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是最好的有为——道德经第43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感悟】


天下至柔的东西,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天下的至柔之物是什么呢?那就是水、气,它虚无柔弱,至柔却不可折。

记得以前看武侠小说,那把最厉害的剑,不是拿在手里的,而是缠在腰间,虽无形却有力,当战况胶着,甚至眼看就要一败涂地时,往往最后致胜之宝就是那把横空出世的“至柔剑”,奠定胜局。




道德经第八章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这里讲的是,水能够化为“绕指柔”,绕开坚硬刚强,避开正面冲突,最终攻克它、穿越它。水是至柔至顺的东西,但它也是最为有力的。

李白有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是柔顺的,当它面对锋利坚硬的刀时,它顺势而为,砍不断,灭不掉。




还有“水滴石穿”,虽然一滴两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随着水数量、时间不断累积,它积蓄的力量却无让人无法忽视,即使石头看似坚硬无比,水也能凭着它不断坚持和累积的力量,穿透石头!

老子不单单只是讲“水”的力量,而是从水的“无为”却“有力”引申开去,告诉我们人也要懂得“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仅要做,还要努力做、积极做、坚持做,无为的关键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不能违背规律蛮干强干。

比如教育。

教育学生、或者孩子,假如一味地责骂批评,占用孩子所有时间搞题海战术、强制要求孩子必须这样、不能那样,用一条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那就会把自己和学生、孩子都搞得很累,效果也不一定好。

即使短期之内表面看上去成绩是提高了,可是损伤了孩子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迫于压力,迫于无奈才得到的成绩,当有一天,他有能力有机会反抗或逃离时,他会选择不再学习。

然而,其实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现状却是,很多人从学校出来,就再也不会拿起书本了。



所以我们要以“无为”来管理学生,顺应孩子的天性,有的孩子精力旺盛,就给他“权力”“责任”,让他完成学习、作业后,利用多余的精力管理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这样既免除了我提醒他遵守纪律的烦恼,他还帮助我管了另一个,等于省了两份力;

又比如有的学生,能力智商有限,那就让他只学习最基础最简单的,放低要求,让他也能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喜悦感;而有的学生智商高、有能力,但是比较懒,不肯动脑筋,不愿多做作业,就要适当给他压力,引导他去思考更深难度的问题。



如果人类我们能够拥有水一样的特性,能够顺势而为,流淌到到方形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倒进圆的杯子里,水就是圆的,为人至柔至顺,坦然从容,那他就会活得通透舒适,一般的意外、困难都伤害不了我们,即使很不幸福,遭受大的意外、伤害,我们也能把伤害减小到最低,或者用最快的速度让自己恢复元气。

这一章,我们学习到了水的“至顺”、“至柔”却“至坚”,气的“虽小”却无孔不入,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适意而更有劲。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空虚无形之物,能自由穿透任何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因此懂得了“无为”的益处。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品读道德经,云端共说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