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物传-整饬吏治救朱明王朝的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拯救大明王朝的明朝首辅张居正的一生:

1525 年 明明世宗嘉靖四年

出生于江陵县

江陵县(今荆州市)

嘉靖四年(1525年), 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据说张居正出生的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随着时代变迁,明朝逐渐形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权力体系,皇帝,大臣,太监构成了奇特的权力关系。皇帝有时候信任大臣,有时候信任太监。这个权力关系又叫君权,宦权和相权。他们互相制衡,互相维持。张白圭所处时代是最为奇特的一个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暂时结束,相权和宦权连结,文官集团将成为真正的权力拥有者。而张居正少年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如此天资加上这样的时代背景,这为张居正走上首辅大臣之位埋下了伏笔。


1537 - 1547 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嘉靖二十六年

十年赶考生涯

江陵县(今荆州市)、京师(今北京市)

张白圭一岁能语,五岁进私塾。嘉靖十六年(1537年),年满十二岁的张居正考秀才拔得头筹。荆州知府李士翱称之为“国器”并帮其改名为居正。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一般考取秀才后两到三年才有资格考举人,但张居正隔年就去考举人。当时的考官湖广巡抚顾璘还听闻后面见张居正并将自己的犀带赠与张居正。在赠与腰带时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而玉带是属于一品官员的。后唯恐张居正年少轻狂有意磨砺之强制其落榜。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再次进入考场并考取了举人。在准备进士考试的过程中,祖父张镇被辽王残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张居正二十岁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再次进京,考进二甲第九名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


1547 - 1549 明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嘉靖二十八年

初入仕途,不受重视

京师(今北京市)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进入翰林院。此时的翰林院高手如云,张居正的老师是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阶,同学有后来的内阁成员李春芳,殷士儋等。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徐阶和严嵩两大派斗的如火如荼,徐阶有意培养张居正,张居正偏偏对严嵩很有好感。张居正通过几年对内阁斗争的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 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1553年 明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举荐戚继光抗倭

蓟州(今天津市)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张居正对于戚继光有举荐之恩,因而在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起,大明王朝的六位天才开始角逐,徐阶等死了陆炳,除掉了严嵩,把持了朝政,却被高拱斗倒,之后高拱上台,如日中天。然而胜利最终到了张居正手里。高拱走了,张居正接任首辅不久,高仪就死了。内阁只剩下张居正一个人,事情都由他批示,之后交由冯保批红,皇帝只有十岁无法治国,李太后也依赖张居正,又有亲信戚继光守护边界,大明几乎姓张。


1554 - 1557 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嘉靖三十六年

休假三年,察民生疾苦

江陵县(今荆州市)、西子湖畔(今杭州市)、武当山巅(今十堰市)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居正因为庚戌之变开始对严嵩失望,对徐阶失望。于是张居正以病为由要求请假离京,在走时还给徐阶留下一信,上写道:“古之匹夫尚有高论于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十岁的张居正回了家开始游历,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从西子湖畔到武当之巅,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同时,也是在这三年之中,张居正看到了民间疾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为他之后的改革埋下伏笔。此时,辽王经常把张居正叫进府中吟诗作对,喝酒玩乐,好像早已忘记当初把张居正祖父害死的事情。府内的奢靡和府外的凄凉更是给张居正很大的冲击。于是张居正重新振作起来,重返政坛。

1557 - 1560 明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嘉靖三十九年

重回官场,相机而动

京师(今北京市)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当时徐阶、严嵩竞争激烈,一般人都不敢和徐阶接触怕被严党误会招来杀身之祸。只有张居正敢和徐阶在朝堂上交头接耳,但张居正也和严嵩交好。看似不结党派的人其实早已是归入徐党。除此之外,徐阶为了保护张居正,不让他太快升官,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徐阶才让他升任右春坊右中允,监管国子监司业。右春坊右中允主要职责是管理太子的往来公文以及为太子提供文书帮助,这样就是搭上太子这条线。且职务只是六品,职位不高不引人注目。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1564 - 1566 明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嘉靖四十五年

升任为右春坊右谕德,执笔《嘉靖遗诏》

京师(今北京市)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严嵩倒在了徐阶手上,而张居正也被升为右春坊右谕德。这个工作就是担任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的讲官。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裕王当时有四大讲官,高拱,殷士儋,陈以勤。高拱和张居正很快从朋友成为对手。高拱曾说:“满朝文武,除叔大外,尽无能之辈。”也曾对张居正说:“君之才,必成大器,我愿与君共勉,将来入阁为相,匡扶社稷,建立千秋不朽之功业。”嘉靖驾崩后,徐阶叫来张居正并拟遗诏让张居正执笔,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这就是著名的《嘉靖遗诏》。

1567 - 1568 明明穆宗隆庆一年—隆庆二年

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京师(今北京市)

隆庆初年(1567年),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郎张居正同时入阁。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此时,内阁已有六人,他们是首辅徐阶,词辅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张居正排最末。按正常的升职顺序张居正如若坐到首辅的位置上至少要到七十多岁。然而此时,高拱请辞回家,一个月后,郭朴也请辞回家。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这样张居正一跃成为内阁第三。

1570 - 1571 明明穆宗隆庆四年—隆庆五年

优待把汉那吉,巧平明蒙战争

京师(今北京市)

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张居正听闻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等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崇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女子心中结怨,故才有把汉那吉离家投汉的一幕。张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然后,张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遭到朝中大臣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汉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隆庆五年(1571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史称“俺答封贡”。此后的近百年中,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1572 - 1573 明明穆宗隆庆六年—明明神宗万历元年

终任首辅,力图改革

京师(今北京市)

隆庆三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内阁中只剩下张居正有这个实力与高拱一斗。隆庆六年(1572),隆庆帝病重,在驾崩前,召见了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冯宝拿出遗诏“着令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高拱为了掌握大权,便企图免除冯保司礼监太监的权力,并连同朝臣弹劾冯保,冯保在张居正的点拨下利用高拱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曲解高拱谋反让万历皇帝和李贵妃下决心罢免高拱。至此,高拱时代落幕,张居正时代正式开启。万历初年(1573年),张居正代为首辅。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八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1573年 明明神宗万历元年

提出考成法,提高内阁中枢地位

京师(今北京市)

万历元年六月(1573),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评,他要求全国各个衙门分置账簿,记载一切发文、收文、章程、计划,是为底册。底册一式三份,一份本衙门留存,一份送各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逾期未办理的,该科上奏候旨,一份送内阁考察,作为官员升降任免的依据。此前,内阁无法控制的言官,也归到了内阁的管理。如此一来,月有稽,岁有考,大大提高了各衙门的办事效率;中央到地方的政令畅通;裁减了大量的庸官冗员;有力地整理了全国税捐,数年的积欠得以收缴,国库收入增加。最重要的是内阁通过此举牢牢把握行政、监察大权,其中枢地位日益显著。


1575 .5 明明神宗万历三年

整顿翰林院,禁止批评时政

京师(今北京市)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也对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万历三年(1575)五月,张居正向神宗上书,强烈要求”整顿学风、重振人才“, 因为他认为翰林院本是应该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今却变得乌烟瘴气。一大批学子将名利作为走上仕途的唯一目标,学生贿赔教员,教员不负责任,一些官员也为了自身利益开始纵容,私下为了收授贿赔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学子们不再追求学业,只是一心想靠走后门进入官场。张居正认为官场的腐败很源在于错误的教育,如果扭转和杜绝这些歪风邪气,必须立刻整顿翰林院,而后推广至全国各地的普通书院。同年的七月、十月,张居正两次下发不许私人创办学院,一旦发现立即严惩不贷。紧接着,神宗皇帝下达旨意,关闭了明朝六十四处私设学院。明士大夫素有议政传统,士大夫的言论可以左右朝政,因此张居正禁止批评时政。此时,阳明学左派的泰州学派宣扬人性解放,如何心隐、李贽等,并且还经常在讲学的过程中出言侮辱朝政,何心隐就因此被张居正收入狱中。

1577年 明明神宗万历五年

丁父忧,落得贪权不孝骂名

京师(今北京市)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其父突然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孝三年,期满起复为官。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功亏一篑,他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一时间遭到多方面的剧烈攻击。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未能尽孝何来忠君。武宗朝的大学士杨廷和也是一代名辅,收到父亲的讣告即回家守制。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给居正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时神宗还不能亲政,国家大政均需居正裁决,不想让居正回家守孝。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及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非议才消止,但张也处于与大多数官员为敌的境地,也落得贪权不孝的骂名。

1578 - 1581

明明神宗万历六年—万历九年

推行一条鞭法,改善政府财政

京师(今北京市)

张居正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隐瞒的庄田,三年后在全国内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把条项税役合并,按亩征银,虽然没有彻底贯彻,但纳税土地从四百多万顷回升到七百万顷以上,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但是,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不久,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死,一条鞭法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更兼之后官场腐败更加严重,诸弊丛生。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至此,一条鞭法破坏殆尽。

1579年明明神宗万历七年

权势过大,埋下隐患

京师(今北京市)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因夜与宦官张鲸游玩时行为不检,遭到李太后训斥,张居正为皇帝写了罪己诏,由此埋下日后的祸根。一次神宗在读《论语》时,误将“色勃如也”之“勃”字读作“背”音,张居正厉声纠正:“当作勃字!”声音太大,吓得神宗惊惶失措,在朝的大臣无不大惊。并且,晚年张居正的权势之大,连皇帝都有所忌惮。其父病逝,他奉旨归葬,坐着32人抬的豪华大轿,内附有厕所与简易浴盆,吃饭时菜肴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通州县知县张伦拍足张老太太马屁,老太太对张居正说:“一路烦热,到了通州一憩,才有如游清凉国。”张居正提拔张伦为户部员外郎,并且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分别中状元、榜眼,为世人非议。

1580 .10 - 1581 .1

明明神宗万历八年—万历九年

裁减冗员,提出农商并重

京师(今北京市)

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张居正下令吏部遍查两京衙门,“有冗滥者裁之”。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裁两京户部侍郎以下156个职位,同年裁撤郧阳巡抚、顺天巡抚、湖广总兵等地方大员职位。文武官员从12万余人降到9.8万人以下。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582 .6.20 明明神宗万历十年

因病去世,身后遭遇削籍

京师(今北京市)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神宗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极少数生前受封此职大臣之一。正史认为张居正死因是痔疮,也有现代医学认为死时症状类似于直肠癌。其他关于诸如纵欲过度的传言,没有其他佐证,只见于野史。张居正逝世后,冯保遭弹劾被发配南京孝陵。接着,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开始相继弹劾张居正“贪滥僭奢,招权树党”,于是神宗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七口,其中有三名婴儿,张居正险遭开棺鞭尸。长子张敬修不堪严刑逼供之重负,在写下一份“丘侍郎、任巡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矣,愿他辅佐圣明天子(反讽,指暴君)于亿万年也!”血书之后自缢身亡;二子张嗣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果,后发配边疆;三子张懋修后戍烟瘴地而死。面对此状,内阁大学士许国连上三疏求去,说:“昔日颠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言官),党同伐异,罔上行私。”皇帝迫于物议,恩准给张家留空宅一所,田十顷养张老太太赵氏,余子皆充军。

1622年明明熹宗天启二年

复官复荫,终得平反

紫禁城(今北京市)

张居正作为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身后遭遇削籍,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崇祯时“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为张居正彻底平反。识者感慨其“功在社稷,过在身家”。《明史》评价他功在社稷,张居正故宅有题诗云:“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ps】希望我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再劳驾您的小手点一个小红心,谢谢支持!

【ps】希望我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再劳驾您的小手点一个小红心,谢谢支持!

【ps】希望我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再劳驾您的小手点一个小红心,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