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教育界最关注的20个趋势是什么?“成长型思维”排第一

吃力不讨好的职业

2017年冬季,流感肆虐,各个医院都挤满了患者。

儿科,是这场流感战争中,第一个“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个医院,儿科平均要排队4个小时;深圳某医院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看了将近300个病人,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3倍;

天津某三甲医院,甚至因为儿科医生全部病倒,而导致儿科停诊……

家长总是抱怨,看病怎么这么难。可是究其原因,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儿科医生实在是太少了,并且还在越来越少。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仅有10万人左右,平均一名医生要服务2000名儿童。

为什么儿科医生会这么少呢?

因为每当有了各种负面事情后,儿科医生总会受到各种谴责,甚至威胁。

每个儿科医生,都要时刻做好被患儿家属打骂的准备。

并且,在层出不穷的医闹事件背后,有大批的网络暴民在大声叫好,集体谴责他们。

大家的谴责,让儿科医生成为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逼着他们承担,那些不该承担的风险。

据调查,34%的儿科医生,在两年内有辞职计划,23%的儿科医生不确定。基层医院儿科医生,选择两年内辞职的比例达到了41%。

并且,现在的年轻医学生,都不愿到儿科做医生。

每年中国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只有300多人。

每当有错误发生,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出与这个错误关系最大的人,并且去谴责他,没有人去思考现实的复杂性,意识到很可能错误并非人为,而是系统的缺陷、制度的问题、或其他种种原因。

那么,我们就无法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没有动力去调查事故的真相了。

并且,我们的谴责,很容易让这些从业人员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让他们在压力下崩溃。

这种事件的当事人被称为“第二受害者”。相关研究表明,从业人员会被悲伤、恐惧、痛苦、内疚和抑郁等情绪所困扰。

这种谴责带来的最可怕的影响,就是让大批的从业人员选择离开,留下来的人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一切变得更加艰难。

“圆圈行刑队”

在我们的生活中,事后谴责他人的现象非常常见。管理者往往觉得,谴责别人对自己有利。

如果能把重大问题,归咎于少数几个“害群之马”,不失为一件好事。

这种急于谴责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一种被称为“圆圈行刑队”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在谴责别人,他们互相推卸责任。

有一部俄罗斯的电影叫《危楼愚夫》,讲述的是某个住满底层人民的筒子楼水管崩裂,一名管道工去勘察时发现,这座豆腐渣工程的楼,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

于是,在寒冷的冬夜,想方设法联系到镇长,告知这一紧急情况,想要快速的转移出楼中的820名住户。

然而,让水管工失望的是,当出现了这种重大问题,所有的高层领导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时,居然是在互相推诿,谴责他人的收贿受贿,和各种不称职。

他们一面祈求楼不会倒,一面连夜销毁证据。

每个人都在考虑自身利益,在各种博弈后,他们最终决定放弃转移大楼中的住客,并暗杀了两个部门领导,制造畏罪潜逃的假象,让他们来当事故的责任人。

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我们无法正视错误和问题,还是习惯性谴责他人、推卸责任,将是极其可怕的!

惩罚和谴责

当今的管理课程,经常会把“谴责文化”与“放任文化”放在一起对比,管理者貌似需要在这两者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谴责太多,人们就会闭口不言;谴责太少,会懒惰散漫。

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调和的秘诀就是黑匣子思维。

如果一个管理者,愿意在错误发生后,花时间调查数据,并听取各方面声音,他不但能分析出特定案例的真相,还能向员工传达出:

如果你犯的是无心之过,我们就不会惩罚你。

当然,如果在调查后发现某人确实玩忽职守了,那么此时的惩罚和谴责,就是正当且必要的。

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在问题发生后,克服自己的情绪和弱点,多考虑一小步。

有一次,IBM公司的一个副总裁“搞砸”了一个项目,损失了1000万美元,副总裁立刻提出辞职。

总裁小沃森了解情况后,并没有谴责他,而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失去你呢?我们刚给了你价值1000万的教育。”

正视失败

罗振宇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说过:所谓成长,就是当你的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中间有了一道沟,你掉进去了,叫做挫折,爬出来了,叫做成长。

有时,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无法接纳,整个心理人格都碎掉了。

这个时候,有的人,将击碎自己的东西扔掉,然后自我重建;有的人,将击碎自己的东西放入自己体内,然后自我重建。

第一种,不叫成长,第二种,才叫成长。

在《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我们一直在说要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遇到挫折的鸿沟了,能够爬出来,能够将那些击碎自己的东西放入体内,变得更强大,而有的人却不能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呢?

热爱失败

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一群学生身上发现了某种区别。

当时,她正执着于了解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于是,她让每个学生,单独解答一系列智力测验题,题目开始很简单,接下来会很难,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她预想孩子们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拒绝面对失败,假装不感兴趣;一种是坦然承认失败,接受自己解答不出来的现实。

可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一个男孩高兴地喊道:“我爱这个挑战!”

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做着测验题,满头大汗却开心地说着:“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德韦克才发现,原来除了可以应对失败、和不能应对失败之外,还有人会热爱失败。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德韦克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因此失败的行为, 意味着他们智力和能力的不足。

这让他们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面,而是去修复自己的自尊。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是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通过从失败中学习,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因此,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虽然也会有痛苦,但能够接受并改正,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甚至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连脑波也有所不同。

在他们回答很难的问题,并得到反馈的过程中,他们的脑波显示: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展现出一丝兴趣,他们对正确答案毫不关心。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

成长型思维

刻意练习过某些技能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的。

可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成功,很少有人意识到失败的重要性。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接纳和拥抱失败。

很多人认为乔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定是因为具有极高的天赋,其实大家不知道,乔丹就是一个典型的能够拥抱失败、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乔丹的父母身高只有173cm和168cm,他还有个哥哥,也只有173cm。高中时的乔丹与他哥哥差不多,身高也只有175cm。

在很多人的眼中,乔丹遗传的身高并不适合打篮球。当时,他也确实因为身高不足,被校篮球队淘汰。

但他没有放弃,每天继续练习,坚持进行篮球、排球等能让身体完全舒展开的运动。

很多动作的完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每天晚上睡觉前,双脚跳起抓住门框,让身体垂直悬空,悬挂30分钟至一个小时。

乔丹通过每天的训练,在两年之内,让自己从175cm长到了195cm。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每次打输了就去练球,每当有人批评乔丹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乔丹就会通过努力的训练,来做到,让批评他的人打脸。

骑士队当家球星詹姆斯,曾在采访中坦言,他经常会担心失败,他需要学习乔丹“不怕失败”的心态。

他认为乔丹最伟大的一点就是,乔丹从来不害怕失败,从来都不害怕别人怎么评价他

乔丹在一则著名的广告中说:“我投失了9000多个球,输掉了近300场比赛。

我曾26次投失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一球。我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失败,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自我妨碍”行为

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在重要的考试前不是乖乖学习,而是去玩游戏,或是突然生病;

有些人在面临重要的面试时,不是认真准备,而是去痛饮欢唱。

这些行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妨碍”的行为。

因为他们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对很多人来说,认真复习后的高考落榜,比因为生病导致的高考落榜,要无法接受。因为努力后的失败,意味着自己的无能。

可是通过“自我妨碍”后,失败就可以归咎到外在因素上,从而维护自己的形象。

这种“自我妨碍”的行为,会让我们无法真正的去面对失败,损失学习的机会。

就像文章的开头所提到的,只有正视击碎自己的东西,并将其放入体内,再自我重建,才叫成长。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坦然面对失败,向它敞开怀抱。失败是学习的途径,有时还是唯一的途径!

最后: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到,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失败时,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失败的行为会表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发展的,所以能够拥抱失败,并从中学习。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够正视错误和失败,吸取经验,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