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有了新要求

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今年起,垃圾收集点要配有破袋、洗手装置,这将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综合考评硬性考评标准。如何破袋,各小区可以发挥创意才智。这是记者从市绿化和市容局获悉的最新消息。

装破袋、洗手装置成为考评标准

记者了解到,今年在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考评方面将有所变化。在第三方测评方面,对于达标居住区,新增“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破袋、洗手装置”的考评标准,要求居住区所有投放点应当配备破袋工具、配套设置洗手池等便民设施,落实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纳入污水管网排放。

市绿化和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表示,去年一年的实践中,发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湿垃圾投放的破袋问题。为此,今年在考评要求上,将要求小区所有垃圾投放点都要安装破袋工具,作为考评标准之一,为市民提供分类便利。

破袋工具不进行强制的统一规定,各小区可以在“一小区一策”的基础上,依据小区实际情况发挥才智进行配置。“只要能达到方便大家破袋投放的效果都可以。”徐志平表示,比如在具备条件的居住区推广“白菜拉拉袋”等小发明小创新。

“事实上很多居民已经养成了破袋习惯。”徐志平介绍说,去年生活垃圾刚开始实施,7、8月每天都会有200多起有关破袋方面的投诉,而到年底一个月就只有零星两起。所以已经养成习惯的居民可以选择不使用工具。“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居民。”工具使用也会有指导和宣讲,防止发生事故。“我们也做过调查,工具割伤事故的发生概率很低。”

此外,加强异味控制也是新的考评要求之一,针对湿垃圾破袋投放和湿垃圾存储期间的异味控制问题,制定投放点管理规范。徐志平表示,今年要求加强湿垃圾在小区停留期间的储存管理,比如可以采取密闭加除臭的管理,有条件的居住区、单位可以探索低温储藏的可行性,逐步加强源头分类水平,提高市民感受度。

在疫情期间,对于垃圾储存点都有消毒要求,也发放了防疫设施。增加除臭要求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我们做过市场调查,比如一公升微生物消毒液稀释后,一个点上可以使用一周到10天左右,不会给基层增加太多成本。”徐志平介绍说。

定时定点投放可加装智控设备监控

据介绍,除了破袋,今年要攻坚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包括定时定点投放。在这方面,则将推动基层开展创新,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源头投放环境,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程。

比如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尤其是对误时投放点分类投放行为加强监管并及时反馈,做好误时投放点垃圾分类实效日常管理。

针对去年发现的单位分类效果不如居住区的问题,今年也将重点加强单位分类实效提升。第三方测评除覆盖全市居民区和单位外,也将新增针对全市沿街商铺的生活垃圾分类测评。

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徐志平透露,目前市教委已专门制定高校垃圾分类考核检查标准和相应制度。

在去年酒店不提供六小件、餐饮也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基础上,今年将结合疫情,在绿色餐饮、快递包装物的减量和回收等方面,上海也将做一些推动和探索。徐志平介绍说,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与行业管理部门如邮政部门、大的回收企业进行研究。“像快递,一种方式是用统一的可以回收的快递包装箱,一种是快递包装物送回来可以抵扣快递费之类。”

同时进一步完善全程分类体系,加强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能力建设。比如对于可回收物,明确至少2个品种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企业作为上海可回收利用的托底保障。

3月疫情期间垃圾分类实效依旧良好

据介绍,根据3月份数据显示,虽然收到疫情冲击,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上海市民也展现了良好的素养。

从跟踪调查20余个居住区情况来看,尽管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余下三分之一的居住区能保持在良好的分类投放水平。

数据显示,面上分类实效仍保持良好的状态,3月份,全市干垃圾分类量为11693吨/日,相对于不超过16800吨/日的目标控制量,绝对量明显下降,相对量即干垃圾占垃圾量比例也从58%下降到55%;湿垃圾分类量为7394吨/日,目标分类量不低于9000吨/日,绝对量受疫情影响明显下降,但与预期分类率31.24%相比,达到了34.80%;主体企业可回收物分类量为2162吨/日,目标分类量为不低于3005吨/日,绝对量有所下降,但与预期分类率10.43%相比,达到了10.17%,基本持平。

今年,本市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目标是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00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继续强化入户宣传,提升住宅小区租户、部分年轻白领、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加强在来沪交通工具、陆海空港等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宣传。向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

同时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个居住区服务点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末端设施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干垃圾2000吨/日,湿垃圾145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运车辆形象,积极提升分类收集、运输能力,实施装载量控制加强,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对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的监管和处罚;加强车容车貌管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冲洗上路。加大分类收集、运输活动执法检查力度,保持对混装混运行为的“零容忍”高压态势,对违规运输企业依法严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