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偃月刀:充当中国古典兵器的象征,其实不太够格


偃月刀

近来,偃月刀或者说长柄刀成为了军迷们的最新话题。在很多人眼里,关云长挥舞的“青龙偃月刀”几乎成了中国古典兵器的头号象征。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长柄刀的地位其实是被文学作品夸大了。至少在明清时期的六百年里,偃月刀或长柄刀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活在戏剧中的兵器”。


唐代骑兵陌刀

长柄刀的辉煌,是很短暂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柄刀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和宋朝,唐朝以前的长柄刀不仅样式简单,而且数量也较少。但是到了唐朝,为对抗突厥骑兵,唐军开始流行大规模使用两边开刃的陌刀。这种陌刀不仅能够直刺,而且可以左右砍杀。在战场上“上千陌刀如墙而进”,展示了唐军步兵的强大战力。此外,唐朝骑兵也装备有陌刀,可突刺可砍杀,算得上是全能型的武器。

但是,唐朝陌刀的辉煌是短暂的。由于造价昂贵,再加上战场形势的转变,陌刀在唐朝中期后渐渐式微,在宋代成为仅有少量装备的掉刀。与此同时,偃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屈刀以及朴刀等我们熟悉的长柄刀型,在宋代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有“刀八色”之说(《武经总要》:手刀、掉刀、屈刀、笔刀、偃月刀、戟刀、眉间刀、凤嘴刀)。


怛罗斯战役

出于对抗骑兵的需要,两宋时期强调给步兵装备长柄砍劈兵器,长刀大斧可说是宋代重装步兵的典型特征。宋代的刀枪剑斧等传统冷兵器,样式也是史上最为丰富的,而且制作工艺相当精致。

与宋军相比,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和金军则更多使用蒺藜、骨朵、战斧、战锤、狼牙棒等短柄兵器,长柄兵器则以长枪居多。从作战效能看,自然是长柄刀和长柄斧威力最大,但成本也最高,所以宋军的装备经费也是古代负担最沉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以后,长柄刀在军中的地位和数量骤然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以“偃月刀”为典型的长柄刀在明清时却成了小说戏剧中的“明星兵器”。


从宋代到清代的长柄刀

明清时期,长柄刀变成了一种“活在戏剧中的兵器”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话本、戏剧文化蓬勃发展,在很多历史名将作品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长柄大刀的出现。除了《三国演义》以青龙偃月刀成名的关云长外、《杨家将》里的杨令公、王兰英、岳胜,《说岳全传》中的韩世忠、梁红玉、王贵,《大明英烈传》里的傅友德,《隋唐英雄传》里的魏文通,《水浒》里的关胜等等,这些人都是以长柄大刀作为趁手兵器。可以说,使用偃月刀、凤嘴刀等等长柄大刀都是“名将”或“猛将”的重要特征。

考虑到这些古典作品基本都出现在元明清时期,似乎应该反映了当时军队兵器的样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这几百年里,长柄刀在中国古代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的骑兵长柄刀

在元朝时候,元军内部几乎没有长柄刀装备。进入明朝以后,明军内部也仅有偃月刀、钩镰刀两种长柄刀作为制式兵器,其中偃月刀还只是仪仗和“操练示雄”所用,说白了就是表演用具,只有钩镰刀勉强算是战阵兵器。此外就是一些粗制的大刀型长柄刀,作为二线部队使用。

到了清朝则是另一种情况,作为军队主力的满蒙八旗兵都不装备长柄刀,唯独绿营军才装备,而且样式更加粗陋。除了偃月刀继续充当表演工具外,清代绿营还装备有挑刀、片刀、虎牙刀等形制的长柄刀,同样属于单手大刀(相当于宋代手刀)的长柄改型,与宋代的差距已经是天差地别。

长柄大刀是明清文学中的明星武器

可以说,清朝的长柄大刀基本已是二流部队甚至是团练武装的兵器。即便在团练武装里,也是长枪、马叉或单手大刀等粗制兵器占据多数。这时候,偃月刀(当时已称为“关刀”)往往只是少数强兵猛将进行战场表演的工具。

最典型的就是晚明第一猛将刘铤,此人效仿关云长,使用了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比关羽的八十二斤还重,人送外号“刘大刀”。但是,刘铤这种特立独行的武将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在火器时代,这种挥舞偃月刀的情节也更像是戏剧,而不是实战。


山海关的明代偃月刀

长柄刀的没落,是长枪、大斧双重挤压的结果

长柄刀在元朝以后的没落,一方面是火器的出现,降低了偃月刀和凤嘴刀这种高档冷兵器的性价比;另一方面,长柄刀在各种冷兵器中,战场地位也受到了两种兵器的挤压。

从唐朝末年以后,步兵和骑兵的甲胄技术都在飞速进步,无论是两宋、辽金还是元朝,重甲步兵和重甲骑兵在军队中相当普及。因此,如何击破步骑兵的重甲是对兵器的重要要求。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的骑兵长柄斧

在这种情况下,长柄大刀的作用就受到了质疑。以唐朝的陌刀为例,这种两面开刃还带尖头的长柄刀,在战斗中可以兼顾刺击和劈砍。但是对于披甲敌军,刀的破甲能力就不如斧了,也不如用于钝击的锤。对于骑兵而言,高速奔驰时使用长枪突击,破甲能力效果也是极好的。相比之下,无论是短刀、马刀还是长柄刀,都更适合对付没有甲胄的敌军。

如果考虑到经济因素,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无论是长枪还是大斧,制作工艺都相对简单,偃月刀或凤嘴刀虽然工艺精美,但价格和工时都非常没有竞争力。所以,明清时代的偃月刀只有较富裕的武官才有能力装备。而更简陋的粗制长柄大刀,对于团练武装而言,也远不如长枪或短刀更便宜合用。


明代部分兵器

可以说,明清时代无论是精锐骑兵还是普通步兵,火器之外的冷兵器都以简单实用为优先。骑兵有长枪、马刀、斧锤等等,步兵有长枪、马叉、钩镰、单手刀以及若干杂色兵器,偶尔有少数大刀型长刀作为点缀。

但是另一方面,偃月刀等高级长柄刀是中国古典兵器的艺术杰作,样式不仅美观而且大气,更能提升角色形象,因此受到了文学戏剧的追捧。这才是青龙偃月刀活跃于古典小说戏剧的真相所在。史实中,真正的关羽用的是丈八长矛,那时候长柄刀还不怎么流行。

大斧

大斧,很可能才是中华第一号冷兵器

说到长枪和大斧,其中的斧,笔者认为才是华夏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兵器。斧,上古又称为“钺”,早在近万年前就问世了,而且作为兵器几乎纵贯整个历史。相比之下,刀特别是长柄刀的历史要短得多,而且大斧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刀剑都不能及的。

在五六千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玉石制作的“钺”就成为了重要的礼器,成为领袖权力的象征。斧钺象征权力,这个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夏商周时期。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大钺

在出土的妇好墓中,刻有兽纹的青铜大钺,是其中最体现墓主地位的重要器物。在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旗”,斧钺是关键的指挥工具。还有越国,这个“越”字也是和“钺”相通,越国实际上就是以斧头为国名的。

作为兵器,战斧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国也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陌刀最流行的盛唐,唐军也是大量装备长柄斧,与陌刀并驾齐驱。到了宋朝,宋军更是以长柄大斧作为对抗辽国铁林军、西夏铁鹞子、金国铁浮屠的利器。辽国、金国、西夏和元朝,也都大量装备长短斧,作战时往往“斧剑齐下”。

可以说,那时的中国古代战争,双方最喜欢的作战方式之一就是用大斧互砍。公元1141年宋金拓皋战役中,南宋上万名重装步兵挥舞长柄斧,冲击数万金军组成的大阵,将金军骑兵主力打得一败涂地,斩杀过万。这种战争气势,已经大大超越唐军的陌刀冲锋了。


东方士兵的斧对西方士兵的剑

即使进入明朝,明军骑兵仍大量装备长柄斧,包括开山斧、长柯斧、静燕斧、日华斧、无敌斧等等,样式远比长柄刀更丰富。进入清朝后,战斧才和其他冷兵器一样,制造式样日趋简化,短斧比例越来越大,长柄斧逐渐消失。

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偃月刀,应该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性兵器”,中国古代战场上的真实代表性兵器还是非大斧莫属!(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