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寺廟不少,可進的山門即下坡的只此一家,如此設計有玄機?


古寺大門,看看上面對聯的內容

行走在祖國的各個城市中,寺廟總是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儘管格局大體相同。昆明市區最出名的寺廟當屬圓通寺。圓通二字,究其本意,就是“圓融無礙,融匯貫通,圓滿覺悟”之意,對於經常上淘寶的人們來說,說到圓通,可能會想到快遞公司,其實圓通是觀音菩薩的一個德號,寺廟起名圓通,也在暗示這裡是觀音菩薩的一個道場。

和大多數佛教寺廟地處深山不同,圓通寺身居紅塵世俗世界的中心,如同開封的大相國寺。挺有辯證意味,僧界俗界、出離入世,對於居住於寺廟中的僧人們來說,車水馬龍,如何在這紛擾中尋得清涼,這是一個日常修行的課題和法門;而對於市民遊客來說,在紅塵萬丈的繁華之地,舉步抬腳就能到達一個莊嚴淨土,或許能用佛法的思維反觀自己的存在和內心。寺廟的匾額是啟功先生題寫,匾下一副對聯或許為我們解說出他們的心境:“古剎居鬧市,車水馬龍,看你如何安身?觸目均為紛擾相;佛緣注心靈,遊客觀眾,是誰能夠斂意?隨機所到極樂園。”目光又返回“圓通”二字,或許這就需要用圓通的方法,讓心靈通融無礙,使心境達到寧靜清涼的般若境界。

入寺,順著斜坡下走,這是這所寺院規制與其他寺院不同之處


吳三桂當年修建的牌坊


進去吧,迎面是“圓通勝境”牌坊,“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幾個大字圓潤渾厚,這是佛教文化立足的基石,“有情”應當指有情眾生,而“利樂”則是毫無索取地施捨,使被施者也獲得覺悟的喜悅。與層層疊高的建築格局不同,進入山門後道路沿著中軸線一直下斜,過牌坊,花樹扶疏,空氣中瀰漫著香火與花草混合的氣味。一股股青煙在不遠處的低空繚繞。天王殿還在層層包裹中進行修復,繞過,是建在碧水環抱之中的八角亭,懷抱于波平如鏡的放生池,魚兒悠遊自得,佛國的安靜讓人心緒平和。前後兩座雙洞石橋相連。裡面供奉的是千手觀音,似曾相識,大相國寺中也有。比較注意看對聯:“觀以無心何來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圓通”,值得琢磨。

正殿上方不是寫“大雄寶殿”,而是寫著“圓通寶殿”,四個字分得很開,殿外沒有牌匾,只是在四根大柱子上寫著四句語言,“諸惡莫作”、“履淨法界”、“獲勝善根”、“眾善奉行”,黃顏色的圓柱子紫紅色的門以及紅琉璃瓦的金頂,有點皇家氣派。照此理解,裡面也是供奉觀音,其實這也是圓通寺一奇。還是說說這裡的歷史吧:圓通寺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元軍入侵,寺毀於戰火,元大德五年皇帝親自批示立項重建,當時沐英被封為主持雲南工作的黔國公,他篤信佛教,成為圓通寺的最大施主。後來吳三桂入主雲南,老吳同志同樣高度重視佛教事業的建設發展,撥出專款進行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設,包括修建了這座牌坊。為了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老吳同志任命了女婿胡國柱為項目建設總指揮,於是胡國柱在整修大雄寶殿時,順帶把老岳父、他自己、以及吳手下總兵官馬寶塑成塑像正龕後面,混進了佛界,一次提升檔次。而當“鳥生魚湯”的康熙皇帝擺平吳三桂後也重修圓通寺,自然吳、胡的塑像被徹底打倒,而馬寶儘管也是叛亂分子,但因為他在昆明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過一些好事,群眾基礎還是比較紮實。看在又不是首犯的份上,基於統戰工作需要,於是官府應百姓的要求將他的塑像保留了下來。同治十年(1871年),昆明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大水淹沒了寺廟,佛像損壞嚴重,洪災過後,人們重建寺廟,在供奉觀音的圓通寶殿重塑了釋迦牟尼“三身佛”,於是出現了觀音殿供奉如來佛的奇觀。沒辦法,總統套房只有一間,菩薩沒有佛大,只能委屈觀世音菩薩搬遷到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正殿三身佛座前的雙柱上盤繞著明代塑造的青黃二龍,龍頭伸向佛祖,彷彿在聆聽講經佈道。這種代表皇權的符號怎麼會出現在寺中?原來龍柱的來歷據說是因為明建文帝“靖難之變”後,逃到雲南武定獅山正續寺出家為僧,為避免明成祖派人跟蹤,他曾在這裡久居,這對龍柱含蓄地表達了真龍天子與佛祖的某種特殊關係。最後一進建築是一幢泰式的“銅佛殿”,供奉著泰國國王奉送的銅佛像。

給你算上一卦如何?

穿越千年,來到上個世紀,觀世菩薩救苦救難,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救不了自己的道場,這裡為昆明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直到黨和政府在七十年代末再次高度重視宗教事業後,這裡才慢慢又恢復了過來。原路走出寺廟,山門外依舊熱鬧非凡,密密麻麻的江湖人士大張旗鼓地招攬生意,三五步便是算命的攤子,有著深色道服,有穿黃色僧衣,有居家常服,有西裝革履,偷拍一張,引得人家眼珠一瞪。看來生意不錯,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算命的人各自擺著算命攤子而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