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干部张朝远撰文:白河烟雨锁乡愁

白河边上葫芦坪,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其美在于自然风貌的神韵魅力,让人流连驻足,在众览这里的山水奇观时,或感慨或凝思。那雄奇的一脉青峰逶迤而来,于此顿收其势,在较为平缓的余脉之下,便是环抱祖辈幽居的葫芦坪,故有前人诠释为金丝吊葫芦之美喻。一条千里白河从村前悠然东去开阔旷远,两岸青山相对,沧波浩渺孤帆远影,构成湘西腹地古村落独特的山水画卷。

层层的梯田、郁郁葱葱的林海之间掩映着农家屋宇,古旧的走马楼前,大黄狗睠缩在苍黄的太阳底下,一动也不动地作着半醒半醉的长梦。若在阳春三月,田里的油菜花、地里的橘子花,还有漫山的野樱花,杜鹃花一起怒放,和刚刚犁翻过来的红泥土一道散发出迷人的清香。微风吹来,这里成了流香溢彩的世界。村旁那几棵饱经沧桑的古树,横伸着苍劲的虬枝,像招邀过客的样子吸引着匆匆而来的人们。远眺那条泛着麟麟波光的河流曲折蜿蜒,蒹葭苍苍,渔舟点点,在游人的眼里自是妙不可言的意境。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这里的山赋予了灵气。若站在村旁空旷的地上,情寄青山,醉心自然。抬头遥望青龙山巍峨入云。仰止处,在那一川白色的绝壁之上,慈眉善目的一尊如来佛像惟妙惟肖,仿佛在看着这人间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在公路两边突兀的巨石上蜂箱叠放错落有致,来来往往的蜜蜂给旅人平添蜂如其人、岁月如歌的遐想。高山有好水,涓涓细流暗自成溪,穿过繁茂的密林跌落石崖,溶入村子上面碧波倒映白云的天池 。这里到处是莽莽的原始次生林,村旁和村下几条溪涧,古木隐天蔽日。如在夏日,旅人便可峡间探幽,聆听泉水叮咚的雅韵。溪涧里的四季兰时常散发出淡淡的暗香,其味沁人心脾,无不使人玩忽所以流连忘返。在游人的眼里,只有那绝壁上的仙草铁皮石斛可望不可即。

山涧的老林里是飞禽走兽的世界,妙趣、野趣使寻访探幽或消暑人心驰神往的去处。在雨季里,村子脚下悬垂的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飘洒,与白河弥濛烟岚融为一体升腾消散渐远。这时节,白河上乘舟而来的远客,被此“飞流直下三千尺”视觉的冲击无不踏歌击节欢呼雀跃,随机制作永久珍藏的视频。葫芦坪古村落座落在两条流水之间,形成左有白河右有大溪、两河环抱的格局。大溪是白河的一条支流,它源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高望界漫漫林海的万山丛中。这也是一条流过长长的岁月,经历旷古莽荒的河流,有“十里大溪百年沧桑”的史话。若要去大溪探访猎奇,最佳的行程是从葫芦坪村后的山坳,沿着陡峭的山体而下便可直达。这段旅程虽然只有500余米,却使旅人经历三十六弯七十二拐险而不惊的体验。走在这螺旋式路上,在领略这奇特的风光之际,也不免意外收获感知参悟人生的启迪。

大溪的风光是原始的自然,苍莽的林海犹如远古般的洪荒,它与白河对岸永顺县所辖的小溪遥遥相望,各自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一条大溪维系着古丈县两代人的记忆。在上个世纪大跃进的岁月里,以人民公社为单位,举全县之力在此大炼钢铁。而今沿溪一路走去,分散的、群体的高炉虽经岁月风雨的剥蚀,却还依旧历历在目。那锈迹斑斑残留的生铁块,因为沉重,还静静地躺在林下的腐叶之中。此际,站在高炉前凝望沉思,脑海里便浮现出那如火如荼超英赶美的激情岁月像一幅幅画面过往。而今,过往的 时光已经远去,它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只有这些景物在静静地见证历史诉说沧桑。沿溪而行,如镜的溪水让人情不自禁地临波照影,做一回天人合一。过溪也不必耽心,有爬满藤蔓倒伏的古树横架溪上的独木桥,不必脱鞋涉水就可从桥上到达彼岸。若是游人累了,便可在林中的两岔小溪风雨桥上作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一支烟,一杯水,吸着喝着,梳理回味着过往的所见和所闻;渴了,掬一把洁净清冽的溪水送入口中,享受一回大自然的赐予的甘甜;饿了,有那随处可见的野果充饥,权当一次古人。随着一条林区公路沿溪下行,映入眼帘的是清溪碧草,古树林荫。一路是流泉飞瀑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底下,是一溪流水水流云的幽然境界。回望来时的路,已经淹没古意苍苍的林海里。眼下淙淙的溪水,流过深林,流过浅滩,以悠悠的情致送行远客。

图片源于网络

从高炉遗址順溪而下,不出 两个时辰就到了大溪的出口,此时,这条清流才缓缓地注入了白河的葫芦湾。此际便觉视野开阔,呈现一派水色江天意境淡远的光景。这时,早有客船在在溪口码头恭候游客的到来,马达声里,船徐徐地朝着白河岸边的葫芦坪码头而去,直达葫芦坪寻幽之旅的全程终点。葫芦坪码头是旅人的驿站,是葫芦坪人走出大山地理标志之地,是初出茅庐远征起航的地方。旅人夜宿码头宾馆,自是别一样的情趣。入夜时分,旅人携一把竹椅坐在吊脚楼阑干处,凭栏凝看远处点点渔火,置身其境地欣赏和享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情怀与意境。亦可独自驾一叶小舟在远处夜色里垂钓,分享一次柳宗元独钓寒江孤寂落寞的感受。在此境况里,或许能啼听到逆旅者拨动忧伤的琵琶和偶尔过往咿咿呀呀的舟楫之声,若疲了倦了便泛舟回程,在繁星光亮的境界里过了一把白河上桨声灯影的雅瘾。这一切如律动的夜歌感知夜的灵动,在寂廖的凉夜里,心灵如被洗礼一般的惬意。若在雨天,河面的烟岚便渐渐升起,构成如诗如画的白河烟雨。对岸野山上那孤独的白河人家也和葫芦坪的村落一样,在缥缈的轻纱里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葫芦坪古村落有二十八个姓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是码头文化的沉积与聚合之地。相传,当年村里有识之士,从此码头登上乌篷船离开了白河,孓然一身下洞庭出长江东渡日本求学。历经数载光阴学成归来,便在葫芦坪创办学校,十里八村的子弟闻讯云集,开创了百年树人的先河。葫芦坪人兴学重教之风于此盛行不衰,在往后的岁月里,是一茬接着一茬的传承与操守,做着教书育人的大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村子里涌现出无数的饱学之士、耕夫走卒、达官显贵都启蒙于此校。而后,他们都是从这码头离岸,走出眼前这条千里白河踏上远方的江湖。

由于葫芦坪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通村公路无法绕过林区,加之客观自然等条件的制约,故而形成现在仅有村通码头断头公路的奇特现象。与外界的往来,依旧是以白河行舟所维系。若远行的来者在客船上一览前川,那一片片硕果累累的柑橘,在夕阳的苍烟晚照里装点着古老的村庄,成了旅人欣赏的秋色。然而,每年这秋景秋色却成了种植人的心病,如此海量规模的橘子输出,经不起舟车转换上上下下的折腾,大量的产品难以进入价格利好的流通市场,桔民们万般无奈,忍痛任其一年的心血烂在地里回归自然。他们日复一日经历着这浅淡的流年,一蓑烟雨在无助中独立寒秋,将辛劳积沉的希望寄托给明天。白河水在无声地流,逐梦的方舟载不动这沉重的乡愁。

葫芦坪的山是金山银山,是乡村振兴致力开发的处女之地,葫芦坪的水如歌如梦是游览人的向往。葫芦坪的山水奇观是上苍的恩赐,是遗落在白河岸边的明珠,是锁在深闺人未识美艳的妇人。今来古往,葫芦坪的山水文化,滋养了这里村民勤劳古朴和风土人情,他们由衷地热爱和眷恋这一方故乡的水土。他们渴望着与时俱进,以自已自然的特色,企望政府和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和他们共同开发旅游。只有这样,葫芦坪人才不再低调,才能吟唱青山似梦绿水如诗的母语长歌。(孙圣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