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世界读书日,莎士比亚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而突发的疫情则是近几个月来全球关注的焦点。当突发与永恒相遇,在阅读中思索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人与人如何守望相助、自我身心如何安顿,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原本正常运行的工作与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很多人难免焦虑与不适。此时谈阅读,意义不仅在于填充时间的空白,更能抚慰焦躁不安的心灵,汲取精神营养与力量。于是,在居家隔离的“超长假期”里,很多人取下了书架上尘封已久的各类经典名著,静下心来阅读思考,虽足不出户,却能神游寰宇古今,跨越时空“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


4月23日晚上,我在一个微信朋友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请各位推荐一本疫情期间在读的书,并用一句话说出推荐的理由。本以为会遭遇冷场,不料很快就收到了十多条回复。一位在国企做高管的朋友说他刚读完基辛格的《论中国》,增强了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说她正在重读《简爱》,愈发坚定了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至于我这个发起人,则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理由是:名为童话,其实更是写给成年人读的,时时唤醒我们的美好初心。


群里其他朋友推荐的也都是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而且不乏重读之后感悟更深者。由此,我想到了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过的话: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莎士比亚的作品正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不论是哈姆莱特的灵魂之问:生存还是毁灭……, 还是被欲望和野心蒙蔽双眼,失去理智的麦克白, 又或是因猜疑和嫉妒杀死爱妻、最后伤心欲绝自刎而死的奥赛罗,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莎翁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对生活本质的深入剖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发人深省,历久弥新,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4月23日也是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的诞辰与忌日。他降临与离开人世竟然同在一天,400百多年后这一天又与世界读书日重合。或许,这不是单纯的巧合,而是冥冥中早已注定?


莎翁一生 (52年) 可谓著作等身, 其中不乏经典。同时, 频发的瘟疫也贯穿着他”高产”的一生。史料记载, 从1348年到1665年,欧洲总共爆发了将近40次瘟疫,几乎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1592年和1603年,伦敦就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黑死病(腺鼠疫),据当时有限的统计报告,死亡率高达近百分之十。而那段时间内,莎翁正是以伦敦为主要居住地从事着他的戏剧创作和表演事业。


1564 年,就在莎士比亚出生仅仅几周之后,他的家乡就爆发了瘟疫。当时仍在襁褓中的小莎士比亚幸免于难,而他所在的镇子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在此后的岁月里,英国和欧洲大陆又爆发了多次疫病,尽管莎士比亚每次都逃过了死神的威胁, 但他的创作生涯可谓饱经磨难: 频发的疫情导致剧院反复关闭,再好的剧作也无观众问津,大批演员失业转行,剧团纷纷倒闭。另外,莎翁的一个儿子也在 10岁左右时死于瘟疫。


然而,这一切苦难与动荡似乎并没有扼杀莎翁惊人的文学才华与创作热情,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 《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李尔王》……都是在这两次大瘟疫期间完成的,有悲剧,也不缺喜剧,但很难找到瘟疫的蛛丝马迹,无论是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时代背景。我想,也许是莎翁早已习惯了当时频繁的疫情,处乱不惊?亦或是把疫情中生离死别的观察思考升华到“生存或死亡”这种终极的生命思辩中去,并借哈姆莱特之口在舞台上大声说出?


法国文学评论家勒内·吉拉尔曾写道: 瘟疫的特殊性,在于它最终会抹去所有形式的不同。是的, 古往今来的病疫丝毫不在意高低贵贱,不论种族和国别,粗暴无情地掠走千千万万条鲜活的生命。


莎翁的作品中贯穿着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思考,从不否认生命的限度,但是强调人类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差异性和整体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变幻莫测的思想动机、引人入胜的台词对白……一切都让读者和观众专注于对人性的洞察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莎翁的剧本中,没有一个角色死得匆忙潦草、默默无闻。相反,他让你聚精会神地聆听死者的遗言,思考死者墓志铭的含义,见证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遗体被抬走的全过程……这才是莎翁赋予角色的结局,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充满着人文主义的温情与关怀。


40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研究或者每一次演绎,都是对自身、对他人、对生命、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一次深刻的探索和理解。我想,这正是莎翁及其作品魅力所在、永恒之义。我也相信,疫情当下,我们重读莎翁,一定会有不同甚至全新的发现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