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就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在现代社会,不管你身处一线城市还是四线小城镇,妈妈们绕不开、躲不掉的一个难题就是"养娃"。妈妈们的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当妈妈们发现自己牺牲了工作和生活却仍然管不好孩子的时候,巨大的委屈和不满让她们失去理智。"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一说出口,这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博弈就已经输了。

事实上,"为你好"的背后,是妈妈们对于孩子失控的焦虑,是妈妈们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产生的一种自动化想法。但妈妈们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自动化想法的产生非常快,是大脑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不经任何归纳就产生的念头。

"为你好"反应了妈妈们在养娃这件事情上的焦虑情绪,表达了妈妈们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指责。虽然妈妈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她们的孩子却往往可以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偏离家长的期待。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是一个单亲妈妈,职业是一个金牌老师,在她的细心教导下,女儿乔英子从小就是个学霸,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非常优秀。宋倩对女儿的爱是充满控制的意味的,比如,英子每天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都是她安排好的。连吃的自由都没有的英子,自然是不满于妈妈的控制的。所以当妈妈反对英子报考南京大学的时候,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到达了顶点。但可悲的是,当英子已经被逼的站在桥边准备跳河的时候,妈妈仍然不能理解女儿为什么非要考那个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英子这才把心中真正的不满发泄了出来。

生活中这种场景太常见了,妈妈们事无巨细地包揽孩子的一切,但却忘了问问孩子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爱。宋倩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一直就是掌控者,可能是出于对英子的愧疚,她一厢情愿地给予英子自认为最好的照顾、替她规划最完美的人生,当英子反抗的时候,宋倩就用"为你好"的思维对英子进行道德绑架

这也是生活中很多亲子关系矛盾的来源:"我是你的妈妈,我难道会害你吗?你还不懂事,我是为你好"。而这种观念的背后,其实是母亲在拒绝孩子独立的要求,是母亲在潜意识里拒绝与孩子分离。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来谈一谈为什么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妈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剥夺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机会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与他人、环境的互动,才逐渐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青少年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孩子在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形象,如果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孩子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的话,这个孩子会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比如在上面的故事里,英子在高考前有了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她想要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学。对英子来说,宋倩替她做的规划是一种束缚和捆绑。如果听从妈妈的话随便读了北京的某一所大学,那么英子的整个大学生活都将无法摆脱宋倩的控制,所以英子会不惜以跳桥来为自己争取自由。

在生活中,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博弈还是很常见的: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大到读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经历和选择,本身也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终究要孩子自己完成才算数

2.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

"一个孩子,如果他内心的自我感觉和他在别人心里的感觉是相符的话,这个孩子就获得了很好的自我同一性,相应地,这个孩子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身心发展的要求。"——埃里克森

这段话看起来不太好理解,我们还是以英子和宋倩的关系举例吧。如果宋倩最终瞒着英子改了她的高考志愿,把英子成功送进了清华或者北大,那么英子在宋倩眼里的形象是"乖巧、听话、成功的女儿",但在英子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却很可能是"无能、失败、不快乐的人",接下来,英子很可能会一改乖乖女的形象,把叛逆期延长到大学生活。

我在咨询室里遇到不少这样类似的家庭,其实家长的本意是想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这种没有边界的爱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想必大家还记得去年的一则新闻,北大一位出国12年都不愿意回家的留美博士,在网上发文控诉当年父母对自己的过度控制和缺乏边界的关爱。

"母亲喜欢把我关在家里,走到哪都托人关照,导致我失去了正常的社交能力;母亲喜欢包办,以至于我上学后还不会剥鸡蛋,被同学嘲笑。"

以至于工作之后,即便是名校毕业、工作对口,这位博士也异常担心自己会因为缺乏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而搞砸工作,最后和其他自信的同事之间的差距真的越来越大。

以爱之名,可以说是这位母亲自己一手促成了这场悲剧。

3.妈妈对孩子的限制其实是对孩子的否定

当妈妈对孩子做限定的时候,在她的潜意识里,一定是不信任孩子的。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察言观色"是他们小时候吸引父母关注的本能反应,所以,连妈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否定和指责,孩子也是能够接收得到的。

姜文曾经在《十三邀》节目中和许知远探讨过和他母亲之间的关系:在姜文的记忆里,母亲对待他十分严格,有时候半夜就会把他拉起来胖揍一顿。姜文考上中戏,把录取通知书递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姜文就去洗衣服了。在这段亲子关系里,不被母亲认可的姜文,心里有一个即使功成名就也无法填补的黑洞,它使人活在深深的无能感里,无法克服。

4.妈妈的控制会干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早在1977年,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信心是建立在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的,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经验又来源于哪里呢?亲身实践或者别人传授,二者缺一不可。但一个面面俱到的妈妈很可能会切断孩子通过实践获得经验的渠道,培养出一个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班杜拉认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以更大的努力战胜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恰好相反。此外,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信的人能很好地把握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困难上,但低自信的人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可能的失败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惧,阻碍了已有能力的发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发展路径却可能大相径庭。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控制欲太强的家长对孩子的远期发展来看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应该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在适当的时候,把决策权还给孩子。

如果再给宋倩和英子一个机会,她们该如何相处呢?

1. 相互倾听

宋倩应该学会以英子想要的方式表达爱,而不是粗暴的"为你好"式的爱。当英子第一次提出想考南大时,宋倩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听英子讲一讲为什么这么选择。而英子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妈妈的建议,如果只是远离的话,那叫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 学会有效沟通

吵架是最低效的沟通方式。如何有效的沟通呢?至少双方要心平气和、要带着思考。如果宋倩希望英子留在北京,她应该做的是帮英子梳理出北京天文学不错的学校,跟英子讨论在北京和去南大各自的优缺点,让英子自己来做出选择。而英子呢,即使无法说服妈妈,也不该采取跳河这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宋倩终究是希望英子好,所以摆事实讲道理让妈妈放心才是问题的症结。

3. 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妈妈/女儿,你觉得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如果你是妈妈/女儿,你会如何看待你的女儿/妈妈?

......

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对方想法的方式,或许视角变了,选择也就变了。

亲子关系是家庭内部非常重要的一种连结,很多人都误以为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附属关系,其实不然。双方作为独立的人,都有被爱和被尊重的需求。只有爱而没有尊重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会让人忍不住想逃离;只有尊重而没有爱的关系没有温度,家也就不能称之为家了。所以,有边界的爱,是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前提,做父母的,要在该放手的时候学会放手

如果喜欢,请关注我吧~遇见苏禾,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