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春秋战国时期敦煌地区的民族

考古研究证明,敦煌地区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与古代敦煌地区水草肥美,自然资源丰富分不开。旧石器时代敦煌地区的人们过着以采集野果,捕猎动物为主的生活,也有着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明显的特征,即学会了打制石器。距今一万年以后,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敦煌地区的先民们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普遍使用了磨制的石器,社会组织从母系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经济生活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经营家畜。那个时代并没有民族之分,敦煌地区各部族的人类还没有明显的文化信仰之分,直至到了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时期敦煌的先民构成主要有氐、羌两种部族,氐人主要生活在河谷平川等地带,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生,也经营家畜和狩猎,是农耕部落人群。羌人是游牧部落人群,主要生活在草原和山地,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农业种植是副业。到了西周时期,关内的部分周人迁往河西走廊至敦煌一带,敦煌地区一度出现了氐人,羌人,周人混居的局面,这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敦煌及河西地区出现了长达百年的气候寒冷期,这不符合敦煌已有农作物的种植条件,于是为了生存,氐人、羌人以及周人开始了大迁徙,这个过程从西周后期开始,春秋时期达到高潮,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时期河西原住民大部分迁至中原。原著居民的转移造成了河西地区的人口真空,这个地区广袤的草原吸引着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于是月氏和乌孙等民族进入了河西,完成了河西至敦煌地区从氐羌周人到月氏乌孙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也导致了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类型从种植业农业至畜牧业的大转变。

月氏是一个由许多部落联盟组成,兼有奴隶制性质的游牧民族,他们既是社会组织,也是生产组织,更是军事组织;乌孙是宗法的氏族部落组织,乌孙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但乌孙部族平时是生产组织,战时也可以成为军事组织。

先秦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河西敦煌地区还是比较原始的,但没有残酷的战乱,那个时候各个部族能够和睦相处,互通来往,人们主要的矛盾还是生活物资的有无,有一定的组织和文化,虽然文化等有差异但可以和谐相处,这种和谐的关系为后来人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为现代处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关系提供了证据和榜样,即是各个民族与各个地区可以和谐共处,这些先民的印记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人们也从敦煌壁画中获得了古敦煌在社会、军事、生产、文化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各种线索,不得不说莫高窟是一个宝库。

作者:郑轶敦

参考资料:《敦煌文化与敦煌学》孙占鳌/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