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声RT-1耳机+AG1-BT蓝牙模块评测:这回尝点新鲜的

模块化喊了多少年,在耳机圈一直是不温不火的路子。来看看蓝牙耳机线,绝大部分可换线耳机并没有官方解决方案,仍需依靠第三方提供的蓝牙模块来完成切换。这样的搭配自然会带来不少问题,最典型的,自然是蓝牙模块本身的风格可不一定适合所有耳机。

因此,徕声通过RT-1耳机+AG1-BT蓝牙模块的搭配,实现可换线+蓝牙模块/有线切换的思路,我举双手赞成。最重要的是,这款磁吸式蓝牙模块,除满足RT-1本身的2 PIN耳机线外,后续还提供MMCX线材,看来是打定主意要将市面上大多数可换线耳机一网打尽。

这颇有些共享经济的味道:我出蓝牙模块,各位的耳机想用请便。但请注意,本就逼格不低的圈铁耳机,配上极富可玩性的蓝牙模块,价格却算得上亲民,这怎么说都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把耳机当积木吧

要是单纯看徕声RT-1本身,突破性确实不那么足。先不说更低价位的圈铁耳机各位早就见过,再者绕耳式佩戴与可换线设计近年在低端耳机产品上也愈发常见。也就是说,其并非能够作为有噱头的产品,而是“该给的都给”类型的水桶作风。

圈铁单元耳机常见,但良莠不齐的调音风格确实让人难以捉摸。先看硬件,徕声RT-1在物料上做的不错,石墨烯材料动圈中低频单元搭配动铁中高频单元,并采用60欧姆阻抗物理分频设计,起码比不知分频为何物的所谓圈铁高出个档次。

在佩戴上,其腔体外部采用几何切面设计,MIM合金质感突出。但靠近耳廓的一面依然采用仿生学设计,能够较好贴合耳廓,配合外覆UV涂层的ABS材质,保证佩戴舒适度毫无压力。此外,其还采用双导管输出,能够保证更好的声学效果,但出音口与渲染图效果不同,显得很毛糙。

其采用可换线设计,通过2 PIN接孔更换线材。原线采用无氧铜材质,并内置电容麦克风。不过,对这个价位的耳机来说,其升级潜力本就有限,可换线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声音素质进行提升(这份投资多半会变为沉没成本)。

对徕声RT-1来说,缺少AG1-BT蓝牙模块便显得很不完整。前文提到的常见、亮点不足等缺憾,全部能够为其所补足,在这里不妨先抛结论:要买就买耳机+蓝牙模块套装,否则便会错失整套系统的便利。

在我看来。液体硅胶、蓝牙4.0与10米工作距离这些参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完整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先谈些跑题的,有先见之明的哈苏早早让自家的中画幅单反模块化,镜头+机身+胶片后背的设计,在今天换个数码后背就化身为数码中画幅单反的思路,恐怕是最具备历史意义的。

为什么用哈苏举例子?自然是因为与以往耳机蓝牙线相比,其采用三段式设计。AG1-BT蓝牙模块能够更换线材,也捎带着能够更换插针,就连其充电也通过磁吸模块实现。简而言之,蓝牙接收模块是一个单元,蓝牙耳机线通过磁吸方式与之连接,腔体再与耳机线连接,只要符合接口标准,三者任意之一均可自由置换。

从这来看,便有些M42螺口相机的浪漫,即只要符合标准,那么天下机身与镜头便可通用。但在这点之上,虽然AG1-BT蓝牙模块能够通过更换不同部件来达到充分的模块化,更重要的则是徕声能不能实现标准化与普及化,如若不然,其与一体化设计的蓝牙耳机线便没有太多区别。

看起来很美好的徕声RT-1耳机+AG1-BT蓝牙模块的搭配,最需要依靠的,还是未来的徕声有无满足其野望的实力。

圈铁?一耳朵的事

圈铁最大的优势,不外乎是将动圈单元与动铁单元在声音表现上的优势合二为一,使得短板得到弥补,优势得以融合。但既然是发声原理截然不同的单元,自然需要依靠分频为其“分配工作”,不然声音的衔接要出大问题。

徕声RT-1的高频很有动铁味儿,清澈顺滑的味道足够浓,延伸也不错;至于中频部分,显得稍弱势,但人声在流行类的表现完全可以接受;至于低频,客观说起来显得发闷,但得益于圈铁分频结构,并不干扰中高频,且量感优秀,但质感只能说一般,下潜则有些“泯然众人矣”。

其素质在同价位算是不错,但对这个价位的耳机来说,太过着重探讨硬素质意义不大,毕竟其成本受到售价的限制。总而言之,其与同价位竞品对比,在硬素质上并无劣势,有这样子底子便已经足够。

不得不提的便是分频这个老问题。即使是售价十倍于徕声RT-1的耳机,分频有时都不能令人满意。其高频和低频显得有些各司其主:也就是在高频为主的乐器中,我完全感受不到低频的存在;而在低频为主的乐器中,我几乎完全感觉不到高频的存在。这虽然问题不大,但是听得多自然一耳朵就能听出来,多少有点奇怪。

徕声RT-1依然是一款很流行、并且能够做到一定程度杂食的耳机。在这个价位来说,恐怕没有那么多人希望找到声音极富特色的类型,而更希望能够充分满足自己这有耳机的泛用性,满足更多方向的听音需求。

至于蓝牙模块的调音风格,与徕声RT-1几乎完全一致。换句话说,这是套西装搭配,在使用上相对更加友好。无论在设计风格还是声音上都能够有相对有机的统一,而不需费心寻找合适的搭配。

由于蓝牙模块强烈的风格,其他品牌耳机腔体在连接到其上时也会受到强烈影响,毕竟AG1-BT蓝牙模块才算得上是其真正的前端。一些需要推力的耳机再此蓝牙模块上往往会出恶声,对推力需求不大的耳机则会被其将声音改头换面,变为贴近这个蓝牙系统原本的风格。

并且,受限于AG1-BT蓝牙模块在连接方式的限制,其声音素质相比有线模式下有所下降,这是无可避免的。想追求更高音质,建议仍使用有线模式,但若想要追求方便,便是这款蓝牙模块大显身手之时。

或许因为其工程机的身份,徕声RT-1使用AG1-BT蓝牙模块时,在运动中声音有时会出现断续,而蓝牙模块的有线连接也可能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靠磁吸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蓝牙模块的泛用性没错,但其技术的成熟性与可靠性明显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蓝牙模块才是基本盘

对于徕声RT-1来说,单纯作为耳机的表现虽然还可以,但并不是其最大的亮点。相对的,AG1-BT蓝牙模块几乎抢下大半风头,即使身边一些随身器材动辄过万的朋友,也认为其“很好玩”,并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这在千元以下价位的耳机中不多见。

这样的模块化设计,自然为无线时代的耳机指出一条新路子:蓝牙与有线的随心切换、满足绝大部分耳机需求的良好泛用性。这种自由的、开放性的做法,能够让我看到来自未来耳机设计思路。这样的思维能够来自徕声这种体量并不大的厂家,讶异自然也会加倍。

徕声RT-1耳机+AG1-BT蓝牙模块或许并不是足够完美的产品,但确实是未来的探索者,我已经能够在其上看到徕声面向蓝牙新概念的野望。但最重要的,自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想把这样的思路普及化,徕声要干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先把出音口做得更扎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