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熊孩子”是不是人缘极差?如何培养被拒绝型孩子社交技能

孩子为什么会内向,孩子天生会说谎,孩子智力如何开放......更多育儿免费课程,欢迎搜索vx【有门小课】直接获取!让我们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都应该是人间疼惜的珍宝。

——《放牛班的春天》

2004年,《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国上映之后,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两年间获得了三项电影大奖,16项电影大奖提名。与其说它是一部音乐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意义非凡的教育电影。

在法国的一个小乡村里,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学校的校长总是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那司空见惯,那里的孩子都不受人欢迎。

一位新来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这些学生封闭的心灵,由此,开启了他的音乐教学之旅……

电影中的这些孩子可以说是一群“熊孩子”,调皮捣蛋、狂狷不羁、没有自我规范的意识,被人们所讨厌,拒绝。电影中这类型的孩子或许被人放大了他们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些“熊孩子”,而教育专家们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称号——被拒绝型孩子。

被拒绝型孩子内心其实是很渴望被理解,渴望交友,但常常由于缺乏合适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策略,喜欢采用一些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导致被同伴拒绝,排斥,在同伴关系中的社交地位低。

那么,想要被拒绝型孩子步入社交正轨,其社交培养重点有哪些?

1

培养社交的基本技能——表达能力

很多被拒绝型孩子表达能力弱,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就直接抢玩具、推别人或者挤进去,因此不受小朋友的欢迎。

所以父母要找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通常的说法有“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儿吗?”“我们做朋友好吗?”“我喜欢你的玩具,我们能交换吗?”“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应用这些话。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如果孩子没有用语言交往而是直接抢或者推别人,那父母要坚定地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把玩具还回去,向别人道歉,重新用友好的方式交往,否则只能自己玩儿。

2

培养社交的高级技能——同理心

被拒绝的孩子往往只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不能考虑别人的需求,缺乏同理心。简单地讲,同理心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父母要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你刚才推妈妈,妈妈会疼吗?会难过吗?如果妈妈推你,你会疼吗?会难过吗?”

生活中的这些场景和对话,会引导孩子逐渐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情境扮演也是培养孩子同理心非常好的途径,情境扮演可以玩儿出很多花样,当扮演抢东西的场景时,妈妈可以扮演抢玩具的人,让孩子深刻地体验到被抢被欺负的心情。让孩子扮演多种角色,能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孩子体会其他人感受的能力。

父母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别人情绪变化的观察能力。平时父母把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孩子,孩子也会学着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时间久了,孩子便具备了同理心,这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升都大有帮助。

3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社交策略

被拒绝的孩子在社交中,通常用推、打、抢、大声喊叫等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不友好的行为是他们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而受欢迎孩子常用的社交策略,有遵守规则、帮助别人、交换物品、安慰同伴、有礼貌地谈话、商量解决方案、做出让步等。

如果被拒绝的孩子学会这些社交策略,他们的问题就会解决很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是孩子出现社交问题、情绪平静下来之后,这时候父母要跟孩子讨论怎么用合理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讨论,做哪些事情别人会更喜欢他,这样的讨论要以同理心开始:“我知道,你特别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但是他们躲着你,你也很伤心。我们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办法,别人喜欢跟你玩儿呢?”要引导孩子表达出他可以帮助小朋友,有小朋友不高兴的时候,去安慰他;制定了规则以后要遵守;要轮流玩儿,不插队等。

4

不要让孩子通过不正当的行为得到好处

有些孩子欺负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推开别人插队到第一个,这样自己马上就可以滑滑梯了;看到别人有好玩具,直接打一下再抢过来,这样自己就能玩儿了;有的时候做恶作剧,把别人的东西扔了,看着被欺负的人伤心的样子,哈哈大笑。

如果这时候父母只是批评教育一番,跟孩子说“欺负人不对,你要向别人道歉”,那孩子会得到这样的信息:“我推别人,自己滑了滑梯,如果没有被发现就太好啦;如果被发现受到批评了,我就认个错道个歉。但是,我滑了滑梯呀,推人这件事情值!推人能马上滑滑梯,下次接着推!”

这样的处理方式,因为没有触及孩子推人带来的好处——马上滑了滑梯,所以对改正孩子的推人行为没有什么作用。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推人,直接让孩子下来,同时让他知道玩滑梯就要去后面排队,一个滑完了另一个才能滑,孩子会得到这样的信息:“推人没有用,滑不到滑梯,排队能滑到滑梯。”那下次孩子更有可能去排队,而不是推别人。

不要让孩子通过不正当的行为得到好处,如果已经得到了好处,就还回去,这样可以切断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连接,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几次之后,孩子就会采用正当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