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夏朝

我们都知道,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大多数家里是把红枣、莲子、核桃、红豆、花生、杏仁、栗子、松仁、桂圆、白果、菱角等放在一起煮。

腊八粥原料

腊八节来源于腊祭,《说文解字》有云:“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意思是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要祭拜百神。戌日,即腊日,我国农历纪日法中的日子。腊祭是当年快要结束时祭祀百神的日子,意在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关于“腊祭”,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说法,《广雅》云:“腊,索也。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曰腊。”也就是说,在夏朝叫做嘉平,在商朝叫做清祀,周朝叫做大腊,汉朝叫做腊。

先秦时期古代祭祀壁画

那么古人腊祭的月份都一样吗?《说文通讯定声》云:“夏在丑月,殷在子月,周在亥月。秦汉皆与夏制同,而汉日独用戌。”意思是说,不同朝代腊祭的月份并不固定,夏朝腊祭在十二月,殷商腊祭在十一月,周朝腊祭是在十月。阴历中,以寅月为正月,所以按照地支排列,丑月为十二月,子月为十一月,亥月为十月。这便是先秦时期腊祭的时间。

祭祀图片

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魏晋以后,腊日固定在了“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为此也。”

腊八节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仅书面记载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迟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腊八粥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今天大家有没有喝腊八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