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勇猛善戰而有謀略,宋太祖的“黃袍加身”就是跟這位猛人學的

五代十國,是唐朝後我國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混戰時期。五代十國開始於唐將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始,至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終。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指當時林立的十餘個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帝位而為世人所共知。但其實趙匡胤搞的這出"黃袍加身"是跟前人學的,他學習的榜樣就是後周太祖郭威。

郭威,原本是官二代,但是他爹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當時的一個割據政權殺掉,他母親也在逃亡路上死去,他是由其姨媽撫養長大的。總體來說,郭威也是苦水中長大的孩子。郭威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卻發現在那個亂世下,實在找不到一個好的營生,而亂世下,加入一方割據勢力似乎才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郭威在18歲的時候,參加了澤潞節度使李繼韜的部隊。郭威是個猛人,善戰善謀,在李繼韜那很受賞識,就算郭威殺人,也能被李繼韜赦免。但是,當李繼韜被另外一個割據政權李存勖消滅後,郭威就加入了李存勖的軍隊,又當上了李存勖的親軍。

後來,郭威主動投到劉知遠那兒。因為郭威勇猛善戰而又喜讀書,愛學習,有謀略,故而深得劉知遠喜愛,劉知遠時常將郭威帶在身邊。郭威也確實在劉知遠稱帝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劉知遠死後,其子即位,為後漢隱帝。

在古代,凡是建國時期的功臣,多因功高震主而遭猜疑。開國皇帝或者繼任的皇帝為了便於控制朝廷,往往會想方設法從那些開國功臣手中奪取權力,而如何奪取權力,就會因皇帝性格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給那些功臣羅織罪名,殺之而後快。好一點的方法就是好言相勸,讓功臣們自動交出手中權力退居二線,君臣相得益安。而後漢隱帝選擇了第一種方法,而他人挑唆之下,趁郭威離京殺了一批人,逼郭威起兵造反,爾後又將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光。

隱帝這一手,直接將郭威逼上了絕境。郭威就率軍回京,一路殺進了朝廷,而後漢隱帝在這期間為亂兵所殺。因為郭威當時起兵時喊的口號是"清君側",所以他也不好意思直接篡位,就推說要立劉知遠的一位親戚當新皇帝,派使臣馮道去請了。

在馮道去請新皇帝來京上任的時候,郭威向當朝太后假說收到邊境警報,要前往處理,將帶領部隊離京了。等部隊到了澶州,兵士不走了,有人將黃旗扯下來,披在郭威身上。爾後,大家面對郭威叩拜,於是郭威就"被迫"為帝了。

這就是後周建國的過程了。宋朝趙匡胤建立宋的過程與郭威建立後周的過程一對比,就會發現幾乎是一樣的套路,而且趙匡胤也是後周的大將。所以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些把戲是郭威玩剩下的,趙匡胤是依樣畫葫蘆罷了。不過因為宋朝要比後周強大太多,有名太多,所以後周太祖郭威的發家史也就沒有趙匡胤的發家史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