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什么结局?

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很少有人没挨过打。

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是很多家庭用来管束孩子的真理,这样的模式一辈传一辈,至今依然屡见不鲜。

从小在父母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长大后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发誓不会对自己的子女诉诸暴力;有的把这种教育方式视为理所当然,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同样会用上拖鞋板子、大嘴巴子、竹板条子。

一种教育方式,两种成长路径,很难追根究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被打骂的过程中,孩子一定是很难受的。而且这种难受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伴随着他们整个人生轨迹。

有的父母,甚至把教育权变成了一种武器,必要的时候用来让孩子“归顺”自己。他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听话”,服从自己的意愿,永远都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做错事,打骂一顿就好了,毕竟爸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还小你不懂,等你为人父母了你就会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至于孩子做错事的背景和原因,他们并不会去关心——他们一直在以父母强权胁迫孩子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并且,打骂完之后还要让孩子相信:打你是对的。

长久以来,这样的孩子一直以屈从的姿态听从父母的意见,接受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关爱”,其实很难心服口服。忽而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越长大反而与自己的沟通更显隔阂,甚至居然敢不听话了,想好好儿地跟孩子聊会儿天真的很难。有人还觉得自己养了个忘恩负义的白眼儿狼。

等到子女真的能够实现经济和人格的独立了,长久以来缺乏沟通的教育弊端就会彻底暴露。独立后的子女,顺利地把握了这个机会,完美地迎来了真正的叛逆期。当他们拥有选择权以后,他们才不会选择跟父母做朋友。

今日话题:我们所谓的“孝道”,总是让子女试图去理解父母。理由是:爸妈的付出你想像不到;父母辈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

理解和尊重不应该是基础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