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你以为孩子有个好成绩就万事大吉了么?


最近,偶然看到一组育儿知识宣传画。

这是1952年由画家章育青所绘制,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儿童心理教育图》。


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严肃的太空哲学,没有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虽然时隔67年,上面所展现的教育理念,却依然未曾过时,甚至很多,是不少父母所忽视的。

有人说:随着长大,渐渐发现父母教给自己的东西,很多是错误的,但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习惯,竟然无可避免的一错再错下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所传达给孩子的,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01 关于生的问题

妈妈,弟弟哪里来的?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

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

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解释生育的事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67年前的宣传画告诉我们的,但67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到房思琪说:“我们家什么教育都有,唯独缺少性教育”。

而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思琪瞬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我们必须承认,“谈性色变”,依然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状态,认为性是不好的,羞耻的,甚至是“罪恶的”,对待孩子的性教育,总是能避就避,遮遮掩掩。

当孩子询问自己的出生,则选择用“捡来的”,“天上掉下来的".....等谎言做搪塞,认为他们“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只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有些孩子甚至长到了20多岁还是性盲,性教育缺乏到空白的程度:

不知道“人流”的危险;

对避孕知识一无所知;

不知道怎么预防性病;

儿童在遭遇性侵时,甚至不懂得说“不”......

王龙玺在演讲中提到:我们要有性教育,是因为存在那么多的社会问题,如艾滋病、性病、性侵、意外怀孕以及流产,等等。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性无知才是。

文盲不可怕,性盲才可怕。


02 关于死的问题

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

或者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

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实告诉他

并可作比喻说:

花草会死,小鸟也会死

死是生命的停止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提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中国人将死亡视为“忌讳”,是不详,是晦气,是不吉利——楼号、车牌号、手机号、电梯号,甚至都不能出现“4”这个数字。

然而,面对死亡,对于人生,是很重要的一课。

不知生,焉知死。

不知死,又焉知生。

《寻梦环游记》感动无数人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它用一种温暖的方式,揭开死亡恐惧神秘的面纱,为每个人补上了死亡的一课。

死亡是必然的结局,却不是一切故事的结束。

面对自己的死亡:敬畏生命,在死亡到来之前,不辜负每一天;

面对他人的死亡:只要关于他的记忆还在,关于他的爱还在,他就未曾消失......

前不久基努·里维斯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被问到:你觉得我们死之后会发生些什么呢?基努·里维斯回答:“我知道那些爱我们的人会想念我们。”

让死亡教育,成为孩子爱的教育。


03 情的发育—父母之爱

子女不可溺爱,也不可不爱

失去了爱,性情暴躁

体罚责骂,不是教育

适度的爱护,儿童身心健康

像花草得了雨水阳光一样

欣欣向荣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

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看过一个很动人的短片《努力一点点》,一个小男孩很喜欢足球,但因为基础不好,不够有天赋,不管是跑步还是头球练习,都差人一大截。

面对总是“倒数第一”,很是失落的孩子,男孩的妈妈没有心疼让他放弃,或严厉训斥,而是认真的告诉他:他真的很棒,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就好。

就这样一点点的努力,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进步。

在最后的比赛中,这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蜕变的男孩子为队伍赢得了关键的一球,用的还是他曾经技术为0的头球。

有人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写得最好的两个字叫做“守望”。

家庭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

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用爱,守望他成长。


04 嫉妒与公平

妈妈抱弟弟,哥哥哭闹着

要独占,要求偏爱

爸爸同样的喜欢弟妹

从来不偏心


你切瓜,要平均

切了后,我来分

大家公平,才不妒忌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一点或许再重要不过了。

“我一点都不喜欢弟弟”;

“有了弟弟之后,我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了”;

"总是让我照顾弟弟,让我让着弟弟,让我懂事.....可我也是一个小孩啊。"

这样的声音,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了弟弟妹妹,那个也不过才几岁的孩子似乎就必须一夜长大。

他们并不是不爱弟弟妹妹,只是猛然发现弟弟妹妹的到来,却让父母离自己越来越远,那份从父母的爱中得到的安全感也变得摇摇欲坠。

这种心里隔阂一旦出现,如果不加以沟通疏导,这种隔阂只会愈演愈烈,直到无可挽回。

劳伦斯·科恩说:孩子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不管是老大还是老二,都同样需要不断往他的杯子里蓄水。

让两个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宠爱着的,都是这个家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此那些成长道路上的小小矛盾,才会在时间的洗礼中升华成为手足情深。


05 好奇心并非破坏

小孩并非有意破坏

只是想看看东西撕破后,是个什么样

给他一种替代物

让他去满足好奇心



世界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空白的、全新的、未知的。

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干出让家长无语甚至恼怒的事情:趴在草地上看蚂蚁搬家,干净的衣服全脏了;想要知道玩具里面的构造,将新买的玩具拆的四分五裂;在外面玩了一天,不肯回家.......

很多家长总觉得是孩子淘气、搞破坏,上去就是一通呵斥,以为教会他听话,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却扼杀掉了那个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

我喜欢龙应台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她带着年幼的安安去学校,在那一条不算长的道路上,龙应台像是一个导游般,给安安介绍着这个世界。

天空、白云、兔子、鸽子、香菇、卡车、吉普车、巴士.......

引着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龙应台知道那颗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心,会驱使自己的安安奔向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美好,追逐更多可能。

未来即使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道,亦能抬头看到月亮。


06 同情/爱护

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可获得最宝贵的安全感

鼓励小朋友喜爱动物

发挥同情心

滋养了正常的情绪



一个小男孩,执意留长发。

2年的时间里,因为长长的头发,他被很多人误以为女生,被班上的同学取笑,取笑.....

但他却坚持了下来——只为将长长的头发,制作成假发,给那些因为患病化疗失去头发的孩子,带去一点点美好。

讲真我常常被一些孩子感动:下雨天,他们为流浪的猫咪撑伞;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食物,给拾荒的老人;他们年纪很小,却还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

他们从不吝啬自己的温柔,自己的笑容,自己的友好。

在这个并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我希望家长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但同时,不要扼杀掉他内心的那份单纯、温暖、勇敢和善良。


07 发展想象力

儿童富有想象力

有时虚构一个故事

一个三四岁的儿童说:

我家里有架大飞机

他是在说谎吗?并不是说谎



1968年,一位母亲将一所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原因是这家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他们教会了女儿认识字母,从此女儿看到“O”,只想到字母"O",而在这之前,她会把“O”形容成太阳、足球、鸟蛋......

这位妈妈表示:女儿就像一只天鹅,幼儿园剪掉了她一只叫幻想的翅膀,早早的把她投进了那篇只有ABC的小水塘。

我见过太多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背负着焦虑的情绪,背负着争夺第一的野心,和半个人大的书包,匆匆穿梭在各个学前班、辅导班、艺术班的课堂上。

要有成绩,还要有才艺。

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担忧: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或许,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

或许,我们是不是太快,将他们带入成人的世界了?

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得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


08 勇敢与惧怕

破皮出血不嚷痛

从小要有勇气

不要让他怕高或怕走夹板

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

不要让他怕黑暗



“总有一天,我和她的爸爸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希望那时,她可以独自面对。”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盲人小女孩的母亲。

先天失明的女孩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每天都拄着盲杖上学,这段曾经让她害怕的路,如今早已无所畏惧。

她不知道的是,每天当她上学时,妈妈都默默跟在她的身后,默默守护这女儿,却不让她发现。

有时候女孩走错了,走得很偏,绕着一个建筑来回走好几遍,但妈妈却依然“狠心”的不出现,在旁边看着女儿,看她自己去辨别、去摸索、去分析,直到成功。女孩和妈妈的脸上同时露出了笑容。

“我就希望她要坚强、要自信,什么都能够自己去克服。”

为人父母,不可能替代孩子走完一生,总有一天,他要独自踏上征程,去面对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坎坷风雨。

教会他怎样面对挫折,面对挑战,面对困难,比教他出好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