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有方:别让“无条件的爱”替代了“有条件的教育”

1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父母无条件爱”的时代,给孩子早早买车买房这种“计深远”的事更是不足为奇。

前段时间,一则“大学生为换零钱贱卖房子”的新闻上了热搜,网友纷纷谴责,真是“熊孩子”败到家了。

简单回顾,事情是这样的,江苏21岁的大学生小郑,因为觉得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用,于是,动起了卖房的歪脑筋。

他隐瞒年龄,声称母亲病重急用钱,将父母买给自己的一套,市场估值550万的房子,转手320万卖了出去。

更疯狂的是,他将到手的五万定金一周内挥霍一空。

事后,小郑心里觉得不妥,于是告诉了父亲,父亲当然不同意卖。

但基于买家没有欺诈、胁迫等行为,而与之相反,小郑却故意编造年龄、谎称母亲生病来出售房屋,法院判定买卖合同生效。

事件最终以下家妥协让步收尾,房子以评估机构认定价465万元成交。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是有了,但明显精神上匮乏。

缺少零花钱,不去想办法节省开支或者打工增加收入,反而只图自己一时私欲,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

说到底,是价值感的缺失。

父母爱孩子没错,但这种物质上无条件的爱只能帮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却无法帮孩子建立价值感。

一个人只能享受和他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它,这才是价值感的最大体现。

2

电影《安生与七月》里面的安生,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人。

电影中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淋了雨的安生去七月家吃饭,七月的妈妈早早为她们放好了热水,准备好换洗的衣服。

随后,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包子,还有热情洋溢的笑脸,这是安生以前从未体验到的。

当听说吃完饭要送她回家时,安生低头说:“我爸爸死了,我妈妈出差,不在家。”

不愿离开的情绪溢于言表,而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似乎只有疏离和仇恨。

没有源自家庭的滋养教导,安生从小性格叛逆桀骜,个性又乖张。

因为母亲从小忽略对她的教育,安生的价值感只停留在我想出去看看,她没有远大的人生追求。

中考失败后,她上了技校,后来做过发型师,在酒吧呆过,卖过房子……做过很多职业,只为了生存下去。

可以说,她的前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中度过。

影片放到最后,安生参加了学习班,可以看得出她在努力学习,让自己适应社会,以前落下的她都在一点一点弥补。

所幸,最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认为人终其一生在寻找的两样东西,一种是归属感,另一种是价值感。

归属感来自于父母的爱,而价值感来自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正因为缺少了有条件的教育,安生的价值感直到她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半生后,才通过自主学习,慢慢建立。

3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有个网友的答案获得了高赞。

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学习能力特别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

小学学的东西都很简单,很多同学都有考满分的经历,但她从来没有过,甚至很多时候,她都是班里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的那个人。

虽然考试成绩很不好,但每次回家,妈妈从来都没有责骂过她。

妈妈会说:没事,考的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她甚至都怀疑自己的智商,她问妈妈,是不是自己真的很笨。

妈妈说:“你知道吗?锅越大,水烧开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的更好!”

正是因为母亲持续的鼓励,她一直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做得更好。

高考结束后,她如愿考进了人大。

教育是有条件的,也许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也许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也许是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

它向我们传达:你把事情做好,我会肯定你,这件事你学会了,我会回应你,这就是教育的条件啊。

爱孩子,却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如同一个没有技术,但充满爱心的外科医生,难以做到药到病除。

4

娱乐圈里黄磊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度受到好评。

在一次采访中,黄磊被问道:“多多一直是一个很乖,学什么都非常积极的孩子吗?”

黄磊说:“还算乖,但毕竟是个孩子,有时候也会闹情绪,比如练琴。”

“那你会骂她吗?会逼着她练琴吗?”

“不会,但我会引导她,比如夸她,让她教我,或者陪练,这样会增加她的自信心和兴趣。我觉得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一定要有相同的观点和立场,孩子有问题,就一起批评教育,有闪光点,就应该一起表扬。”

表示非常赞同,做的好就肯定,做的不好就批评,这是对教育最好的解释了。

正因为有条件的教育,才使得孩子从小建立了正确价值感,知道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不对。

就像樊登在讲书时说道,爱和教育是两码事,孩子做的好或不好,能不能学会,父母爱孩子这件事都不会改变,但教育却是不一样的,及时肯定或否定,孩子的价值感才能提升。

无条件的爱加上有条件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既找到归属感,同时,又能找到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