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70岁向前一步,新身份,新故事

文 | 周元

编辑 | 赵文

4月17日,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受党主席吴敦义颁发的荣誉状后,宣布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党内初选。这是中国台湾第一次有企业家参选领导人。

郭台铭是台湾地区首富,也是台湾地区第一大企业鸿海集团的创始人。在将近50年的创业历程中,郭台铭从一名生产塑料产品的小老板,成为了富士康的掌舵人,一手缔造全球最有名的制造业帝国。如今,郭台铭的商业布局广泛分布在港澳台等地区,除此之外,还在香港和国内拥有多家上市公司。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行榜中,郭台铭身价达到了63亿美元,位列世界257位,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家的首位。

当郭台铭的事业与年龄同时抵达新高度,他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使命。在正式确认参选后,郭台铭表达了同样的想法:“2020年对台湾非常重要,这场选举将决定台湾至少20年的政治、经济走势,是一个转折点。”

穿梭于政商两界的郭台铭,长袖善舞,在政治方面有极高的悟性,深谙政经逻辑,在处理台湾和大陆以及美国的关系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也将成为他竞选的一个最佳筹码。郭台铭的参选一定程度上搅动了台湾当前的政治格局,而且有极大的概率会在2020年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可以说,70岁的郭台铭将为中国海峡两岸的关系开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

从一开始的模具加工厂,到成为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120万员工的“超级企业”,再到如今踏上从政之路,郭台铭的创业史堪称神话。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1950年出生于台湾一个贫困家庭。郭台铭兄妹四个,一家六口全靠当警察的父亲一人维持。1966年,16岁的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随后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到了70年代,不安于现状的郭台铭萌生了辞职下海的想法。

1973年,23岁的郭台铭跟母亲借了十万台币,与朋友一起创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正式开始了创业之路。然而,创业伊始的郭台铭既缺少资金,又没有资源,甚至连生产所需的模具都买不起,只能四处找模具厂帮忙。在竞争对手和自身经营压力面前,朋友们先后退出,最后鸿海成了郭台铭一个人的全资公司。

郭台铭咬牙坚持,夜以继日地辛苦努力,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场还要连轴转,“实在撑不住,才把电话簿当枕头,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来接着干。”这就是支撑郭台铭一路打拼下来的实业精神。公司总算扭亏为盈,郭台铭开始扩大生产规模,设备升级,技术攻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业务迅猛发展,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鸿海”迅速占领了电脑配件市场。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3年后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并创出“FOXCONN”品牌,也就是现在熟知的“富士康”。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郭台铭刚到深圳时,还亲自加入到基础建设中,“1988年,我在深圳宝安投资开办了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山洼子,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每个人都要穿上大大的雨鞋。不过,当时整个深圳也没有几条完整的马路,不像现在,要找一条破碎的马路反而很难。”

这也是郭台铭成为代工大王的起点,富士康也和消费电子产品一路崛起,凭借劳动力优势,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巨头的生产订单,确立了代工厂的全球霸主地位,魔术般地开启了鸿海的狂奔时代。

可以说,郭台铭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最早一批到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郭台铭对大陆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很了解,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鸿海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90年代中期,随著Mac销量暴跌,库存激增,苹果不得不接受外包生产。在当时,富士康已经跟IBM、英特尔等美国大牌开始合作,于是苹果在认真选择之后,决定将更多业务转移给富士康,以便自己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聚焦于设计和营销。从最初为Mac电脑生产框架,到2001年大获成功的iPod,再到2007年的iPhone订单,郭台铭为此很得意,“乔布斯为什么要把iPod、iPhone全部交给我?因为只有我能做。”

富士康的工厂能够快速生产样机、增加产量,并在高峰期招募到数十万工人。在此之后,富士康和苹果迎来了蜜月期。也就是在那一年,鸿海的营业额超越科技业霸主台积电,成为台湾第一大民营企业。此后,由于苹果手机业务的高速扩张,富士康迎来飞速发展。2014年,富士康全球总收入1420亿美元,仅苹果公司一家的就占比54%。

从10万新台币到几万亿王国,郭台铭说成功最重要是:“策略、决心和方法”。谈到方法,郭台铭喜欢讲一句话:“先抄,再研究,继而创造,最后发明。”讲完还爱送一句:“不会就要学,不懂就要问。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后会连里子也输掉。”

郭台铭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每一个工作日的日程安排尽人皆知:早上6点晨泳、结束后打电话联络欧美分公司、8点半陪客户吃早餐、9点半上厕所、接着就是办公、上班,一直到他结束。他曾说,“谁想接替我的位置,谁就应该比我更努力”,他对接班人的第一个要求是“要找那种打死也不后退的”。

郭台铭并非没有退休过,2008年4月,郭台铭宣布退休。但是一年之后,面对当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郭台铭复出领军鸿海,恢复了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生活。

美国《商业周刊》曾说,郭台铭在21世纪“制造业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可谓如出一辙。郭台铭显然不满足鸿海仅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而是要让鸿海成为真正的科技企业,转型升级、培养自有品牌。

从制造业转到智慧科技是郭台铭最近10多年最努力的事。他启动内部创业,激发鸿海百万大军的创新和成长力;一边苦战拿下夏普,向终端和品牌进军,向三星开战;一边和马云、马化腾、孙正义交朋友,拥抱互联网、智能化……

郭台铭曾说过,人生的第三阶段是为兴趣而活,到那时就会宣布退休。“把理想和兴趣结合起来工作,相信那时的我会永不倦怠。”不知从政,是否是郭台铭的理想。而庞大的鸿海集团,在郭台铭从政之后,是否还能拥有一个强势、霸气如郭台铭的领导者?下一位接班人该以怎样的成绩与姿态,才能稳稳接住这个商业帝国?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