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未解之谜:刘太后把前夫召入宫中想干啥?

将李氏之子据为己有,只是刘娥计划为后的重要一步。现在儿子有了,她就着手舆论工作。她先对外宣称自己是太原刘氏之后,祖父刘延庆曾在后晋、后汉时担任过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做过虎捷都指挥使,自己是刘通的二女儿,只是后来家道中落而已。这个说法没有旁证,虽然无人相信,但真宗信了。

当时,杨亿(974—1020年)以文章擅天下,作知制诰之职。重要的制诰,大多是他的手笔。真宗派丁谓前去说项,希望借他的名气与风骨为刘娥编写家世。丁谓是西昆诗派的代表人物,与杨亿、钱惟演等人经常酬唱,所以成了真宗的说客。哪知杨亿根本不给真宗和丁谓面子,一口回绝。

根据记载,丁谓这样劝道:“大年(杨亿字)勉为此,不忧不富贵!”

杨亿义正辞严道:“如此富贵,非所愿也。”

见丁谓仍然不走,杨亿坦然相告,如果坚持要他草制,必须“请三代”。杨亿坚持这样,就是在打刘妃耳光,抗议她伪造履历的行为。

丁谓如实回覆,真宗听了感慨道:“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杨亿不给面子,他只好另请高明。一说草制者为陈从易,一说为陈彭年。

可见真宗对刘娥一直是宠爱有加,也确实想将她立为皇后。哪知真宗在臣下面前才露了点口风,就立即招来反对声一片,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刘娥的出身。

比如,参知政事赵安仁就认为“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沈才人是太祖朝宰相沈伦的孙女,但这时也家道中落了。才人之位低于美人,更与德妃名位相距甚远,如果刘娥所说是事实,那么刘家与沈家一样属于破落户,二人半斤八两。赵安仁否定真宗提议,劝立沈才人为后,如果没有充分证据,怎胆敢这样讲?翰林学士李迪(976—1043年)也支持赵安仁,认为刘娥“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面对臣下的质疑反对声,真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置之不理。这样表现,既可能是懒得争辩,更可能是刘娥确实不是刘通之女。

不过,群臣的反对也激发了真宗骨子里的执着精神,他决定强行立刘娥为皇后。北宋草创期,皇后册礼多不行,后妃皆写册命告身,以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褾袋,有司进入,学士院草制,宣于正殿。然后近臣、牧守、宗室皆修贡礼,群臣拜表称贺,又诣内东门奉笺贺皇后。

宋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王朝,品级不同的官员,官告用纸都不同。皇后册礼虽然从简,但制告绝不可以马虎。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褾袋,这些只能用在后妃一级册命告身时。真宗皇帝在位时,命妇的官告用绫纸有:遍地销金斜花凤子罗纸、销金罗纸、金花罗纸、销金团花窠罗纸、五色销金常使罗纸、玉色素罗纸六种。前两种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官告所用纸。

鉴于反对者众,真宗决定一切从简:“不欲令藩臣贡贺,不降制于外廷,止命学士草词付中书。”于是,刘娥在任德妃月余后,低调晋位为皇后。哪知道中书接到“草词”的第二天,时任首辅的王旦(957—1017年)就告疾不朝。

王旦是真宗最信任的臣子,许多朝政大事必须要他点头同意才可以施行,“事无大小,非旦言不决”。后来,王钦若曾向真宗提议伪造天书、天瑞,真宗怕王旦反对,还偷偷给了他一坛珍珠做封口费,开了皇帝向大臣行贿之先河。

得知王旦称疾不朝,刘娥以为王相是在用泡病号的方式表示反对,于是她急忙力辞皇后之位。刘娥这样做,是担心王旦撂挑子威胁真宗收回成命。如果一旦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群臣群起仿效,自己的皇后梦就做到头了。

就在刘娥忐忑不安时,王旦却主动上疏请正母仪。原来王旦称疾不朝是真的病了,只是一个巧合。刘娥急忙推辞,虚惊一场。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刘娥得偿宿愿,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刘娥能做皇后,既与真宗的坚持有关,也与北宋祖宗家法有关。与唐王朝后妃“妙择天下令族”截然不同的是,宋代选择后妃“不欲选于贵戚”,最理想的对象是小官门户。

与刘娥家世一样寒微的嫔妃大有人在:太宗孙贵妃的父亲孙守斌是布衣,太宗臧贵妃从前是南唐李煜的宫人。真宗郭皇后父亲虽曾任宣徽南院使,但是家道已经败落。郭守文“卒之日,家无余财”。与刘娥一起抚养仁宗的杨淑妃,父、祖是白丁,堂弟还是个罪犯。不见史传出身寒微的嫔妃还有很多。宋代皇室与寒微之家联姻,不过是“恐其骄,骄即难教”。出身小门小户的女子“不在富贵中生,则必谨畏”。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有胆色干涉朝堂政治。

司马光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前世皆择良家子以充后宫”,“祖宗之时,犹有公卿大夫之女在宫掖者”。可是到了后来,“颇隳旧制”,“致有军营、井市下俚妇女,杂处其间”。

日后刘娥垂帘听政,她为仁宗选择皇后时,也直接选择了郭崇的重孙女,郭崇虽然是前朝名将,但在短短十年间便破落,变成了“衰旧之门”。选择郭氏,理由是“庶免他日或扰圣政也”。可见,在寒微的门户中选择嫔妃,就是防微杜渐后宫干政的发生。这也是王旦身为宰相,同意刘娥登上皇后位的原因。因为他必须高瞻远瞩,为宋帝国通盘考虑事情。倘若另立一个有背景的年轻女子为皇后,将来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与其那样,还不如刘娥做皇后。出身寒微,就不会形成后族势力,在朝堂上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中宫空虚已有五年,真宗执意立刘娥为后,而且有意委曲求全,如果一味反对,皇家颜面何存?限制皇权,归根结底是维护皇权利益和皇家尊严。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会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其实李沆反对,反对的也并不是立刘娥为皇后。他是在培养新君的自律观念,不让皇帝成为任性之君,如果真宗养成动辄绕过朝臣使用手诏的习惯,决非国家之福。

总之,在两宋320年的历史中,先后有九位皇后十次临朝称制,却没有出现皇后与后族势力勾结乱政的情形,与它未雨绸缪的制度有关。

刘娥虽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却聪慧异常,记忆力超群。史称“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始末”。她成为皇后后,将后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处置后宫事务,“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刘娥身份地位虽然变了,但对杨淑妃仍一如从前“亲爱之”,杨淑妃对刘皇后也“无所忤”。与从前相较,李宸妃更加谨小慎微了。

刘娥将后宫治理得相安无事,真宗却忙得焦头烂额。奏章堆积如山,只好带回后宫继续批阅。真宗勤于政事,往往批阅奏章到深夜,如此一来,就为刘娥学习处理朝政创造了良机。借着陪伴真宗的机会,“天下奏封……后皆预闻之”。

刘娥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心思却“周谨恭密”。时间一久,真宗对她产生了依赖,有意培养她的政治才干,对于一些棘手的事情,他也愿意倾听刘娥的意见。不知不觉中,刘娥的政治才干增加了,从政意识也悄然形成。

为了感激刘娥帮自己处理政务,真宗也投桃报李:刘娥虽然已贵为皇后,但她始终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寝食难安。真宗决定帮她打开心结,为她物色刘姓大臣联宗。他特意找来权知开封府刘综,含糊其辞道:“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

“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中。”刘综听得一头雾水,老老实实回答。真宗不便明言,惟有心底苦笑。不久,刘综出知庐州。

刘娥见真宗做事不给力,索性亲自出马,为此专门召见了权发遣开封府刘烨,开门见山道:“知卿名族,欲一见家谱,说不定我和你是同宗。”

刘烨闻言吃了一惊,一迭声道:“不敢!不敢!”一连几天,也不见刘烨将家谱拿来。刘娥“数问之”,刘烨“无以对”,只好装傻充愣。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于是有一天,刘烨在陛对时突然中风,一跤摔倒在地,病还没有好利索,自请“出知河南府”。

眼见这些大臣都不配合,自己在朝堂举目无亲、势单力薄,刘娥便想起了自己的前夫龚美。

原来,按照宋代祖宗家法,对待外戚的恩荫有定例和特恩两种。定例包括大礼和明堂奏补、圣节奏补、生辰恩补、册封恩荫等数种,北宋时南郊祀天,北郊祀地,又行明堂礼,祀后土、皇地祗于明堂。每遇三年一次的郊礼,太皇太后、皇太后可以荫补家族亲戚四人,皇后可荫补二人;生辰恩补是每逢三后生日,可以荫补家族子弟一人为官;册封恩荫就是在册封皇后、四妃时荫补其家族弟、侄、亲戚为官的制度。

刘娥声称自己祖上曾经贵过,可是贵为皇后了,却连一个可以享受恩荫制度的亲戚也没有,不但是刘娥面上无光,真宗脸上也不好看。

很快,龚美更名为刘美,身份是皇后的兄长。不久,即因恩荫被任命为侍卫马军都虞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爱一个女人连她的前夫都照顾了,真宗对刘娥可算得上真爱了。

北宋王朝对待后族采取的是“崇爵厚禄、不畀事权”,恩荫多限于武职。一旦与皇家结亲,就算从前是文职,也必须改任武职。另外,虽然《狸猫换太子》将刘娥塑造成一个狠毒刻薄的女人,但刘娥实际上没有薄待李宸妃。她派刘美找到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