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嫡传第六十六代:孔兴燮

孔兴燮,字起吕,一字调五,号辅垣,孔子第六十六代嫡孙,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二月十一日。崇祯十七年(1644)以公世子身份授二品冠服,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袭封衍圣公,当时年仅十三岁。孔兴燮早年丧父,由其母陶太夫人抚养长大,因此对母亲非常孝顺,遇事也是先咨询母亲后再定夺,他曾对人说:“人子当养母,吾今尚为母养也。”乾隆《曲阜县志·孔氏宗子》又记载其“蚤孤,生母陶夫人教育之。稍长,事母孝甚。袭爵时年甫十三,已凝重能自立,临事刚果有气识,尤日夜以继先人志。为念饬庙庭修礼乐诸颓废事,悉纲举而目张之,俾复旧制”。


随着孔氏族众人丁的繁衍增多,明代诸帝就曾专门要求衍圣公端肃族人管理。顺治六年(1649),清帝福临又专门勅谕新袭爵的衍圣公孔兴燮:

国家功成治定,必先重道崇儒。特于先师孔子聿隆象贤之典,其大宗之裔锡爵嗣封,承奉祀事。即支庶亦加优遇。但族属繁衍,贤愚不同。该府官员,恐有依恃公爵肆行无忌,慢上欺下,侵吞骚扰,大累地方。今朝纲整肃,法纪严明。尔其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恪守体度,无玷圣门。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规、恃强越分、朋比非为,轻则径自察处,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尤宜率族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官员役,俾之一遵法纪,毋致骄横生事,庶不负朝廷优加盛典。尔其钦承之。(《孔府档案》0096卷)

顺治七年(1650)孔兴燮赴京朝觐,清帝福临赐宴于礼部,命礼部尚书李若琳伺陪,再赐天字号程羊酒一宗,晋孔兴燮太子少保衔。顺治八年,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一举将衍圣公的加衔升至最高。同时,清廷对衍圣公的优礼也臻于至境,国家层面上因之制定了接待衍圣公的专门礼仪:顺治八年规定,衍圣公来朝,每日“给羊一、鹅二、酒六瓶、面二十斤、盐酱各二斤、黄蜡烛十枝、茶二斤”(《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七》)。衍圣公来朝时,设宴于礼部,要由礼部尚书作陪:“凡衍圣公来朝,燕于礼部,以尚书陪燕。是日,设宾主席于后堂,东向,以南为上。博士席北向,以西为上。设香案于露台上,乃速宾。衍圣公入仪门降舆,尚书迎于堂檐下,揖,又旅揖博士。诣香案前,听赞行三跪九叩礼,毕。乃坐。光禄寺官奉茶酒馔,和声署作乐。燕毕,诣香案前谢,恩行一跪三叩礼。毕,送如迎仪。”(《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七》)到了乾隆六年重定中和韶乐之时,更是对衍圣公来朝时的宴飨场所和用乐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衍圣公来朝赐燕于礼部,五魁舞,乐奏洙泗发源长之章。赐恩荣燕于礼部,奏启天门之章。鹰扬燕于兵部,奏和气洽之章。行乡饮酒礼于顺天府,庠歌鹿鸣,笙御制补南陔之章;门歌鱼丽,笙御制由庚之章,合乐关睢。”( 《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八》)

顺治八年夏四月,清世祖又遣右副都御史刘昌诣阙里祭告孔子:“朕惟治统缘道统而益隆,作君与作师而并重。先师孔子无其位而有其德,开来继往,历代帝王未有不率由之而能治天下者也。朕奉天明命,绍缵丕基。高山景行,每思彰明以光敷至教,而祀典未修曷以表敬事之诚,登嘉平之理?兹遣专官虔祀阙里,仪惟备物,诚乃居歆,伏惟格思,尚冀鉴飨。”《清史稿·职官志》记载,顺治九年九月,“世祖视学释奠,召衍圣公孔兴燮及四氏博士赴京陪祀观礼,自后以为常。十三年,依例授光禄大夫。”顺治九年清世祖视学礼成的次日,孔兴燮率诸圣贤后裔具表谢恩。同日,清世祖赐宴于礼部,并赏赐孔兴燮貂冠、朝服等物,并将各圣贤后裔送监读书,“嗣是历代举行以为常”(《清史稿·选举志·学校一》)。顺治十年(1653),清帝福临又下诏将临近曲阜的明代德、鲁两个藩王的旧藩地划拨给衍圣公府。同年,孔兴燮还重修了孔氏族谱。在历史上,孔氏宗子的重要职责除了奉祀先师、护卫林庙外,就是“收宗合族”,而篡修族谱无疑正是宗子收族的最好办法,并且,通过谱牒的续修,可以“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务遗忘”。衍圣公孔兴燮则站在儒学义理的角度上更认为:“世系详而渊源浃,可以作孝,合远为近,合散为聚。即分而千其人、百其人,胥以吾一人之心视之,可不谓仁焉。长长幼幼,弟也。为大宗为小宗,粲乎秩然,弗敢以冒越也。”(《孔府档案》第0790卷之一)顺治十三年,巡监御史王秉乾出银二千两,并动劝僚属,公捐重修孔庙奎文阁。十七年(1660),清世祖又行临雍释奠,再诏衍圣公孔兴燮率各博士、各氏子孙入京陪祀观礼。康熙二年(1663),分守东兖道参议张弘俊又倡募重修了奎文阁、圣迹殿、宋元碑亭、大中门、角楼等建筑。


孔兴燮能诗,工书画,曾修整篡定《世家宗谱》二十三卷。

清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孔兴燮病逝,时年三十二岁。清圣祖玄烨遣官致祭,葬仪及抚恤优礼一如前代之例。

孔兴燮承袭时间虽短,但多有建树,经过明末战乱,林庙建筑、祭器多有损毁,其努力经营,维修圣庙,刊订谱牒,整修礼乐祭器。所以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论述说:“阙里经明季寇乱,礼乐不修,百事废坠,幸遇兴朝,重道尊师超越前古,而六十五代公感激新恩,竭力修复,功绪未竟旋即告终。公既承世爵,日夜以继志为事。凡祖庭之圮坏者、礼乐之残缺者、以及百事之颓废者,悉纲举而目张之,彬彬乎顿复旧制。”《清史稿·儒林列传》亦载其“事母甚孝,凝重有器识。饬庙庭,修礼乐,诸废悉举。”

孔府旧藏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衣冠像


孔兴燮元配冯氏,涿州人,明领少保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清领中和殿大学士冯铨之女孙,明崇祯九年二月十六日生,清顺治十年二月二十日卒,行年十八岁;继配吕氏,宛平人,大宁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冯茂勋之女孙、赠中宪大夫冯邦爝之女,明崇祯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生,清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一岁。

孔兴燮二子:孔毓圻、孔毓埏。女三:长适吏部尚书奉天张士甄之长子、大理寺左评事张光镛,次适礼部尚书莱阳沙澄之次子、贵州都匀知府沙汝洛,三适山西分守冀宁道布政使司参议聊城刘元远之子、岁贡生刘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