更可悲的是玛格丽特人都死了,还有人过来拍卖死人的东西抵债。简直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2)对资产阶级无休止的欲望之批判

文中的迪瓦尔,也就是阿尔芒的父亲。本来已经是个有社会地位的税务局局长了,还希望自己的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贵族。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正如玛格丽特说的,贵族们需要她们的时候,就是为了满足自尊心。当贵族们不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什么都不是。而迪瓦尔此时正是需要玛格丽特放弃和他儿子的感情,所以才会从巴黎大老远的跑来劝诫。

在人性的刻画上,他看似平白直叙,其实每一段叙述都是那么的自然。通过对裘拉第公爵和迪瓦尔这种贵族虚伪嘴脸的批判,衬托了玛格丽特灵魂的高尚。

【4】历史背景(“七月王朝”的糜烂是法国兴起了“二月革命”)

1845年以后,法国七月王朝的糜烂导致了全国政治经济的危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很多失业者和饥荒民众,使中小资产阶级的经济都陷入了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茶花女》这部作品问世了,它是小仲马生在饥荒动乱的法国“七月王朝”的浪潮之中,深切体会到的资产阶级贵族统治之下人民的水深火热。小说表达了小仲马对法国广大受苦受难人民同情的呐喊和对七月王朝糜烂生活的批判。

而1848年2月,法国如期掀起了推翻“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这个时期,也是小仲马对二月革命胜利的殷切希望。他希望人们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希望统治者能摒弃虚伪的嘴脸,建立一个人性化的政治体系.

结语:

我们说一部好的作品,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它都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正是基于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通过注入自己的思想灵魂,不仅表达了对恋人玛丽·杜普莱的深感同情以及对母亲卡特琳·拉贝的遭遇抱不平以外,更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伪道德嘴脸的痛恨。

这部作品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世界范围内众多的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激起了人们对社会底层风尘女子红颜薄命的同情之泪。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背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茶花女》就是法国19世纪4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素颜照,而小仲马的思想就是在引导这个社会体制下,铸造人道主义建设的灵魂。

作者简介:墨镜下的温泉,生活在鄂西北的绿松石发源地。爱好文学,兼职作家。人生格言:用激情浪遏天下,用妙笔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