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高校需要更多“手写雨课堂”式的大作业

前段时间,清华自动化名为“C++手写雨课堂”的大一作业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评论都说这作业就连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也做不到,然而我想说:我们的高校需要更多“手写雨课堂”式的作业,面对类似的作业,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是调侃。

一直以来,一流的高等学府都是每个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追求目标。“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信条也鞭策着每一个求学者。

然而,越是一流的高等学府似乎越偏向理论知识的教授,实践能力往往成为学生的弱项,这还不是我们需要“手写雨课堂”式作业的根本原因。

传统偏向理论知识教授的问题在于其无法最大可能让学生突破认知边界产生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缺乏实践就会缺乏质疑能力,没有了质疑能力就不会主动学习和创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再正确的科学规律,技术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挑战,被颠覆。

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在科技不断被挑战,颠覆,重新塑造才会有如今飞速的发展。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实践出真知。

世界上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有颠覆现有技术的天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时代我们就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哪怕实践有多大挑战。

实践不仅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我们建立质疑能力的重要来源,而质疑和好奇恰恰是主动学习创造的两大内在动力来源。

突破认知边界才会有内在驱动力

虽然如今的互联网非常发达,但是互联网内容繁杂,参差不齐,也没有有效的引导。毕竟,改变认知不仅仅需要内容的传递,更需要有高效的内容吸收和提炼的过程。

唯有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科技,工作实践进而拓展认知才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身学习驱动力更加有效方法。

结语

我们的高校需要更多“手写雨课堂”式的作业,不是说非要有这种难度极高,不符合目标学生完成的作业。毕竟,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分,为了完成。

这种偏实践,更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这不仅仅会让学生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更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知识应用的好奇。

我们的高校不缺少理论知识的积累。缺少的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好奇心的建立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