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她不用排隊?”你的回答很重要,會影響孩子的三觀

兜兜和媽媽到超市買東西,在超市的結賬出口處,大家排起來長長的隊伍。這個時候,一個胖胖的中年婦女,提著滿滿的兩個購物袋,三擠兩擠就排到了最前面去。周圍的人都投來異樣的目光,可是誰也沒有說話。

4歲的兜兜仰起小臉問媽媽:“媽媽,這裡的人好多,為什麼那個阿姨不用排隊到前面去了呢?我們也到前面去吧!”媽媽摸著孩子的頭,想了想說:“這個阿姨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插隊是不文明的行為,大家都很不喜歡。我們不能像她一樣,如果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往前擠,那就全擠到一起了,最後誰也買不了東西了。”旁邊的顧客聽了,都對兜兜媽媽投來敬佩的目光。這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的三觀,相信孩子將來一生都會是個有教養的人。

生活即是教育,身邊的人和事時刻對孩子產生著好的、壞的影響。如果孩子面對一些好奇的問題,詢問家長。家長不能模稜兩可地敷衍孩子。家長清楚地告訴孩子真相,孩子才能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我們經常在車站、機場、餐廳等公共場合看到一些“熊孩子”。這些孩子亂跑亂跳、大聲喧譁,不遵守公共秩序,他們的父母似乎也充耳不聞。動遵守公共秩序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抓起。“熊孩子”如果長大了,就會變成“熊大人”。

引導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孩子,家長從下面四個方面入手,效果會更好。

1、家庭環境的影響。

雯雯是個剛剛三週歲的小寶寶,她今年上幼兒園小班了。才入園沒有幾天,雯雯就很快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喝水的小水杯,要放在自己的專屬位置上。起床了,就要把小被子疊好。離開自己的位置,就把小椅子推進去。雯雯的物品總是秩序井然,老師經常誇獎她太懂事了。


我們去圖書館看書,有的孩子看完書就會隨手亂放。破壞了公共秩序,給工作人員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孩子習慣都是從生活中一點點培養的。家長在家裡邊,把各種物品擺放整齊。孩子從哪拿了東西,就要求他放回原處,孩子的秩序感就會很強。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是非常不錯的薰陶,孩子的秩序習慣也容易養成。

2、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孩子時刻都都看在眼裡,而且經常模仿。所以經常有人說,一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熊大人”。

父母都是文質彬彬,有教養的人,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想要孩子有修養,還需要父母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3、不要溺愛孩子。

在飛機上,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拿著手機大聲說著什麼。這時候一位空乘人員走過來說:“請關掉電話,不然會影響飛機降落的。”

孩子小臉一揚,說:“不用你管我!”媽媽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呢。”後來,媽媽搶過來手機,這個孩子不停地在哭。媽媽急得滿頭大汗,怎麼哄都不管用。

有很多家長,在縱容孩子各種不好的行為時,都會用同一個理由。那就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很多孩子各個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好,他們的家長是等他們長大以後才管他們的嗎?

孩子小,正是應該引導他的時候。等孩子長大了,家長再想管也管不了了。所以,不要拿“孩子小”當藉口就溺愛孩子。你是不是縱容孩子,就決定了孩子以後是什麼樣的德行。

4、正能量薰陶。

毛毛和媽媽一起坐公交車回家,天下著大雨,在路上又出現了嚴重的堵車。有人開始在車上罵罵咧咧,也有小孩子的哭聲,毛毛有點坐不住了。

媽媽對毛毛說:“毛毛,我們有多久沒有看過下雨了,你看水花多漂亮。”毛毛小聲和媽媽聊著天,用小手數著雨點,心裡也漸漸平靜了。

我們誇獎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經常會說:“這個人渾身上下都有正能量。”父母如果是特別陽光的人,孩子也會被你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

如果你總是抱怨交通阻塞,抱怨人生不平,孩子的內心也是黑暗的。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也是積極樂觀的。

各位家長們,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