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所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是因为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1991年刚刚到来,46岁的三毛,在顺利接受清除子宫内膜肥厚手术后的第二天,在病房卫生间内,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她相伴的只有那件白底红花的睡衣。

三毛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旅行家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童年时的三毛喜欢读书,年纪小小的她所读书籍远超同龄人,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初中没读完,三毛便休学在家由父母辅导,为其在外语以及诗词古文方面打下来坚实基础。此后19岁的三毛得到张其昀先生的特批,前往文化大学旁听,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几年后她再度休学,独自一人前往西班牙求学。国外求学期间,三毛依旧表现优秀,因此其学成之后便得到了去文大任教的机会。然而好景不长,三毛的未婚夫便离开人世,这对她打击很大,于是三毛便回到了西班牙,恰巧遇到了此前追求她的荷西,并在不久后与其完婚。

结婚后,三毛和荷西就定居在撒哈拉沙漠,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出版了多本刊物,然而荷西的意外去世,再一次让她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此后,三毛回到台湾专心写作,尽管佳作连连,但内心的痛苦丝毫未曾减少,终于其在1991年初在医院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直以来,三毛的死因是很多人好奇的一个问题。三毛在临终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病痛,来自事业,也来自感情。说起三毛的感情,人们首先想到会是她与荷西的生死之恋,其实,三毛生命中的男人,除了小她8岁的丈夫荷西,还有大她30岁的知己王洛宾。

王洛宾是中国最声名显赫的"西部歌王",他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至今仍是传唱不衰的经典。对于三毛来说,王洛宾是长辈,是偶像,是遥不可及的歌王。

1990年初,三毛看到一篇关于王洛宾的报道,在了解了他的遭遇,他的坚韧,他的信念,他的才华,他对西部的奉献,他对艺术的追求,尤其是他对亡妻的深情后,她泪眼婆娑地说:"这个老人太凄凉太可爱了!我要写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新疆去看望他!"

于是,三毛收拾行囊,跟随大陆旅行团不远万里来到了大漠深处的新疆,来到了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家。1990年4月6日,三毛叩响了那扇期待已久的门,王洛宾打开房门,见到了一个风尘仆仆但依旧美丽的女子,她双眸含情,面带微笑,海藻般的长发上跳跃着夺目的光辉。

初次相见王洛宾被眼前的女子深深吸引,她来自远方,她来自梦里,她震撼了老人沉睡已久的心。这一年,三毛47岁,王洛宾77岁。促膝长谈,相见恨晚,他与她如失散多年的好友重逢,彼此敞开心扉,彼此走入心房,那种悸动,那种欣赏,是最纯粹的情感。无关风月,只为关心。

回到台北后,三毛抑制不住对王洛宾的思念,我的心无时不刻都在牵挂着那位远方的老人。短短3个月间,三毛给王洛宾写了15封信,其中炽热的情感溢于言表。王洛宾怎么会不懂三毛的心,但是他已经年过古稀,这份情感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是,他用一封信拒绝了三毛。

不久后,三毛再赴新疆,去见她心中的太阳。这一次,三毛特意穿上了在尼泊尔买回的民族服装,把自己打扮成《达坂城的姑娘》模样,希望以此唤醒王洛宾的心。但是,三毛的热情再次被王洛宾的犹豫浇灭,她带着绝望的心情回到了台北。

121天后,三毛自缢身亡。三毛的死是多方面造成的,但对王洛宾的求而不得亦是其中原因之一。正如她在信中所言,王洛宾的拒绝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三毛的死,让很多人都感到了惋惜,但她的死,对她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现在的我们,也只能祈求三毛能够在天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