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个女子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不多, 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并且是第一位;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多,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并且仍是第一位。此外,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也在相同领域取得了斐然的科研成果,并与丈夫一起,双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当然不是偶然,不可否认, 居里夫人是位天资聪慧的女性。但是,聪慧之于一个人的成功来之路来说都不能算是迈出的第一步,或许,只能说有了它,仅仅会使这条异常艰辛的路走起来稍微的轻松一点。

如同是树上刚刚萌出的一个苹果,它有成长为甘甜苹果的潜质,但要是离开了滋养,呵护,浇灌,阳光,和自身想要成熟的期待,它可能就会枯萎, 或者酸涩。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这棵树,得是棵营养充分的树。

《居里夫人自传》是玛丽·居里对于自己以及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回忆录,两位结为伉俪的科学巨匠,追求一致,相互鼓励,联手合作,发现了镭元素,并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后来, 皮埃尔不幸车祸,英年早逝, 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悲痛与哀伤里,继续着两个人的事业。

一、打击与自由并存的童年

居里夫人祖籍波兰,原名玛丽•斯克洛多斯卡,双亲都出身于波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也是众多波兰知识分子诞生之处。她的祖父、父亲、母亲皆从事教育行业。

尽管家在城市,但是玛丽每到放假都会跑到农村亲戚家小住,过一番无拘无束、散漫惬意的生活。她也谈到自己“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纪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这样的乡野生活,是城市的孩子无缘体会到的单纯快乐。

放飞自我的乡野是童年的色彩,而家庭的变故和被管控的学习环境则是童年的灰暗。玛丽的大姐在14岁时不幸病逝,她的母亲因伤痛得病,在玛丽9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尽管如此,她的父亲肩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玛丽回忆自己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因为年龄小而坐第一排,总被老师叫上讲台朗读课文,因而感到害怕。她在波兰的读书生涯也经历了初期的私立学校和俄国人控制的公立学校。每到假期便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段时光,她可以远离高压的管制,跑到林中、田野,翻越边境,放声大讲自己国家的语言。山峦起伏,荡漾的湖水,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震撼着她的心灵。

皮埃尔•居里是玛丽•居里的丈夫。他的童年也并非完全顺遂。皮埃尔无法适应学校的正规课程,因为他的思考方式是高度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上,直到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为止。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他的思路都不可能被打断和改变。所以在老师的眼力,他是个迟钝的笨孩子。或许我们周围的笨孩子其实也是跟居里先生一样聪明的!瞬间觉得如果周围满是天才的话,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幸运的是,居里先生的父母了解他的困难,并未强迫自己的孩子入学。他在自由中长大,在乡间的远足中增长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并从乡下带回一些植物和动物供他父亲做实验用。这种喜好贯穿了他的人生,在他成年后工作之余,仍喜爱和居里夫人一起散步和骑车去郊外,或者进行户外活动,观察森林里的动植物。

或许正是他们童年与自然的亲近,才引起了对探究自然的热爱,进而发展成为科学研究的志向。

二、清苦与快乐交杂的求学

中学毕业之后,玛丽成了一个小姑娘的家庭教师,却仍抓紧晚上的时间学习。并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尽管自己也喜爱人文与社科,但更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她一点一点地朝这个方向发展,追赶法国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暗下决心日后赴巴黎求学。这段自学的时光里,她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玛丽最终如愿来到巴黎读书。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她只能居住在一个小阁楼里。冬天缺煤,屋子里怎么也烧不暖和,脸盆中的水夜晚常常结冰。就连饮食上,也只是一点点面包加一杯巧克力,再加几个鸡蛋和一个水果来充饥。取暖用的煤还需要自己搬上七楼。如此清苦的日子,她却自得其乐,埋头于学习之中,常常学到深夜尚不停手。尽管如此,她仍充分地体会到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弥足珍贵。这段时光,她仍心系祖国,与同胞们聚会和讨论波兰的各种问题。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只有比他们更好。但是谈及如今科研人员的热衷程度,也许并不尽如人意。这或许也跟教育有没有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有关。

三、热爱与付出并行的科研

婚后,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工作把居里夫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彼此有彼此的工作,也要照顾家庭,但却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实验室当中。

他们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思考,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镭。而在提炼镭的过程中,他们仅有的实验场所就是一个废弃的木棚。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木棚顶的玻璃天窗有很多裂痕,一下雨还会漏水。做化学实验室时,必须自己用大铁棒搅动沸腾的沥青铀矿。产生的毒气刺激着他们的鼻子。时常累了一天连话都说不动。中午饿了,就随便做点什么充充饥。实验时有顺利和挫折,心情也随之起伏。但在他们看到玻璃管里经过他们提炼的物质散发出淡淡的光彩时,经历的这一切的劳苦和挫折都化为了值得。

四、英勇与决断相辅的服务

居里先生因车祸去世,居里夫人失去了她人生中的亲密爱人和工作伙伴,但她并未因此而停止自己科学研究的脚步,并接替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任教。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承受着失去挚爱亲人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双重打击下依旧在科研理想道路上奔走。该有多寂寞!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德国对法国宣战,许多巴黎市民纷纷出逃巴黎。居里夫人在政府的指令下,把镭存放到较为安全的波尔多。但是她并没有留在那里,而是返回巴黎,想尽自己的专长和知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她更加入到战场的救护工作中,为军队医院组织X射线检查和组建医疗队,训练各个医疗站的志愿者如何操作X射线设备。

由于设备和人手不足,她设计并组装了一辆流动的X光透视车,用于在各个医院间流动。还几次亲自驾车去外地救护站服务。由于训练人手时遇到诸多问题,居里夫人向卫生部提议在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伊迪斯•卡维尔医院的附属卫校增加一个X光照相科。在战争时期培养了150名优秀的女子X光照相技师。这些为战争时期伤员的诊断和救治提供了无比切实的帮助。

科研,因为能服务于人类而真正发挥其光与热。

五、理想与无私共铸的奉献

居里先生生性看淡名利,不愿意外在的因素影响正常的科研。即使在科研成果震撼科学界、工业界和医疗界的时候,他依旧不愿意接受任何的头衔。

居里夫妇把提炼制取的镭全部赠送给了实验室,自动放弃从他们的发现中应得的利益。居里夫人也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需要注重实利的人,也需要具有理想主义信念、大公无私的人。但是,她从自身的角度也看到,一个完善的社会应该为这些理想主义者的研究经费和个人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证,让他们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潜心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

可以体会到,当她和皮埃尔想到这个方面并回忆起当时科研的艰苦条件时,内心里会有一丝辛酸吧。

六、和皮埃尔的爱情

在看这本书之前,大叔对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没什么特别的印象。看完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这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契合,在科研工作上的互相理解和支持,都让大叔殷羡不已,也明白了男女情感是不会局限在爱情的狭隘中的。

在居里夫人的自传中,对于皮埃尔居里的逝世只用寥寥数笔带过,我那时觉得居里夫人真是坚强、独立。可看到后面她的日记,满满的都是悲痛欲绝、生无可恋的气息。她说她看不到未来了,她说未来的日子都不会笑了……这位伟大而坚强的科学家,在这时也只是一个脆弱到不行的女子。

以前只是从一些大概而生硬还略显公式化的描写中了解科学家的生平。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科学家。他们为了工作竭尽全力,却不随波逐流,不屑于名利。在他们心里,一个荣誉称号还不如一座实验室来的称心。他们洁身自好,既见所爱便矢志不渝……

相关推荐

《居里夫人自传》

[法]玛丽·居里 著

居里夫人本不愿写自传,但在好友的强烈要求下,盛情难却,写了这本自传。

大叔现在特别感谢居里夫人的这位朋友,因为她的执念,让我们今日有机会看到一个女人坚强、乐观、刻苦、勤勉、伟大的一生。

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不多, 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并且是第一位;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多,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并且仍是第一位。此外,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也在相同领域取得了斐然的科研成果,并与丈夫一起,双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看过这本书,你就能感受到专业作家与科学家在写传记的区别:前者可能更注重文学的渲染,情感的打动,让读者读来,感受到被传者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百折不挠的励志精神,及被传者身上那满满的正能量。

而后者往往相反,原本自己一生精彩的人生轨迹,坚持不懈的奋斗史在自己的笔下却是平淡无奇,云淡风清。玛丽.居里就是这样,她写的这本书薄薄的185页包涵了她与其丈夫居里两人的传记。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对科学的热爱,以她自己的话说:“其实科学就有一种神奇的美。一位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仅仅是技术者,也是一个小孩儿,他就像是沉浸在神奇的神话故事里一样,沉浸在大自然美丽的景色里。这种美,就是我一生都可以在我的实验室里工作的原因。”

进入创美图书官方读书群

我才不会告诉你这里经常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