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曲赏析#37 十九世纪浪漫绝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郎朗 _ Orchestra of the Mariinsky Theatre _ Valery Gergiev - Variation 18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 - 变奏18) (Live).mp32:46

来自麦霖艺术学院

曲目介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拉赫曼尼诺夫也已离开祖国17个年头了,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没有人怀疑,这是自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的华章,如同黄昏里灿烂的夕阳,拖着长长的余晖不愿消失在天际。而这种景象在今日看来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焰,宛如其中第十八变奏所歌唱的那样,如泣如诉,兀自沉醉。

作曲家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俄罗斯裔美国籍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拉赫曼尼诺夫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虽然他在20世纪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他是位传统主义者,他的目光盯着浪漫主义的过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其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练习曲“音画”》、歌剧《阿列科》、《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第二交响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这些大师以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表现了有别于欧洲音乐的独到才华,展现了俄罗斯的景色气象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

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唱片录音不仅包括他自己的协奏曲和其他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他与克莱斯勒合作的奏鸣曲,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并且,他的充满活力而又细致入微的指挥也在唱片中保留了下来。

今日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