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团独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时代越晚近,合法性就越重要。宋朝的“烛影斧声”还不算太伤朝廷元气,明朝的大礼议就很伤国本了。到了清朝,“祖宗之法”简直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既然皇帝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合法性,那么稳定就是压倒一切的大前提。不分青红皂白立嫡长子,就是提供一个稳定性,让其他皇子死心,也让朝廷里的投机分子死心。

法律上而言:立长则产权清晰,定纷止争;立贤则产权不清,你抢我争。立嫡长子,规则简单,容易执行,没有操作空间,人人都服。立贤明,就很难执行了,那么多儿子,到底谁最贤明?意见往往不统一,朝廷因此分成派别,继而相斗。再比如说,晋惠帝那样的算贤明吗?立嫡立长是选择题,有标准答案!客观题!立贤就他喵是作文和阅读理解。是主观题!最容易造成争论了。最后其实什么礼法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开国皇帝的意志,也就是祖制。最后问个问题,恭亲王和抽大烟的咸丰哪个强?一言以蔽之,大家都认为自己贤,却都认为老大是长子。因为这个贤,具有主观性,很难有明确标准,容易引起纠纷。

不爱权的结果很可能是死光光哦。贪长沙桓王以久其政,濮阳兴不是外戚,是脑子不好使。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可以的。他既不是孙皓旧党,又不能与其他大臣拉帮结派,张布好像还送了个女儿,他什么都没干。大汉柱石孙程,最后一句突然想到了曹爽。

但我的疑问主要是外戚选择皇位继承人舍近求远时,就不会有人根据儒家伦理来反对吗?比如冲帝去世时,清河王刘蒜名义上是皇室最近的血脉(虽然他也是过继给清河王一支的),但是梁太后和梁冀却可以轻易地否定他,大臣们除了太尉李固等少数以外都接受了这一选择,并没有因为伦理产生大的争执,这又是为何?刘蒜被否定,这是梁冀和曹腾两人讨论的结果,你应该知道吧?梁冀这个外戚是著名的“跋扈将军”,李固杜乔为此送命,其他人没反对,还不是怕死吗!

汉魏两朝的废帝还是值得庆幸的,毕竟保住命,还能享受前朝帝王的尊崇,从存续家庙到上朝不拜,都做到了。刘宋以后的废帝们才悲剧,今儿禅位,明儿被杀。死一个都是赚的,动不动就族灭。东汉外戚被迫和士大夫联合,如外戚窦武和清流派陈蕃联合,外戚何进和士族袁绍袁术等联合,他们也付出了两次党锢之祸的惨痛代价。最终董卓进京,何进和十常侍均绝命,外戚和宦官退出历史舞台,汉代强大的政治力量只剩下士族一支了。

招外兵进京绝壁是脑残主意。袁绍此议本身就可疑的很,关键何进那智障还从其意。百年之后西晋依样画葫芦,招来八王把中央权力斗争变成全面内战。后来天下大乱,袁家的声望变成了实打实的地盘和兵,不然还不是只能在中央当个九卿。要不是打仗不在行,天下不就姓袁了嘛姓袁的还是有人称了帝的。就是仲家政权不过过街老鼠罢了。这说明呢,这些家伙心里都有小九九,绝不是所谓的大汉忠臣,有点机会那些蠢点的都想冒头。袁绍还是属于稳重点的。所以孟德那些不知几人称帝的言论挺有道理的。

宦官是皇权的延伸。没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团独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参见崇祯。汉宣帝?确定不是汉元帝?士林的影响没有这么强大,是地方豪强,皇帝要对抗外戚和豪强,引用宦官,然后皇权过张,导致宦官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