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作用:对自己身世的叹息,暗示了贾府结局

说到"黛玉葬花"总能想到那一首凄美的《葬花吟》,虽然这个情节在《红楼梦》中只出现了短短两次,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黛玉葬花的情节在这里也是不可或缺的。

黛玉葬花分别出现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分别是在两个故事情节当中体现的。第一段葬花的情节是在"西厢记妙词通细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这一回似乎是宝黛爱情的催化剂,宝玉那一句"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好像是对黛玉最浪漫的告白话语。

这一回的葬花也是在进入大观园不久以后的一次,小厮们知道贾宝玉不喜欢那些中规中矩的《大学》《中庸》反而给他拿来了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以及一些传奇脚本给他。宝玉正当拿来看的时候见到了黛玉正要葬花。

这一回因为大家刚进入大观园这个比较新鲜的地方,所以一股新鲜感让大家都很开心。而宝玉看会真记这个情节似乎就是二人爱情的催化剂,。

第二次写黛玉葬花的情景却不似这般甜蜜,这里更增添了黛玉的一些伤感。

黛玉葬花和二人微妙的感情线索

阳春三月,春心萌动的季节。宝玉也对那些无聊乏味的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茗烟拿出了飞燕,合德,杨贵妃诸人的传记还有一些话本小说。这里恰好就有《西厢记》。宝黛二人在园子里共读西厢记。

这里两个人一块读《西厢记》,并且是饶有兴趣地读,就可以看出,二人对于爱情的向往还有对封建思想的叛逆性格,要知道《西厢记》《牡丹亭》在当时是禁书,就是因为它们对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惊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就在这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一本《西厢记》,促进了二人爱情的萌发,两个人的心其实更近了,宝玉甜甜的情话,黛玉不敢相信,对这一举动的恼,不正像张生刚开始和莺莺的场景吗?然后,慢慢将两人的关系推得更近了。

之后,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才入了迷,她和杜丽娘的经历又何其相似,不免陷入情景当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更觉身世悲惨,形影单只,似乎只有宝玉才是她的红颜知己,也只有宝玉懂他。

黛玉葬花所暗示黛玉的悲剧

如果说低二十三回的黛玉葬花说的是宝黛爱情的萌芽,那么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则增添了悲剧的氛围。

这一次的葬花,将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还有自己独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来。

这里宝黛二人闹了小矛盾,因为找宝玉,晴雯不开门,便将错赖在宝玉身上,这天又恰好是花期 ,芒种节,拜花神的日子,所谓伤春悲秋,所以就将这些花瓣拿去掩埋。

怜花,悼花,葬花说明了黛玉是爱大自然的,她有着诗人的情思。这次的悼花也夹杂了几分愁绪。

自己年少丧双亲,在贾府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宝玉是自己的知己,而如今,就连宝玉也和自己生分了,心中该是多么愁苦啊。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她体会到了自己的处境,不免心生悲凉之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自己身处在这个大家庭中,即使自己香消玉殒,又有谁能注意到自己,又有谁能为自己悲伤呢?她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在大观园很好的适应下去,自己孤高自诩的性格,只有宝玉才真正懂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垢",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来对抗这个泥淖之地,即使自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的力量却无法抗衡。

黛玉似乎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最终是以悲剧结局的,身处在泥淖中自己是无法适应的。

黛玉葬花所暗示的贾府女子

这大概是用一种隐喻的象征的手法,以葬花来暗示贾府女子的悲剧,她们最后可能会香消玉殒的结局。

而在红楼梦中的每个女子代表的都是一种花的形象,所以以落花,葬花代指贾府女子的悲剧也是合情合理的。像黛玉便是荷花,宝钗便是牡丹。

在封建社会中,自然免不了红颜薄命的结局。"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所以《葬花吟》不仅仅说的黛玉自己,也暗示了贾府女子的结局,呼应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