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七大模型”助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着力消薄壮大集体经济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晋中市2020年农村改革的破题之举,也是“三农”工作的重头戏。“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开展以来,灵石县高位推进,精准施策,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消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引擎”,在全县认真摸排、梳理分析,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厂矿反哺、文旅融合、龙头链接、资产发包、托管经营、“抱团”发展、乡贤创业“七大模型”。

厂矿反哺型

依托县内工矿企业数量多、发展良好的特殊优势,引导实力雄厚的企业对所在乡村的“五地一产”进行打包租赁,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吸收农户就业,实现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的三赢目标。如:马和乡马和村采用集中流转形式,流转村民土地530亩,以每亩每年800元租金流转给红杏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带动150户村民年增收42.4万元。

文旅融合型

依托王家大院等文旅资源优势,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拓展旅游项目、延伸旅游服务、提升景区品质,实现多经营主体投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村集体、农户高质量增收。如:静升镇静升村利用王家大院景区周边312亩土地,引入灵石县靖烨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59亿元,规划建设民俗窑洞、民俗酒店、仿古住宅楼、地坑院、地宫院、洞穴温泉、接待中心、生态养殖园和生态种植园等,建成后将全面带动农、林、牧、渔发展,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300个,间接就业岗位1000人,创造税收约1000万元。

龙头链接型

利用县内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利用“五地”建设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项目,打造区域范围的行业领军产业。如:东方希望回祖畜牧养殖项目,总投资3.5亿元,用地95.69亩。项目建成后,年产值约为4亿元,年产有机肥6000吨,有机灌溉水76000方,可灌溉周边农田1000亩左右,生产沼气33.2万方。村集体收益40余万元,农户可增收166余万元,提供当地就业岗位60余个,带动农村合作养殖户70余户。

资产发包型

村党支部组织领导,村“两委”对本村“五地一产”进行打包集成,通过资产出租、股权买卖、村企联建等模式,吸收各类工商资本参与、推动乡村发展。如:两渡崔家沟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灵石煤运公司两渡发运站台150余万元,每年入股分红6.8万元。聚义集团租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6.5亩,年租金54.5万元。晋望宝合作社租赁集体非承包耕地34.9亩,年租金3.49万元;租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5亩,年租金2.5万元。目前,村集体“五地一产”年累计收入达67.2万元。

托管经营型

组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联合体,对若干村的“五地一产”从建、产、销各个环节进行托管式的管理经营,有效解决部分农村干部群众思路不开阔、资金短缺的问题,快速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如:夏门镇安家庄村瓦窑占村民小组与清亮林果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由清亮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规模化经营开发。目前,合作社已经投入近千万元,新造整理土地1200余亩,规模种植“玉露香梨”2.7万余株。按照6年进入盛果期测算,到2023年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400余万元,利润为1200余万元,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00万元、村民收入500万元。

“抱团”发展型

推动同一地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共享,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如:段纯镇南坪头村、徐家庄村、牛家庄村等6个行政村均位于鑫源煤业采矿区内,为实现共同发展联合与鑫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鑫源公司成立了灵石县旺龙林牧发展有限公司,规划投资1亿元建造有矿区特色的假日酒店、餐饮、游乐设施、花圃苗木采摘一体化的旅游农业项目。公司安置周边村庄农民就业1200余人,人均年工资可达36000元;集体非承包耕地每亩每年租金200元,可增加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23.42万元;农户承包耕地每亩每年租金500元,可增加农户收入376.95万元。

乡贤创业型

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优势,发动本土具有乡土情结的成功企业家或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发展致富产业,助力集体增收、带领村民致富。如:王禹乡龙凤种养合作社已栽植807亩双季槐、315亩连翘,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形成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条。2020年,亩纯收入可达2160元,可增加集体收入68余万元,增加农户收入174万元;提供全村20余名村民就业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可达1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