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高三學生:多校公佈藝考調整方案 雲藝考如何守好公平底線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今年一系列招生考試的節奏,藝考便是其中之一。

  2020年,全國藝術類專業報名人數預計為115萬,佔到高考總報名人數的10.73%。3月底以來,開設藝術專業的高校陸續公佈了藝考的調整方案,受疫情影響而推遲的藝考正式“重啟”。

  疫情之下,藝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如何而來?釋放了哪些改革風向標?“雲”藝考如何保證公平?經此一“疫”,將對藝考改革產生什麼影響?

  校考“瘦身”, 線下考試改“雲端”錄製

  4月9日一早,按照中國傳媒大學的要求,河南藝考生王辰(化名)提交了自己的視頻作品——一個時長4分多鐘,以新冠疫情為背景的人物故事。

  王辰報考的專業是戲劇影視文學,在她報考的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3所學校中,中央戲劇學院取消了校考,直接按高考成績錄取,其他兩所學校則改為提交作品進行考核。

  王辰從小接觸寫作,也參加過一些演講和辯論比賽,考試形式的變化對她影響不大。“狀態比較好把握。”王辰說,“現在學校已經開學了,這幾天正在準備北師大的視頻,錄完以後就繼續學習。”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藝考的變化大致分為4類:一是取消校考,直接按高考文化課成績錄取;二是取消校考,用省統考成績作為專業成績,綜合省統考成績和高考成績進行錄取;三是調整校考的考試方式,採用提交視頻、遠程考試等方式進行考核;四是保留並推遲線下校考,先以非現場方式進行初選,通過初選的考生在高考後再參加現場考試。

  上海音樂學院校考調整為遠程初試和高考後到校複試兩輪。“音樂表演類考試特別強調即時互動、臨場考查,又受音色本真還原、鋼琴伴奏輔助等條件限定,非現場考核難度大,但並不是沒有解決方案。”上海音樂學院招辦相關責任人介紹,提交音視頻資料或遠程初試,是音樂院校招生中比較通行的做法,尤其是在國際學生的招生過程中更為常見,像國際知名的伊斯曼音樂學院等就都有成熟的遠程考試做法。

  4月12日是中國傳媒大學作品材料提交的截止日期。除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外,該校其他22個藝術類專業複試中專業初審均改為提交作品,高考後兩週內再對通過專業初審的考生組織現場考試。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招辦主任閆磊凡介紹,專業初審提交作品材料近3萬人次,提交率達到90%。

  “我校複試調整方案中的專業初審相關做法,主要依託近兩年藝考改革初試階段‘綠色通道’積累的經驗。通過文化素養基礎測試,考查並選拔具備一定文化底蘊的學生。通過評審作品材料,考查並選拔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學生。繼而,通過現場考試和高考,進一步選出目標人才。”閆磊凡說。

  取消校考,改用高考成績錄取的專業主要集中在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等。北京電影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影視攝影與製作、攝影、廣播電視編導等7個專業,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創作、電視劇創作方向)、戲劇學專業(戲劇史論與批評方向)等5個專業均取消校考,中央戲劇學院還對考生的語文等單科成績作出了規定。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招辦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些專業通常是強調學生應具備廣泛的人文知識與藝術修養,較好的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創作意識。此類專業校考內容一般會包括人文藝術常識、命題寫作或創作、綜合素質、思維與交流等方面的內容。相比而言,這些專業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前期掌握要求不高,通常報名人數相對較多,當前疫情形勢下不適合組織大規模進京考試。”

  “直接依據高考成績錄取,取消專業校考,符合專業培養基本要求,也是一種當前最具有可行性的、能夠接受的折中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些專業對考生的考查目標和需求。”該負責人表示。

  而從近幾年藝考改革的趨勢來看,校考“瘦身”並非空穴來風。2019年為美術類和設計學類校考“瘦身”的過渡年,2019年年底,教育部對2020年藝考作出調整,明確除經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含參照執行的少數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組織美術學類、設計學類省級統考所涵蓋專業的校考。

  “這些舉措雖出臺於非常時期,但縱觀教育部近年在藝術類專業高招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卻又在意料之中,可視為教育部減少藝術類專業校考、嚴格招生管理和規範校考系列措施中順勢而為的必要之舉。”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分析道。

  藉助科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人臉識別、非現場遠程考試,以往很少甚至從未使用的技術手段和考試方式,首次在今年藝考中大範圍應用。種種變化以及隨之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讓如何保證藝考公平成為考生、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3月12日,教育部召開視頻會議,部署2020年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工作,強調了各地各高校要嚴守招生考試的公平底線。

  “高校要採取有效措施,嚴格考試過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報名、考試、提交作品等各個環節加強考生身份審核,做到層層確認,環環把關;要提出對考生作品須由本人獨立完成的真實性要求,如考試錄製的作品不得進行編輯處理;嚴格規範對評委的選聘、培訓和監督,逐一簽訂利益關係者回避責任書;嚴格規範測試程序,考試過程要全程錄音錄像,鼓勵採取“考評分離”等措施,強化監督管理。

  多位受訪專家及教師均表示,部分專業的考試方式雖然變化,但並不意味著考試要求和考試質量的降低。

  高校均對視頻的拍攝要求、操作流程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上海戲劇學院要求“一鏡到底,不間斷,聲音和圖像需同步錄製,其間不得轉切畫面,不得采用任何視頻剪輯手段美化處理畫面,不得采用任何音頻編輯手段美化編輯音頻,必須保持作品完整真實”。

  “實事求是地說,相比於現場考試,‘雲’考試給高校帶來的挑戰更大,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是考試的公平公正問題。”閆磊凡介紹,中國傳媒大學通過加強現場考試階段複測、加大違規處罰力度,上傳身份驗證照片及“承諾書”,重點考查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潛質,統一使用普通智能手機拍攝,明確拍攝要求等方式,保證“雲”考試的嚴肅性和公平公正。

  “從考生、評審、招生等各方面來看,‘雲’上考試做得非常規範、嚴格,很難有人為的方式去引導、左右考試,這點做得非常紮實。”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傅小青說,“雲”考試的考試過程制定了包括角度、距離、背景、著裝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杜絕了一切個人化標識的可能,考官一律由招辦對接,各個評委都是在自己家裡,在某個時間段來觀看考試視頻,堅持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

  記者瞭解到,不少高校選擇藉助藝術類專業考試APP進行視頻的錄製和上傳,從而從技術層面對所有考生提供了平等的平臺。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通過人臉識別、人證比對等技術驗證考生身份,通過手機APP端遠程上傳視頻等方式避免人為編輯視頻的可能性,可以基本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的發生。”山東藝術學院招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浙江音樂學院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手機APP能夠在線人臉識別進行身份認證,防止替考,在線錄製視頻後即時上傳,無法下載,防止後期製作,並且統一要求使用智能手機拍攝,既能使每一個考生都有條件完成作品錄製,又能最大限度保證視頻質量的同一性。

  “技術進步已能夠較好防範遠程考試的作弊問題。”胡向東說,遠程監管及核驗條件已經成熟,可要求考生使用實名認證過的手機號碼註冊、參加遠程考試,便於鎖定身份進行核驗。目前金融領域、民生領域已經廣泛應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諸多遠程身份核驗,即便不使用實體身份證也可核驗考生提供的身份證號與本人是否一致。還可綜合使用手機終端的GPS定位、攝像頭、麥克風等進行實時數據監控。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一些農村和貧困地區等不具備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的考生,各高校均進行了“兜底保障”,例如協調生源所在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為考生提供免費的視頻錄製和上傳服務,明確視頻錄製環境等客觀因素不影響專業成績評定。同時,今年各高校還將在現場考試及新生入校環節加大檢查和複核力度,對複測不合格、入學前後兩次評審成績差異顯著的考生組織專門調查,提高作弊成本。

  “可能一些人還存有僥倖心態,但要明白,先不說作弊第一步就會被擋住,一旦之前的作品、信息與考後現場測試信息不符,很容易被發現,將失去當年甚至未來幾年的考試機會。”國家教育考試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說。

  扎牢“籠子”,遵循藝考改革的一貫思路

  2019年,中國傳媒大學啟動藝考改革,所有考生須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文化素養基礎測試,優化調整初試科目,在原有“語數英”基礎上,增加“文史哲”類別供考生選擇。初試階段探索實施優質生源“綠色通道”,創新拔尖人才的選拔方式,允許考生自願提交作品材料,專業能力突出者直接獲得複試資格。

  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推出了進一步的改革舉措,為避免初試內容與高考高度重疊,文學素養基礎考試調整為只考“文史哲”,進一步引導考生更加重視人文素養的養成。同時,初試統一採用網上機考,實現了數字化考試。

  “這些改革舉措,在疫情之下更是具有了深刻的現實意義。”閆磊凡說,藝術類專業學生,必須根植於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土壤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正確的歷史觀,同時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和藝術素養。基於此,並經過疫情這場大考,閆磊凡判斷,先行通過考查考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進行初篩,然後進行專業考試,將成為藝考改革的一個趨勢。

  “從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講,只有當學生有厚實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才能走得更遠。”陳志文說。

  傅小青表示,“雲”藝考帶給藝術教學、藝考方式的思考和影響是深遠的。

  今年藝考的另一大變化是省統考角色的強化。除美術類專業校考經歷大“瘦身”,大部分高校選擇使用省統考成績外,其他部分取消校考的專業也調整為使用省統考成績作為校考的專業成績。

  “過去高校藝術類校考長期存在規模過大、效率低下、公平性受到質疑等問題。教育部近年來一手抓各省統考建設,使其已可以覆蓋絕大部分藝術專業,同時力促縮小校考範圍和規模。這些措施既保證了生源質量,又極大減輕了考生和家長負擔,有力地維護了考生權益和高考公平。”胡向東說。

  在北京師範大學原招辦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副校長虞立紅看來,省統考為改革錄取模式創造了條件,在總結普通類專業實施平行志願投檔經驗的基礎上,部分省份已經在藝術類專業錄取中探索平行志願投檔模式。

  “實踐證明,‘省級統考+平行志願投檔’提高了考生志願滿足率和錄取率,考生只須參加一次考試併合格,就可以填報多所招生高校志願,不再需要趕赴每所高校參加校考,提高了高校專業選材的效率,大大降低了考生志願填報的壓力和填報不當的落榜風險,也解決了高校招生‘大小年’問題。”虞立紅說。

  如何更好地發揮省級統考的作用?虞立紅建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需從國家制度的高度,從服務高校選材的視角,切實加強省統考的建設,包括優化命題、完善評閱規則、合理成績分佈、有效劃定合格資格等,提高省統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努力滿足高校的選材需求;要積極推進藝術類專業招生的批次設置、志願設置和投檔規則等改革,助力高校科學選材;要加強與高校的溝通交流,積極提供詳細的成績信息服務,協助高校用好省統考、設好校考門檻。

  陳志文表示,從近年來招生考試改革的大背景看,政策調整的一個方向,就是把特殊類型招生的“籠子”扎得更牢、更密、要求更高,它們的出發點都是保證公平。藝考是其中之一,恰恰也是影響面最大、涉及考生數量最多的。專業測試上,能不考儘量不考,校考“瘦身”,儘量利用省統考成績等改革措施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作出了大幅調整,疫情時期臨時調整政策只是為了安全,繼續遵循這個思路加碼而已。

  “完善和優化藝術類招考體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胡向東表示,一方面,舉辦校考的高校要始終將考試的公平性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充分尊重藝術專業與其他學科的差異性和不同專業招生的特點,使校考真正發揮出發現培育優秀人才的功能。

  專家觀點

  作弊一旦被發現 將失去考試機會

  如何維護藝考公平?教育部門特別強調了系列保障措施。除了利用人臉識別等信息技術手段外,還將和公安部門充分合作,以做嚴格的身份甄別。更重要的是,支持高校在高考後再進行復核,甚至部分現場考試。其實網絡考試,美國ETS這些年一直在做,尤其是對於偏遠國家與地區,不宜設置考場的地區,ETS早就推出了網絡考試的方式。與我們目前做法類似,一個系統考試,一個系統是視頻監控,自動提交全部視頻資料。可能一些人還存有僥倖心態,但要明白,先不說作弊第一步就會被擋住,一旦之前的作品、信息與考後現場測試信息不符,是很容易被發現的,作弊者將失去當年甚至未來幾年的考試機會。

  

  在線測試 作弊問題可解決

  有網友擔心在線測試不公平,如會不會找人代筆(配音)、作弊造假,以及學生使用的錄製設備影響在線視頻表現效果,而這些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據介紹,在舉行在線視頻測試時,引入了人臉識別技術確認考生的身份,考生的視頻上傳之後,將隨機從專家庫抽取專家對視頻進行評分,與此同時,還增加了被錄取後的進校複查環節。每校都要明確詳細的新生複核複測辦法,對錄取的每一名藝術類考生都要複核複測。對於複測不合格、入學前後兩次測試成績差異顯著的考生,要組織專門調查。一經查實提供虛假作品材料、替考、違規錄取、冒名頂替入學等違規行為的,要依規堅決取消該生錄取資格,並通報考生所在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倒查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