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天空最近的守路人

1月11日,于本蕃(右一)和工友在结束施工后准备返回宿舍。


青藏高原的黎明,寂静而寒冷。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十几个养护工在铁轨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工人棉帽上挂着出汗凝成的霜。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铁道旁等待列车通过。


他,是养护工的一员——个头不高,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被工友们尊称为“铁人”!


他,是一位善于钻研的铁路工人——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土笔记,他创造的“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路段被广泛应用。


他就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用脚步和忠诚守护着雪域天路。


01

 坚守,“钢铁天路”上的铮铮铁骨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右)与工友施工结束后准备返回宿舍。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于本蕃(左一)和工友们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检查。


望昆线路车间地处昆仑山脚下,与玉珠峰相望,车间负责的116公里线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5%。


“2006年刚上山时,我们几个年轻人曾试着用脸盆种蔬菜和绿植,但不管怎么努力,植物活不过三天。”于本蕃回忆起刚来时的样子,“那时,条件远没有现在好,简易工棚四面透风。如今天气一冷,我的膝盖就疼,就是那时落下的。”他指了指膝盖上厚厚的护膝说。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左三)带领工友在铁道上施工。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检查铁轨。


于本蕃每天要徒步巡检近10公里线路,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50米,他还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


工作看似平常,但在海拔4500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里,边走边跪8小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施工结束后回到宿舍。


从唐古拉到望昆,于本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已经待了14年,当初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人中,唯有他一人还坚守在“天路之巅”。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右三)召集工友开会商定施工方案。

02

执着,他用十四载“冻土真经”彰显责任与使命

如果说待在4500米的高原就是奉献,那与钢轨朝夕相伴、与冻土日夜抗争,则是一种“心”的锤炼,他在坚守中铸造出最动人的词语——“执着”。


海拔4500米,人的大脑会因缺氧变得异常沉重,思维也会迟钝。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宿舍里吸氧休息。


但于本蕃却用记笔记的习惯来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不便。走进于本蕃的卧室,桌边堆着几十本记事本。他告诉记者,这些记事本可是他在高原积累的“冻土真经”。


翻开这些笔记本,一个个案例被工整地记录在册,原理方法则使用另一种颜色写在旁边,有的地方甚至还画有简单示意图。十四年,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于本蕃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笔记。


望昆车间养路工人在检修线路(3月7日摄)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检查铁轨。


于本蕃将自己十几年的经验和思考融入日常作业,并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老于的这套方法特管用,尤其适用于我们唐古拉车间和他们望昆车间,好几次故障都是这个方法检测出来的!”唐古拉线路车间主任李彪林说,这套方法已在冻土较多的格拉段上广泛应用。


除了对冻土的总结思考,于本蕃和同事们还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们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软轴捣固机捣固质量提升等多项技术攻关,他们车间也成为青藏铁路线上有名的“专家车间”。


1月12日清晨,于本蕃(中)与工友在昆仑山口附近的青藏铁路上施工。


03

忠诚,铁人精神永远是飘扬在雪山之巅的红旗

如果说雪域天路是青藏高原的彩虹,于本蕃的忠诚就是绘织彩虹的底色,是雪山之巅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这份忠诚也凝结着他全家人的奉献。


于本蕃结婚那年,他申请到唐古拉车间工作。“记得那年春节,我刚好轮休在西宁,当时和媳妇一起去人民公园看花灯,印象特别深。”于本蕃嘴角露出了笑意。十多年来,于本蕃在家过的春节屈指可数。


2010年,小家添新丁,但三口之家的日常家务和照顾孩子只能由妻子承担。由于操劳过度,妻子王兴芳也长年生病。提到妻子,这个钢铁一样的汉子红了眼眶。家,可能是他心里最想保护却又无能为力的地方。


于本蕃(右一)对作业设备进行消毒(3月26日摄)


今年由于突发疫情,原本在山上过年的于本蕃有机会回到了西宁家中。往年阖家团圆的日子,自己总是家里缺席的那一个,妻子孩子早已习以为常。“今年过年,难得的长时间团聚,儿子还有点不适应。”于本蕃苦笑着,眼睛里充满歉疚。


1月11日,于本蕃(左)和工友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巡检铁道。


回到望昆,转眼一个月了。想家时,于本蕃就到窗口向着家的方向远眺,拿着儿子送给他的小玩偶轻轻摩挲。但望着眼前的青藏线,他的眼神依然执着:“我们在这里,国家这条大动脉就没有问题,‘血管’确保畅通!”


寒来暑往,望昆车间背后的昆仑山岿然屹立,圣洁雄浑;风雪依旧,养路工人为之奉献的青藏线蜿蜒绵长,满载希望。于本蕃坚毅的脸庞上,早已爬满了岁月风霜。在这个生命与自然时刻斗争的地方,“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就是这群“钢铁守护人”的使命信条。


来源:新华网


编辑:金炫美

实习编辑:闫丰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