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 禁锢的自由,绝境下的母爱

《房间》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

电影主要讲述19岁的乔伊被老男人拐骗进木屋里面禁锢七年,最后让儿子装死才逃出恶魔的手掌心。回归了家人的怀抱当中,后来慢慢接受新生活。

电影的背景让人很沉重,把丑陋的人性揭露了出来。但因为注入了母爱这种温情的基调让整部电影变得温和起来。没有过度煽情,却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电影荣获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最佳故事片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国际独立电影以及美国电影独立精神奖-最佳处女作剧本。

丑陋的人性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花样少女因为好心帮忙被陌生老男人拐骗到一间木屋禁锢七年,这七年的时间里,乔伊靠着老男人给的食物生活。没有自由,同时还被老男人肉体和精神折磨着。

其实,这部电影是通过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小说改编来的。而爱玛·多诺霍当初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也同样避开原型事件里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因为,一旦了解小说背后的原型故事,你就很难平复心情去欣赏一部好电影。

原型故事是奥地利当时轰动世界的一桩新闻,亲生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囚禁在地下室性侵24年,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夭折。

而这个父亲在别人眼中,竟是一个爱家且聪明的好男人。

最后被人发现才可重见天日,父亲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被判无期徒刑。可是他的监狱生活太好了,一个人拥有12平方米的监狱,可以养花和小宠物,每天还有一个小时上网时间。

当我看完电影背后的原型故事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可是对于原型主人公来说,家就是个地狱。最亲近的人竟是对她伤害最大的人。有时候,恶魔在人间,更可能在身边。

每当有女孩遭遇同等不幸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责备女孩是不是因为穿的太少了,还是有着误导别人的动作。往往忽略了其实女孩其实那个受害者,应该责备的是那个犯罪的人。

绝境下的母爱

在丑陋的人性下,我们依然能看到最动人的母爱。

尽管身处绝境,女主仍然想把最好的教育给到孩子。这种平淡又伟大的爱最让人动容,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是一个母亲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虽然电影里没有描写女主还没孩子的那段生活,而是把侧重点放在她跟儿子一起生活的片段。但是能想象出来,当时一个人在禁锢在木屋里是有多么绝望,在这种情况下,生存欲望丧失。可是有了孩子,只能让自己勇敢起来,她不想孩子跟自己一样受苦。

因为母亲在努力创造快乐,所以杰克觉得木屋里的生活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无论是电影里的原型故事,还是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养女事件,都有一个共通性,坏人不会把恶刻在额头上。在别人眼中,他可能是个高知识分子,或者是镇上公认的好男人。

他们善于伪装,在黑暗中,才会显露出真实的本性。

这已经不是让女孩擦亮双眼就能远离这些灾难的事了,因为肉眼是看不清这些伪装的善。

要怎么样才能减少这类悲剧发生呢?

1、父母不要因为难为情而不尽早给女儿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很多时候因为孩子不懂就让坏人奸计得逞。

2、遇到危险时,什么防狼喷雾,小刀都不管用,因为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很难一招制敌,反而还会激怒坏人,就有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这种情况下,只有快跑和大喊,吸引路人注意才有可能逃过一劫。就像电影那样,杰克因为碰到好心的路人才得以解救,两母子才能离开这间木屋,拥抱世界。

结语:

电影的最后,乔伊跟着儿子回到那个她们生活七年的木屋。对杰克来说,这里有着美好的童年的回忆,是一种怀念。而对乔伊来说,她想跟那段不堪的回忆说再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电影原型的主人公也接受了心理治疗,据说还跟心理学家在一起了,慢慢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虽然前面饱尽风霜,受尽磨难,但我相信黑暗过后必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