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分享?霍思燕教科书式育儿:不强迫是孩子学分享的开始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我会不时地听见某些家长抱怨:"咱家的宝贝怎么这么小气?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玩,他们提出要玩宝贝的某件玩具,我家宝贝倒好,居然把那件玩具藏起来。我们下足嘴头劝他(她),他(她)居然死活不肯,弄得我们和其它小朋友都很不愉快。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现在很多年幼孩子的父母都是八零后,甚至是九零后。对于八零后和九零后来说,由于我国那时开始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开始变好,小时候得到一些玩具也不会说太难。既然大家都曾经拥有过童年,那么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会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呢?

就以我自己为例子,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自己拿到了玩具,当然想痛快地自己玩个够。突然,大人拉来一个别的孩子,自己往往也不认识,要求说让那个孩子和自己玩这个玩具。换做是谁,估计自己都多少不情愿。更要命的是,我小时候亲眼见过,有些爸爸妈妈从孩子的手上把玩具抢过来给别的孩子,然后被抢玩具的孩子哭闹的不行的场面。现在想来,那些事情就好像昨天发生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网友的一句话:"我保护不了我喜欢的东西,我的父母也不在乎我的感受。"我想,这句话或许就是不愿分享的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吧!

我们经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可是,为什么到了孩子那里,就成了"赠人玫瑰,手指流血"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把孩子教导得乐于助人、落落大方,但孩子们一时的不愿分享难道真的是孩子自私、吝啬?并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孩子不想分享?

1.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

我们常常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候格外"霸道",占有欲似乎很强。凡是自己看到的、摸得到的东西,都不让别人碰,还会大叫道:"这是我的!"

其实,这并不是所谓的"占有欲超强",而是标志着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就说明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比以往强得多,并且他还正在探索自己与物品间的关系。

由于那是孩子的物权,故我们须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生硬地纠正他的行为。

2.认为一旦脱手就会失去

同事和我讲起过他儿子的一件事:朋友来家里做客,他让孩子把锡兵摆出来和别人一起玩,没想到孩子一个劲地摇头,抱怨道:"一个都不能少,给了我的'军队'就没了!"

原来,是孩子分不清"分享"和"送给"的含义。同事于是赶紧和儿子说,分享是一起玩的意思,玩完之后弟弟不会带走你的"军队"的。儿子听完之后,马上没那么警惕了。

所以,平日里家长可以通过借东西的游戏,慢慢让他明白借与还是什么。比如爸爸向宝宝借一把扇子,然后十分钟之后再还给他,再让宝宝向爸爸借一样别的东西,同样是按时归还。

一方面,让他知道分享出去的玩具仍然是属于他的,是可以拿回来的,所以不必担心。另一方面,孩子也开始学会遵守规则。

3.父母拒绝让孩子给自己分享

前文提到,物权敏感期通常在

2-3岁,可有些孩子居然还和以前一样,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不肯分给别人,看起来越长越"倒退"。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孩子刚开始是会主动分享的。比如,我们对孩子说:"给我喝一口吧。"孩子往往真的会把饮料递给爸爸妈妈,而这个时候,父母又会说:"我不喝,你喝吧。"或者隔空喝一口,假装自己喝到了。作为父母,难道我们真会要孩子的东西吗?

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这些东西理所当然就是他的,没有必要分享。这个时候假若你想让他(她)改变想法,主动分享手上的东西给别人,会没那么容易。

4.有些东西重要到不允许分享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玩具没了都可以再买过,有些甚至已经残破不堪。但在孩子看来,却都是非常珍贵的,可能是每天晚上陪他睡觉的"恐龙",可能是他最喜欢的"超级英雄"。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我们的私人财产。

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车不错,给我开开如何?"或者说:"把你的花园分给我一半怎么样?"估计你不表现出来,内心都不会很好受。

孩子的心里也当然会这么想。所以,如果孩子明确表示不愿意,家长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下,试着了解拒绝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下结论说他(她)"自私"。

孩子不愿分享,父母不应该做什么?

1.强迫孩子分享

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愿分享玩具给别人的时候,很多家长常常会采取"强制手段"。有些急性子的家长,甚至干脆动手把玩具夺过来。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只感受到了痛苦,自然会产生抗拒心理。

不妨想一想,本来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学会通过分享收获友谊,并因此获得快乐。假若孩子总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愿顺遂,得到的只能是更多的反效果。

2. 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人

如果孩子无权支配自己的物品,安全感就会丧失。长此以往,其性格也将大受影响,尤其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而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简单来说,就是不懂得如何拒绝。以我们成人为例,年轻时刚入职场的时候,总会被周围的同事和上级交代做各种各样他们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而这些事,往往是我们无法做到,又或者根本不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的。很多人不拒绝是怕得罪同事和上级,可有些人却习惯了当"老好人",而这些"老好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时候丧失了决定自己拥有东西去向的权利。这样的性格缺乏决断力,容易受别人欺负,不利于将来的成功。

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能自作主张把孩子的东西送给别人。在这个问题上,要充分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一件非常难忘的事情——

小表妹来我家玩,看见了沙发边那个可爱的、一拍就会"说话"的"皮卡丘"毛娃娃,就吵着说想要。尽管我那时已经上小学了,比她大很多,似乎不再需要那么'幼稚'的玩具,但我仍坚定地说不。我小姨就来劝我:"你都那么大了,还玩这种玩具?就给表妹好了,她那么喜欢!"我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小姨,这时我爸在我背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好意思,表妹不能拿,因为这是孩子的奶奶去世前一个月买给孩子玩的。"这句话一出,顿时大家都不说话了。

表妹那时候小,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但大人是肯定明白的。说真的,奶奶走了以后,那个"皮卡丘"让我感觉到,奶奶始终在身边。

就因为这件事情,我对父亲非常敬佩,父亲成为了我的榜样。

而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人的做法,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而且会破坏他对父母的信任和尊敬。

引导孩子主动分享的做法

1.尊重孩子的物权

记得在某综艺节目中,著名演员霍思燕在教导她儿子分享自己物品的方法上堪称"教科书级别"。我们具体来看她如何做:

霍思燕看见自己儿子玩具太多,便问他愿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捐给其他孩子。这么一问让她儿子很是不高兴,还当着她的面摔玩具。但霍思燕没有生气,她平静地对孩子说:"你有自己决定自己东西的权利。"慢慢地,儿子冷静下来,表示愿意去想要不要捐玩具。

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佩服霍思燕作为一位母亲的智慧。那么,从这件事当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1)把尊重孩子物权作为大前提

我们应该和孩子明确,他们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决定它们的去留。这是原则问题,不能有丝毫偏差。

(2)用商量的口吻来引导孩子

为什么孩子拒绝分享?很大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因为他担心这个小朋友玩完就不还了,或者会被他弄坏。这是孩子爱惜自己物品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说出为什么拒绝,并耐心倾听他们说话,然后再一步步和他们解释,让他们明白不需要过分担心。

(3)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商量完之后,如果孩子仍然不肯分享,我们就要尊重他的最终决定。比起当下的分享,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及做决定显得更为重要。

就像前文提到的自己的那段往事一样,父亲不但保留我拒绝的权利,还说出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我说"不"的权利。因此,我感谢我父亲教会我自己做决定,并在日后的生活中懂得了如何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变得更有主见。

这是让孩子内心更强大的重要一课,一个能够勇敢说"不",并且被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把握自己的人生。

2. 带领孩子发现分享的乐趣

最初,正是因为孩子不懂分享的意义,才不想分享,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慢慢发现分享的乐趣。

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你有一群锡兵,弟弟也有一群锡兵。如果你们把锡兵放在一起,就可以'打仗'了!"

这样,孩子就明白原来分享能让玩具变多,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玩法,只有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孩子才会乐于主动分享。

3. 让孩子自己寻找适合的分享方式

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亲自制定规则,让孩子把玩具整理成3类:能够和别人一起玩的、能够接受送给别人的、和最最心爱绝对不能分享的。

然后把不能分享的玩具收起来,哪怕真的被别的孩子翻找出来,父母也要想办法保护孩子对这些玩具的"所有权"。

同样地,当其他孩子想玩其他两类玩具时,如果孩子闹情绪,也要告诉他:要遵守规则。

这样,孩子就会掌握属于自己的分享方式,明白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父母也不用再"威逼利诱"了。

会制定规则,并能遵守规则的孩子,必然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4. 营造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

我们知道,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如果他们平时不怎么看到大人分享,那么他就不太明白什么叫分享,自然做不出分享的举动。

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制造一些分享的机会。比如在削好水果之后,妈妈让孩子给每位家庭成员都递一块,同时自己也吃一块,让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明白分享是一种常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只有不强迫分享,分享才更有可能发生。

2.度过了物权敏感期,孩子会开始真正走向独立。所以尊重孩子的物权,就是支持他的成长。

我是小F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