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线上的铜元局,藏着最后的老重庆!

重庆没

任何一个老街像南岸的铜元局


铜元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取景地,在3号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眼里,就是某个不知名轻轨站…



但对于长期在这生活的居民来说,铜元局,是他们生息的一部分,是他们辉煌的见证。



铜元局,一代子弟的青春岁月


铜元局原名苏家坝,这里曾经诞生了很多第一: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第一台外国设备在这里转动,第一家本土企业在这里创办…



“以前是长江电工厂,你看到的就是厂工宿舍,那个时候条件好好哦,有集镇、医院、学校,赶场也比你现在看到的还热闹!”老街上一个爷爷跟兔子说道。



长江电工厂的轰鸣声叫醒铜元局的清晨,父母穿上工装去厂里上班,孩子背上书包奔向工厂的子弟校...



遇到休假,大人们就会带上娃娃一路溜达到集镇上,先去吃碗小面然后赶个场...这是属于上一代铜元局人的青春回忆。



在这里,你看不到都市人脸上的戾气和距离感,只会感受到老街历经风霜后,那股古朴娴静的慢生活状态。



1000个重庆人就有1000种铜元局


70后:“现在铜元局赶场已经没以前规模大了,以前长江中学广场全都摆起,过年有游园,长江厂每个车间出个游园项目、道具,都是30多40年的习惯了。”



80后:“小时候最喜欢去赶场了,水果便宜到你根本想象不到,3个菠萝5块,又大又香又甜,唯一不好的就是不能放久老,最多4天吃完。”



90后:“在这生活了20多年,每个星期天都是被楼下的声音吵醒的,闹麻到了,我爸妈还每周都去…”



00后:“我住铜元局,每个星期天都赶场,一逢星期天,就别想走过去,人多车多,物价也不是很低,但就是不晓得为啥子人多。。。”



“人和街道的人和场、水土镇的水土沱、金刀峡镇的偏岩场…是147,王家街道的王家、礼嘉镇的礼嘉场…369,每个月尾数为147、369的日子。也有每逢周日的,铜元局都是。”



铜元局,有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


赶场,不仅是你我集中商品交易的活动,也是享受慢生活的过程。



两鬓斑白的老人,起个早,传统剃发手艺一起一落,就滑溜溜得发光了,结束后去茶馆掏2元,“老秦,茶!”,一整天就打发了。



老式的补鞋匠,少见了吧?秉持勤俭节约光荣传统的阿姨,会裹上一两双三天两头就磨烂的鞋,等待修修补补的时候,和同伴唠嗑几句…



在无意间发现的小地摊,铺面全是旧币、小人书等老物件,年代不一,收藏价值自然也不同,问了哈老板,就那两元的,回收价10元~



商圈里没有的东西,铜元局能买到


较之超市的琳琅满目,赶场倒更像一个大型的淘金宝地,集结凌乱的农贸市场、明码实价的商圈于一身,几块钱就能淘到心满意足的宝贝。



卖腊味的叔叔,也是早起4点钟摆摊,腊肠20/斤、拱嘴22/斤…从铜元局飘香到洪崖洞,红白相见,热烈的颜色预示春节的到来~



8角/斤的赶水萝卜、2.5元/斤的黄口老姜、7.5/斤的纯粮食蛋、9元/斤的河南红薯粉…比市面上便宜得可不止一点点。



5点多就开始摆摊的叔叔,面前堆砌不下10种挂面,一把两三斤,“看哈嘛,我手工做的,经煮、不混汤…”



坐席都有的泡粑,炸成阳光色才好吃;比砖块还厚实的土红糖,女娃娃喝了气血好;老巷子敲来敲去的麻糖,老人爱抿,放在泡菜坛也OK~



老板提前烤制的小蛋糕、米花糖,普遍9元/斤,绵密柔软、醇香诱人,婆婆们一买一大包,“多买点回去,孙子最爱吃了…”



铜元局是你我对春节的期许


临近过年,坐等儿子儿媳回家的老人,每逢过年都要赶场添置几个新的铁碗瓢盆,新年新气象~



男人以身试戴,围脖、被套,胜似商圈的“高级版Gucci、LV、YSL”,一律跳楼价大处理,对于赶集的人来说,那就是焕新标配的奢侈品。



小市井不仅有人间烟火,也有诗意般的美好。10元/把的干花、馥郁馨香,把日子过成诗的人,总会顺捎一把,等最爱的人回家。



美好的生活,从铜元局赶场开始


当你觉得生活乏味了,就去赶个场,它会让你想起生活的美好。铜元局的生物钟,周日人气最高。起得早的,4点多就来占摊位了,在10086次讨价还价后,1点就收摊…



赶场的大人,为了一次性囤完好货,早早起床,背个背篓就出门,然后对娃娃说:“手牵到起,莫走se了,小心被人贩子拐起跑哒~”



至于小孩,赶场就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那里有看不完的花样,吃不完的零食,闻不尽的香味…吃不到就把眼睛水挂起,赖着不走…



老街赶集的命运,我们都心知肚明:或许某天,它就随着网上淘宝的日益发达,逐渐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再不来瞧瞧,恐怕就再也看不到咯


来源:重庆吃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