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本质是什么

近日,开始迷恋古代的名人写的书,东方的,西方的,虽然晦涩难懂,读着读着,就想发脾气骂人。因为太难懂了,然而还是舍不得放下。

因为书中的精华,也会不时冒出,就像那深井中的泉水,不时汩汩流出,喝了甘之如饴。

读完古代名家的书后,一时之间脑袋里竟然冒出了这句话: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01

一日不读书,顿觉面目可憎。

书是精神世界的食粮,一天不吃饭是什么样?一日不读书就应该是什么样。

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直立行走,学会使用工具,是劳动使猿猴进化成了人类。

但是,你看那拉磨的驴,耕地的牛,每天都在不停的劳动,又有哪个物种又进化成了人类呢?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语言,书面化的语言,符号化的语言让我们进化成了人类,让我们彼此交流。

交流沟通的本质,就是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一交流一沟通,两个苹果就变成了四个苹果。

阅读的意义却比这更深刻,历史长河中,千百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留下这么多的苹果,你能把古人的苹果都收入到你的囊中。

所以你周围人的那点苹果,在你看来就不值一提了。所以爱读书的人都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懒得跟人交流。

02

古人写的和老外写的书

年过40岁的我,有一次在同八岁的儿子聊天时。感慨:我现在读书只读老外写的书,因为老外写的书很有内涵,水分比较少,而且敢说真话,不绕弯。

儿子听了以后很不服气,他说我这是崇洋媚外,看不起中国人。自己就是中国人,居然看不起自己人,向着外国人说话。

我不知该如何给他解释这里面的因果,只能说,老外的书,只有优秀才有机会被人翻译过来,古人写的书也同样如此,只有优秀,才能保留下来。

另外一个时间场合下,我对80岁的老父亲发出同样的感慨:我现在读书,大多读的是老外写的书,因为老外写的书有内涵,水分掺的少。而且敢说真话,读了让人感觉淋漓尽致,绕梁三日而不知肉味。

80岁的老父亲不愧是见多识广,他告诉我原因,中国人讲求政治,不讲说真话。不是他不愿意,是他不敢。

果然80岁的老父亲比起8岁的小儿经验更丰富,人生阅历见识更宽广,说话一针见血。

但其实老父亲说的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古今中外都有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不能随便说话。

另外,经济的因素不可或缺,写书就是为了赚钱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

03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统一了起来

读了越来越多的书,我发现外国人和中国人,东西方文化统一起来,是在祖先的智慧上。这些已故的先人身上,死后原知万事空,死人才不讲政治的正确性。

弗洛伊德和荣格是西方两位心理思想大家。可是读过荣格的书越多,我却越感到汗颜,一个已故的外国人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在我这个中国人之上。

我们现代人看不懂,或者视若糟粕的一些古文化书,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推崇。他的《太乙金华宗旨及分析心理学》,至今我看的似懂非懂。

但是,他把这些我们自己后人对祖先文化视为糟粕的东西,同他的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潜意识这些理论结合起来,让人惊呼,叹为观止。

近期我又读了一些法国一些思想家的书,更加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在文中阐述自己的理论中引经据典。完美的隐喻像美人,多一分少一分颜色都不能称为美子,法语不愧为最优美的语言。尽管我看的是翻译版本。

他们或许没有像荣格一样,旁征博引东方的古文化。他们也是站在他们先辈们巨人的肩膀上,引经据典的是他们文化中的世界文化中的经典,像黑格儿,尼采,孟德斯鸠之类的思想家的话。

他们在自己的文化领域内博览群书,把他们的先人的智慧整合在了一起,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这才是文化的历史长河,这条河流源远流长,滋养万物,甚至滋养到我们这些有缘的东方人。

所以,你的惊呼是不是没有缘由的。这些理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是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那些流行的,短期的思想,所以它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都是统一的。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有他自身的基础的。

04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一样的

虽然我并看不懂原文书,翻译过来的书,将他们的思想描绘的准确度不及80%,甚至晦涩难懂,然而不影响整体阅读体验。将这种思想传递了过来。

不得让人感慨网络世界的发达,文明的进步,让我们现代人不用去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去寻找,也有机会读到这些思想。

有条件全世界到处旅游,当然是很好的。没有条件的话,在家中读东西方经典书籍,效果也是一样的。

你的视野也会更开阔,拥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如同你站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和站在你家门前那个小山坡上,视野是不能相提并论。

05

《奇葩说》的本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最近火热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其中有一期探讨的观点:在火灾中,救猫还是救名画?

李诞赢得了满堂彩,他说黄执中的观点是他自己瞎编出来的。真实情况是李诞自己的观点也是他瞎编出来的。

他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他的选择就是救名画,因为名画救出来能换很多钱呀,小猫能换钱吗?

但在那一刻他的立场观点不同,很煽情的说出一番话之后,观众反而很吃他那一套。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感性的动物。所以明知脑残电视剧很无厘头,我们还要追下去。

李诞打感性的牌,黄执中和詹青云打理性的牌。谁打赢了?真实情况是谁都没打赢,人类思想的两极--理性和感性,正如地球的南北极,它们都呆在自己位置上,不用也无需打败谁。

一个事实是,辩论双方立场不同,所以就观点不同,也就是政治不同。

永远不要听一个人如何说,说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说这样说,明天立场变了,观点也就变了,就会换一种说法。

就跟奇葩说这样的节目是一样的。它只是一个综艺节目,只是一个游戏,跟你在家打麻将那个游戏异曲同工。

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演员请就位》,各个演员由于角色的不同,飙演技的一档言情剧,该讲大道理讲大道理,该煽情就煽情。

06

《奇葩说》的精髓在哪里

《奇葩说》这个节目太火了,我是从第六季才开始追,以前为何不追,因为我觉得一群人在那里打嘴仗搅沫沫真的好无聊,围观就更无聊了。

大概那时还没抓住《奇葩说》的精髓,它的精髓不仅仅是辩论的输赢(事实上,这种辩论术不是近年才兴起的,在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专门的学科和课堂去教授它,它是门妥妥的技艺。)

《奇葩说》的精髓是看选手们之间,导师之间,甚至是主持人,请的这些人气嘉宾之间的这种宫斗,暗流涌动,风云变幻。

第六季,尤其薛教授选人那一期,显然是被算计了。另外几队与一些优秀的老奇葩们早就“暗通款曲”,私定终身。表面上却在开始环节故意不选。薛教授选人接连遭到拒绝。

两轮落空被拒绝已够丢脸,还要遭到群嘲,薛教授太天真,太不食人间烟火了。

网友们却不傻,这些老奇葩选手们彼此之间搞小团队,拉帮结派,是有历史渊源的。继续这样搞,让一些《奇葩说》的老粉丝很是愤怒。

他们打薛教授这只“小猫”的脸,观众们挠他们的脸。愤怒归愤怒,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江湖也是一种政治。

但观众们生气也没用,薛教授后面局面更被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连输三场,损失的还都是大将,穿上厚厚的羽绒服祈求温暖,也没用。

《奇葩说》的本质就是一场竞技,语言的竞技,娱乐是第二位的。

它与歌唱类,表演类娱乐节目不同,它的竞技属性更强烈。

一个观点辩题,正方搜集各种证据,开始他(她)的表演,或煽情或理性,观众们被说服了。反方再一轮这样的操作,观众们又被拉向另一边。

它比单纯竞技节目更危险的是,嘴和大脑跟着屁股走的选手们怕不怕人格分割?被频繁带节奏的观众怕不怕人格分裂?

我有预感,21世纪,有精神疾病的人会越来越多。

有一个故事,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聊了一整天,太阳落山了,放羊的赶着羊儿走了,砍柴的两手空空。

除非你真的只是拿它当娱乐节目,一切就OK了。

总结:

政治有大有小,有胎记,有属性,是我们普通人一生所无法逃避的东西。

好在我们还有读书的自由,这是凡人的诗和远方,哪里有珠穆朗玛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眼望去,苍凉空旷无垠,任何一个凡人在这伟大的自然景观面前,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这里没有政治,人烟稀少,我们可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个角度、温度、尺度下,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黑格尔,尼采,孟德斯鸠……都变成了隔壁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