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19,河北省涉县固新镇

河北省涉县固新镇



一、名镇概况

固新镇隶属涉县,距县城12.5公里,位居清漳河西岸,河川中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旧时,为县,有“固县”之称,集贸重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渠路阡陌,物产丰富,粮菜皆宜,五果齐全。这里不单地上水力资源丰富,且地下水也很充沛,村中大街小巷常年流淌着清澈的漳河水,村民淘菜洗衣,可灌可饮,水质甘甜。

该镇位于清漳河畔,淙淙渠水穿街而过,使整个村庄都灵动起来。北2.5公里处是摇铃寨,海拔430米,为险要的山头,山顶平坦,二十余亩之多,四面皆悬崖峭壁,其中三面似斧劈刀削,唯东面有坡较缓,然凌顶处有10米高的立岩相环,仅有一线樵径可通山顶,地势易守难攻,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据传说关锁曾智破摇铃寨。东2公里处为石岩洞,有山虎头岩,龙门山西坡岩,位于西3公里处,有民谣传说:火烧坷崂寨,沙打石塘岩,要想逃活命,还是西坡岩。西北2公里处为龙门山,海拔450米,静音寺坐落于龙门山之上,是蟒(蛇)仙之居所。

固新镇不单是一个商贸重地,且是一个加工制造业基地。除街心外,不少巷内还设有油、糖、浆、醋、酒、粉(条)、豆腐等各种作坊。棉(纺棉织布)麻(纺绳织网)毛(布袋毛毯)也有专业户加工。村内的席编和条编源于明代,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当地席编、条编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有从事编制者,集中编制场地就达四五十处之多,每处少则五六人,多则二三十人。

2010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固新村、原曲村为中国传统村落。

二、村落历史沿革

据记载,固新镇内的固新村、原曲村是古赵大地较大的行政村,是涉县具有文字可考最古老村庄之一。北齐立国时(公元550年)就有此村。该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史称“固县”,其源悠久相传。西通山西、南至河南,地处交通要道,为世代商贾云集之地。该镇是涉县农业大镇,无工业污染,较好地保留着原始生态。

三、古建格局风貌

固新镇古代建筑颇多,原曲、固新都较好地、完整地保留了古石券,古石券犹如城门,将村子围得象“铁桶”,为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券上寺庙、券阁俱全,保存基本完好,这些都见证着原曲、固新是不可多见的古村落。

1、古券。原曲村里5古券中位于村北的真武阁,建筑别具而独特,是5券中最为华丽的一座,始建于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占地130余平方米,整个券身为石砌结构,券洞宽3余米,券上有殿,殿顶为硫璃瓦顶,四面挑檐。被列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真武阁相连的马寅庙院内有一石槽碾,由1.5米长的弧形石槽连接组成圆形,石槽已磨的光滑、圆润、明亮,圆形槽碾直径达6米,磙盘为圆形,直径达1.6米,厚0.3米,是目前涉县唯一一处保存完好并可使用的石槽碾。它可磨米、磨面、压油等。

2、古民居。原曲村里的民居建筑也很有特色,明清老宅有150余处,有四脊三院和三脊两院四甩袖之说。四脊三院在麻地胡同(当地也叫东街方)秦新定祖房,占地亩余地,四面建房,大院中间又建有两座房屋,将整套大院分隔为三个小院,院中的分隔房都留有过门。大门在一侧,为撞山门,与中间两门不相冲。进入大门后往里望去可通过分隔房门(过道)看到最后院内堂屋(主房)正门,整个大院从高处俯瞰可清晰看到三个小院。三脊两院四甩袖是明朝驸马秦景所居住生活的地方,共两处。整个建筑占地一亩半地,主建筑叫三脊两院,在主建筑四个角又建有四个小院,称之为四甩袖,所有小院都从一个大门进入,房屋为土木结构。老宅大门两侧都有迎、压封或竖亭。迎、压封一般在1至1.5米左右不等,竖亭一般在1.5至2.5米左右,两者材质为当地青石,正面有各种样式的精美雕花或名联,雕工精湛。

3、国之瑰宝——无梁殿。原曲村里寺庙较多,但最为珍贵、最具建筑艺术和价值的是龙王庙中的无梁殿。该殿据传建于明朝,但无详细资料记载考证。无梁殿位于村南端高处的龙王庙院中,占地43.55平方米,为石木结构,四角由4根石柱和4根木柱支撑,整个殿顶架落于石柱之上,木柱位于石柱之外,与四角斗拱相锁扣接。整个殿顶全部由古木结构的锁扣一层一层搭建而起,没有一根铁钉,也没有其它物质相串连接,全部为木锁扣结构。殿顶为独特的十字歇山顶,四面留有4个天窗,外顶有24条脊,24条屋脊代表着春、夏、秋、冬中的24个节气,殿四面由12扇对开门组成,12扇门代表着12个月,每月开不同的门。整个无梁殿宏观、大气,结构独特,做工精湛,是稀有的木质古建筑,是村中之宝,也是县里之宝,乃至为国家古建筑之宝。

4、千年古刹——清泉寺。更值得骄傲的是村北清泉寺,位于村北的青头山腰“卧云”之巅。此处因山峰碧翠,高耸入云,形如螺鬓,故称青头山。又因其高出周围诸山,亦称崇山(金代涉县由此山曾设为崇州)。此山之北有一山峰略低,曰“卧云山”。其三面似刀劈斧砍,峭壁陡立,只有一条盘山石磴可通山顶。山顶平坦,清泉寺就坐落于此。四周怪石嶙峋,柏树林立。据考,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清嘉庆《涉县志》载:“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庆戌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又载“北齐天统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另据石岗通往清泉寺石磴路旁的岩壁上石刻记载,唐代称净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可见唐代已有寺庙,现为明、清修建。寺东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泉水出自石壁间,细若悬丝,白如素练,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该寺始建于汉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县“古八景之一”,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曾有24穿院之说,寺周有围墙,前有山门,山门朝南,自南北中轴线向里,依次有水陆殿、毗卢殿、荷池、大雄殿和雷音殿。中轴线两侧为厢房。寺西北角有藏经殿、仙镜台,东南部有伽蓝殿。水陆殿,又名天王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毗卢殿,又名罗汉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大雄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琉璃瓦顶;荷花池为八边形,周有望柱、栏板等;雷音殿,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琉璃瓦顶;藏经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在寺东南,有一建筑,下为石券,深均为三间。石券上刻有“宝坊”二字,内书“林泉”。 寺内有书法碑刻,艺术精湛,有康熙写的“虎”和汉代张道临写的“龙”,以及慈禧所写的“真如自在”,王羲之写的“白鹅飞到凤池中”等书法。张天师的墨宝石刻,山门两侧的一对雄师为华夏仅有。20世纪80年代,清泉寺大部毁于大火,但其基础尚存,藏经殿、山门、钟鼓楼等19间建筑完好。

5、神奇古刹——静因寺。涉县作为千年古邑,有很多名胜古迹,在崇山峻岭中,位于原曲村西北的静因寺就是一座集秀丽风景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古寺。静因寺位于原曲村西龙门山半山腰的绝壁上,传说以前静因寺并不在这里,一天夜里一白须老翁托梦给原曲村民,让大伙把牲口喂饱,次日见牲口皆汗水淋漓,才知神仙用法术把静因寺不知从哪里一夜搬到了这里,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大概因为这座古寺修建时匠心独运,在悬崖峭壁上巧妙因地施建,堪称鬼斧神工,所以才留下神仙搬寺的神奇传说。历史上静因寺始建无考,历代曾屡次重修,现存碑上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曾重修,1996年原曲村民又集资重新修葺一新。在通往静因寺的绝壁之下,向上可以看到几座庙宇像苍岩山的桥楼殿一样,建在绝壁间的石桥上,犹如悬在半空。还有一条悬空的钢索桥,下面是山泉冲下山崖形成的瀑布,只是现在水流很小。转过山崖开始上石阶,在道旁山壁上写着巨大的“静”字,使人心中浮躁顿去。从这可以看到静因寺的全貌,只见绿树掩映中三五座小巧玲珑的庙宇背倚绝壁建在山腰之上,依山就势,形如襟带,真是逸澈清幽,别有天地。寺内建筑很是古朴,廊柱是木头的,刻在上面的楹联有不少都是古异体字。寺后的悬崖上到处是横生的古树,茂密的枝叶间鸟雀鸣啭其间,石壁上到处是前人的题刻——“极乐世界”、“西方境”、“佛”、“仙境”、“白云院”等等。在寺内一块巨石上题刻“静因八景”——“白塔凌云”、“石罅夜漏”、“长桥柏荫”、“禅宇凌云”、“曲径花林”、“钟楼峭壁”、“古井朝虹”、“丹崖瀑布”。其中“白塔凌云”是一个小巧玲珑的两级石塔安置在高耸的岩石之上,小巧玲珑,既别致又精致。传说其中有天子宝剑和无字天书两件宝物,只有在每年正月初一子时有缘之人才能看到。“石罅夜漏”是该寺石崖上有数多裂缝,从中不分昼夜地滴出泉水,除了引入古井供人饮用以外,还是龙门山上众多野生动物的水源,比如喜鹊、斑鸠、野鸽子、刺猬等等。“丹崖瀑布”则是雨季山泉雨水冲下绝壁形成的,因为石崖呈褐红色,所以称为“丹崖”。“古井朝虹”是一口非常小的石井,用青石雕成一个井台,泉水清澈而且不溢不涸,尝了尝,泉水清冽甘甜。“长桥柏荫”就是悬在丹崖上的那座钢索桥,可能古时桥两头柏树成荫,现在长桥在而柏荫无了。静因寺除了“八景”之外还有“三奇”,这“三奇”相比“八景”来说更是此地独有,分别是:槐柏连理,静因寺所处的龙门山山崖上古树很多,几乎有石头缝就会长出树来,所以长出槐树和柏树不足为奇,但是在一个石头缝里同时长出一棵槐树和一棵柏树,而且根系相连,枝干相缠,不能不让人称奇。树旁石壁上书写斗大的“禅”字,“由缠而禅”果真禅意十足,堪称静因寺第一奇。蟒仙护寺,静因寺建在凌空石券上的凌云楼内供奉着蟒仙,蟒仙神像是一白发老者,神态安详,双手合十,盘膝而坐,坐下盘着两条大蟒。静因寺奉蟒仙由来已久,屡屡显灵,传说从前有一位住持在夏天时会用法术聚蛇为床,用以避暑,不料徒弟无意中将法术撞破,住持未来得及驱散蛇群,所以现在静因寺还常有蛇出没,本地人也称静因寺为“蟒仙蛇寺”。据寺内老师父介绍,静因寺内确实有两条蟒在此修行,他称为“蟒仙”,据说“蟒仙”与人友善,从不伤人,但是能不能见到就看缘分了,据说阴雨天经常可以看到,蟒仙是“三奇中”神话与现实距离最近的一奇。


6、古树。原曲的古树名木也很有特色,清泉寺后山崖石缝中的千年古柏,虽生长在石缝中,无水无土,但依然枝繁叶茂。据中科院古植物保护专家鉴定,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远近闻名。出静因寺后门向西走在山坡上有一座龙王庙,据庙旁碑文记载龙王庙为光绪二年重修,庙内长着一棵千年古黄栌,树根在庙内,横盘在神像前扎入地下,树干从龙王庙西窗破窗而出,横逸窗外,树身虬结,树皮开裂,但枝叶繁茂,葱郁苍绿。由于庙墙和树身早已不堪重负,人们用四根石条和一通石碑支在树下,远远望去真像一条苍龙,让人叹为观止,碑文上称此树为“宛如活龙卧地”。当地人也称此树为“黄龙”,说其为静因寺千年蟒仙所变,并有“先有黄龙,后有古槐(即固新古槐)”之说,虽然是传说,但是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生长极其缓慢,长成树就很少见,更别说是千年古树,更何况长在背阴的龙王庙内。另村中还有村西街的古槐,树干顶部因长一瘤子,形状奇特,犹如凤凰,因此得名凤凰槐,一说凤凰槐,人人皆知,树龄也在500年以上。

固新千年古槐。据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记载:“古槐树,邑有三,皆植自唐宋。一在故县镇,十大数围,枝叶扶疏,状类虬龙。”1991年,北京大学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陈传康教授看过此槐后赞叹不已:“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槐,我年已七旬,走遍中华大地,这么大的古槐还是第一次见到。”有文字记载古槐的树龄约3000年。古槐,根围20米,胸围15.4米,高20米。2003年5月,国家林业局出版了《中国树木奇观》一书,将固新村大槐树列入槐树科“泰斗”的首位,从而固新大槐树便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槐”了。除此槐外,村中还二槐、三槐,树龄也都在500年以上。

四、传统文化遗产

固新镇不仅历史悠久,是已知涉县文字可考最古老的村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不仅有在全县颇具影响的寺、庙,有极其丰富的谚语、歇后语、儿歌、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口头文学;而且还有颇具文化功底的对联、戏曲等文化。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唐朝开元二年(714年)朝野尽知的少年状元、唐朝大臣、史学家孙逖,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出了驸马秦景,清代还出了(可查知的)秦国奚、秦盤箴、秦致祥3位进士和秦嘉善(秦国奚次子)、杨向武这两个举人。

固新镇的民间文艺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的集中表现时间在每年的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当地人的传统叫法“过十五”,日期为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此间是村民大闹娱乐活动的高潮时间。整个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把古镇装点得风情万种、多彩多姿。如踩高跷由端庄秀丽少女踩70-90公分的跷腿化装演唱,“十样景(即由唢呐、笛、笙、锣、鼓、镲、小锣等10种乐器,10人组成的音乐队)”伴奏民间小调,唱时人时事或宣传国家当时的政策。还有跑旱船、街头剧、扭秧歌打花棍、二鬼拚跌、和尚拐媳妇、跑竹马抬花轿、转九曲、狮子滚绣球、耍火弹等。口头文化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如谚语:(气象方面)二月二,龙抬头;二月清明(杏)花开罢,三月清明花不开;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五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淋伏头,晒伏尾;头伏无雨二伏干,三伏有雨不沾闲;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五月好收成。早雾晴,晚雾阴;山根儿雾,晒破肚……(农、林、牧各业生产方面)春雨贵如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节令不等(饶)人;见苗三分收;小满接芒种,一苯(种)顶两苯(种);小满见三新(菜籽、蚕豆、豌豆);五月栽瓜,一苯结仨;五月龙嘴夺食……(百姓口头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死受穷;远水不解近渴;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樱桃好吃树难栽……(人情哲理)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儿生日,母难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歇后语: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麻杆子打狼——两害怕;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民谣:(数九歌)一九二九袖里藏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年遍地走……

固新镇的民俗在历史长河中,虽有一些已被淹没,也有些不合事宜,但有相当一部分习俗却仍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如婚娶方面:要经过定婚、迎娶(由迎娶人员和送嫁人员组成迎娶队伍,排列顺序为放炮手前头开道,①一对宫灯②音乐队③拉扫帚④披红⑤新郎⑥轿前宫灯一对⑦送嫁姐妹、嫂⑧花轿⑨把轿⑩随嫁嫁妆)、闹洞房、叫七日(从娶日起算,一连7天早晨5-6点,女方娘家来人叫新娘回娘家,太阳落山再回婆家,到第8天回娘家连住8天,叫“住七还八,日子快发”)。擓篮子瞧孩子等民俗一直流传至今。丧葬一般有磕头、请主丧人、发孝布、送孝衣、披孝衣、上供、出殡等习俗。

1、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火神祭典。火神是许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因为有了火,才使人类与动物界彻底分开,从而吃上了熟食,火在促进人类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火的应用,使人类较早地认识了它的功用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而对火产生了敬畏之心,并当作神物加以崇拜。正如《尚书?大传》中所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可见火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原曲村的火神庙来历。相传,明朝时,原曲高岩方(现在高堰方)姓申老人(申火生祖上)在正月初六夜睡时,有一老翁给他托了一梦,告诉他岩内有一石碑,碑座下有一本书,书中介绍火神爷的来历、形像和放火花的技术及祭典火神的时间方法。他醒后,虽然认为是梦,但因讲信念,从此便由他主持在高堰方东堂院内建起了火神庙。每年正月初七在火神庙上香奉供火神,请来火神,立位设案。供桌上烧上香,奉上供,放上黄镖纸,纸上写着“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两侧写有一联:“赫赫灵光镇东土,威威真火坐南方。”香炉里七柱香火烟缕袅袅,祭桌上五碟供品摆放整齐,满满的三杯佳酿醇香飘扬,还有两盏高高的红蜡台烛火通明。祭案前铺一草席,供人跪拜行礼。祭棚门口两侧贴有一联:“保四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佑一村平安福乐诸事和达。”横批:“如在其上。”两串标有“火”字的灯笼分挂两侧,八杆带有“火”字的杏黄旗分列两边。场面宏大热烈,气氛肃穆庄重。家家户户一日三餐时都要手捧制作的祭品,或水饺,或年糕,或馍馍肉菜,到祭棚供奉祭祀,续接香火,祈求福禄平安,祛灾消难。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再祭送火神,送火神活动要全民参与。送火神活动场面、规模宏大,配有文艺表演和火花燃放等活动。早晨由主持先上香奉供,点燃黄镖约,叩头三拜后将火神像灵位放于桌上,安排4名年青力壮青年抬起,配与其它人员组成队伍,前往龙王庙——观音阁——土地庙——真武阁——戏院。祭送队伍的最前端是燃放鞭炮人员,锣鼓乐队开道,随后1人高举万人伞,8人举的8杆龙旗位于两侧,4位举香妇女跟随其后,紧随的是由4名青壮年抬的火神像灵位,后面即为一街(原曲村根据居住区位划分为四个街)的文艺表演队,有舞龙、武术等。祭送队伍从火神庙出发,过东南券,沿高堰行至佛堂块略作表演后前往龙王庙,在龙王庙前的大庙场与在此等候的二街表演队汇合,在此进行节目比试后,跟随祭送队伍沿龙腾大街前往观音阁,二街表演节目一般以文场居多,有跑旱船、打花棍、扭秧歌等。队伍到达观音阁后,三街会表演自己的文艺节目,以作展示,因祭送表演队伍和观看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三街的表演一般以火炭表演——打场开场,火炭表演是将木火炭放入小铁笼内,铁笼上系一绳子,由表演者不停的甩动,让火炭发出火光,表演者不光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更要有超强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好的表演者不但会打点收放有余,而且表演出的高难度动作会让小火星四射,但不会伤及自己和他人,即让人畏惧又让人兴奋,欢呼声和尖叫不传出,经过打场,表演场地会扩大到需要的效果,打场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目的表演,打火炭晚上表演极佳。三街的节目还有二鬼拚跌、武术等。简单表演后跟在祭送队伍后面,前往土地庙,四街会拿出自己的节目舞狮、高跷、耍神鞭等。这里结束后,队伍会到真武阁券外集中表演。真武阁外的表演会达到空前高涨,各街会轮番拿出自己好的、精彩的节目在这里表演,很多精彩节目是即兴表演的。这时的火神祭送队伍和观众会达到千人之多。下午会在戏院将所有节目进行文艺汇演评比。

黄昏时分大祭火神燃放火花活动开始,男孩子举火炬,女孩子打灯笼。年轻小伙儿点燃“二起炮”、“灯儿炮”,放“起火”,之后再燃放自制烟花。烟花有文老杆、武老杆、火伞、火马、葡萄伞、瀑布、箭射七狼、大花、黎花、高升、起火、神枪等几十余种。其中最精典和主要的是放文、武老杆,文老杆以各类礼花为主,多无声,较文雅、优美,展现制作的精美;文老杆放完时会引燃最后的起火,起火对准武老杆的引火点打过去,引燃武老杆,这里面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含量,武老杆以各类鞭炮为主,声音较大,各种鞭炮声配以神枪,形成一篇完美的乐章。声声鞭炮的闪鸣里,祭祀活动达到高潮。不光原曲周边的固新、连泉、原曲后山,甚至连相隔二三十里的城里和西达等地的人都会赶来观看,人数规模会达到6000人之多。


2、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上党落子。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上党落子,山西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溶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

原曲村戏曲上党落子,共有30余本戏,戏班(包括乐班)共有50余人,现各种行头齐全,在村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由于现在年青人不太愿意学习这种行当,传统戏曲上党落子濒临失传。戏曲艺人杨来廷是班子里最年长的,也是师父,熟知30余本戏的各类场景、台词、表情和表演技巧等,武生黄仁泉虽已72岁,但仍每天坚持练功,可轻松将腿平举过头顶,两腿与电线杆或树等完全紧贴平行。戏班子经常在村龙王庙或家中进行演出。

戏曲杨向武大闹窦尔顿的原型即为原曲村清朝武举人杨同、关锁智破摇铃寨中摇铃寨的原型即为原曲连环套即为原曲东山窦家驮。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高台。高台独树一帜,艺人手法独特,古时候是四人抬、八人抬、十二人抬。有木匠做成高高的架子,上面站上有大人小孩装扮的戏剧人物,木匠需要在力学上有研究,掌握高台保持平衡,受力均匀,轻便、牢固的技艺。所以,这些木匠掌握这一技艺后,大多不外传,有的迫于生计,招收徒弟,也是三五年方可学会。原曲高抬以“高”著称。最高达十余米,五节,木架子之上,在各个高低部位站着人物。人物的排列也很有讲究,主要人物居中,其他人物按戏剧的行当分为主次,必然是一个小孩。这是戏剧故事的需要,也是高抬保持平衡的必然要求。为了保持平衡,人台下面,用土坯做底。人抬高低也有要求,需要受力均匀,每人肩膀轻重基本一致,才能达到效果。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被文革时指责为“牛鬼蛇神”的传统文化,又焕发生机,艺人们将人抬改为拖拉机,即节省了人工,也节约了材料。而且美观,增加了保险系数。高台后传入固新,固新高台一般以三节为主,固新高台2010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荆条编、席编与其它手工制品。村内的席编和条编源于明代,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曲不单是一个商贸重地,且是一个加工制造业基地。除街心外,不少巷内还设有油、糖、浆、醋、酒、粉(条)、豆腐等各种作坊。棉(纺棉织布)麻(纺绳织网)毛(布袋毛毯)也有专业户加工。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当地席编、条编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有从事编制者,全村集中编制场地就达四五十处之多,每处少则五六人,多则二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