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30岁还在用拼多多?你真无能

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你如何评价“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可耻的”这句话?


这是知乎热榜上的一个问题,有近百万的阅读量。



男人、30岁、拼多多。


这几个词分开看似乎没什么,放在一起就像一颗投进湖心的石子,无声却又炸裂。


我们仔细看下这句话。


首先,它运用了身份标签法先下了一个定义,“男人、三十岁”;其次它运用了场景法给了我们一个语境,“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最后它下了一个论断: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



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三十岁的男人,为什么会拒绝马爸爸,转而投入黄老板的怀抱呢?他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呢?这句话里没说。


任何脱离了背景语境下的论断,都是耍流氓。


而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也并不可耻。


真正可耻的,是把这种话挂在嘴边并被它牵着鼻子走的人。


因为,这句话的BUG,实在太多了。


贵了,就精致了吗?


这句话的第一个BUG,是它浓浓的消费主义色彩。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不是说喜欢买,而是通过消费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此来获取优越感。


在这里,一件商品不再只是商品,而被加上了各种标签来定义我们的生活。


记得在B站上看到过一个叫金子的UP主的视频。


她的工作是时尚杂志的编辑,周边的同事几乎就是一个个行走的奢侈品货架,公司随便哪个角落里,也都是各种“古奇古奇普拉达”。


她不由得感叹:时尚公司,就是一片壮观的消费主义海洋。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时尚杂志就是月薪五千的人教月薪一万的人,怎么过上月薪五万的生活。金子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她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些光鲜亮丽的时尚盛典。


一次活动时,她穿了一件999块的连衣裙,那已经是她衣柜里最贵的一件衣服了,然后背了一个某宝上买的30块钱的帆布包。



那时候的她,觉得自己特别的有个性。


但那一天,当她笑着和同事们打招呼时,几乎每个人都被她的造型“土笑了”。



这样的活动参加多了,金子也有点受不了了。


她咬了咬牙,用年终奖买了她人生中第一个LV。


她的痛苦,也因为这个包开始了。


金子是坐地铁上下班的,而下地铁后离家还有两公里,要骑共享单车,这个时候,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包放进车筐里。


以前倒没什么,帆布包随便一丢也就完了,可现在自己背的可是LV啊。


为了不把自己的LV磨坏,她每次只好先用纸巾把车框从内到外仔仔细细的擦一遍,然后再把这只包像放古董花瓶一样,轻轻地放进车筐里。



时间久了,她陷入了疑惑:到底是我用包,还是包用我啊?


这还不是最尴尬的。一次有个同事问她:“金子老师,你怎么一直用这一个包啊?”


原来,在一些不管有钱还是没钱的时尚丽人眼里,你是不能只背一个包的,你要用不同的包来搭配不同的造型。


有了贵的包,你还得有贵的衣服、贵的鞋子、贵的首饰、贵的发型…


这个“金钱游戏”从此就没有了尽头。



而且,她还发现了另一个残酷的真相:自己咬牙才能买下来的这个包,是LV里最便宜的一款。


所以,在同事们眼中,她背着这个包和背着之前的帆布包,并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当金子从这个包里掏出一台电脑的时候,大家一看就知道了:她只是一个随时要干活的普通人罢了。



她终于顿悟。


从前背着帆布包的时候,还可以说自己是这场金钱游戏里的局外人,但当她背上了那个LV之后,自己就是乖乖地站在了整个奢侈品鄙视链的底层。


我们大多数人都和金子一样,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这场游戏里如果想要往上爬是一个非常昂贵又艰难的过程。


“就像霍金不是因为坐轮椅才当上了科学家,有钱人也不是因为买包才成为有钱人的。既然我们没有昂贵的资本,又何必去追逐这种昂贵的游戏呢?”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金子把LV放进车筐里的时候,就再也不擦了。



所以你看,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并不会因为一个大牌包或者一件奢侈品而变得更好,甚至还会变得更加难过。


而假设金子最终没有想明白,已经陷入消费主义的金钱游戏之中,疯狂的买各种大牌来让自己看起来“有钱”,她可能也会像很多网贷中的受害者一样,走上不归路了吧。


这种靠着消费主义堆砌起来的生活,并没有变精致,而且这样的人也不会被认为是高贵、有能力的人。


“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


这句话里的的第二个问题,是掩饰不住的性别歧视。


“男人30岁还在用拼多多是可耻的吗?” ,而不是“人到30岁还在用拼多多是可耻的吗?” 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性别歧视。


其实,在早些时候,男人买打折的礼物都是罪过。再再早一点时候,男人约人吃完饭,打个包都是失败的象征。


再再再早一点,大概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人均收入也就1000多,男人请客吃饭如果低于100,就是“毫无诚意”。


不管哪个年代,男人花钱就得像是捡来的一样,花的时候哪怕眨个眼睛,这个男人都是失败的。


另外,在很多的观念里,“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似乎是一个定理。


“男子气概”是一个褒义词,“娘”就是一个贬义词。


一个女孩可能会被父母取名为“若男”或者“亚男”、“胜男”,但却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若女”、“亚女”或“胜女”的。


对于一个男人最大的侮辱,就是说他“你怎么像个娘们儿”。


而当这种观念成为流行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时,也会在无形中给一些男性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变得很强很有能力,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是个男人”。



前段时间特别火的《隐秘的角落》中,秦昊所饰演的张东升就是一个“不像男人的男人”。


很多人在看这部剧时,很同情张东升。


因为离乡背井倒插门的他,相较于强势的妻子徐静和她的父母,显得太不像个男人了。


徐静事业有成,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而张东升只是少年宫的一个兼职老师,连个编制都没有,甚至还秃了头谢了顶。



因为徐静在各方面都占据了优势,所以尽管张东升包揽了所有家务,对妻子和岳父岳母百依百顺,他们依然看不上他。


当徐静出轨并想要离婚的时候,他也几乎没有反抗之力,只能低声下气地恳求他们,然后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还有机会吗?”


当他最后选择了杀人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有些同情他,特别是一些男性观众,在他们看来:是男人,都会受不了这样的日子。


仿佛张东升杀了自己的亲人,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至少“看起来像个男人”。



为了像个男人,你就得做到一些特别的事情,做不到就算不得男人,就是无能。


30岁时买不起房子,无能;结婚时不给媳妇买几万块的婚纱和钻戒,无能;不给孩子买学区房,无能;不给孩子上国际学校或者让孩子出国留学,无能...


这些话的潜台词,都是男人应该是有能力的,是在经济上要强于女性的,是要对自己的经济要求更高的。


这些加之在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种性别歧视。



而这种刻板印象,并非是单纯的歧视男性或者女性,因为不管是潜在地认为男强女弱,还是男弱女强,都属于性别歧视。


就像演员辛芷蕾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在微博上发了那条引发争议的香水广告:不会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



这种把一个个体的行为归结为某个群体的必然选择,去约束去定义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任何一种性别,都不应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每个人,都是社会时钟上的齿轮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时钟”(social clock),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那些重要行为应该发生的时间节点。


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时间,就得做什么事。而这,也是第三个问题的关键。


你一定听过这些话:


15岁还没有给女孩子送过玫瑰的男孩,是可耻的;18岁还没有穿上一双AJ的男孩,是可耻的;22岁还没有一份做好职业规划的男孩,是可耻的;28岁还住在出租屋的男人,是可耻的,如果还是合租,可耻又堕落;到了现在,30岁还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耻的…


还有下面这些标题党文章:


《终于,我和那个三十多岁还在用拼多多的男人离婚了》

《相亲千万条,谨记第一条:坚决拒绝还用拼多多的30岁男人》

《同学聚会,那个经常拼多多的男同学被冷落了》



而到了女人呢?就是:


《讲真,好讨厌那个全身淘宝货的闺蜜哦》

《恕我直言,你和你用的粉底一样low》

《昨晚,我终于拉黑了那个穿地摊货的女同学》


如果以上都没有起到意料的效果,别急,还有后招:


《注意!你的孩子即将被同龄人抛弃》

《老了病了动不了的那天,就是你为丁克忏悔的开始》



我们被这种社会时钟捆绑的太紧也太久了,甚至连我们自己也学会了这种充满了威胁感的价值观。


对小孩子,吓唬他们不好好学习就完了;对年轻人,吓唬他们不懂得办公室政治就完了;对中年男人,吓唬他们即将油腻不要随便辞职;对中年女人,吓唬她们即将被全世界抛弃要好好保养;对老年人,吓唬他们即将风烛残年一身是病要及时享乐。



《嫌疑人X的献身》里有一句话,说的是: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已沦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纵然自己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


可成为了齿轮的我们虽然得到了安定,但也失去了自由。


早就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的节点:“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节点,是从心境来定义的。而现代的社会时钟,是以物质、财富、生命经历来定义的。


因为我们往往更看重这些有形的、可衡量可看见的东西,而忽视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



但其实,我们这一生最终能带走的或是能留下的,都是无形的东西。


社会时钟只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它可以是框架和参考,但不应该被固定,更不应该生硬地干扰我们的生活。


按社会时钟走,就如同跟着汪洋一起奔流,你会很轻松很幸福,因为没有周围的压力;不按社会时钟走,我们同样也可以收获自由,就如同一朵被礁石激起的浪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绽放罢了。



我们应该跟从的,从来就不该是社会时钟,而是自己的时钟。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写在最后的话


30岁的男人,也许只舍得在拼多多给自己买鞋袜,却要去其他看起来更高端的平台买奶粉给孩子,买口红给妻子,买保健品给父母。


然而,在任何平台买任何东西都不可耻,只要你花的是自己的钱,买的东西满足了你的需求并且是合法的。


拼多多拼少少天猫天狗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买的东西能用不就好了吗?


这个世界有现实的一面,我们习惯用一些所谓的“细节”去彰显身份、品味和审美,这无可厚非,每个人极力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


可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还有更多如你我一般的凡人,过着勤勤恳恳却依然普通甚至拮据的生活,这些人难道就该被嘲笑吗?那些发出嘲笑声的人,又能抬高自己多少呢?



大家都靠双手赚钱,买什么在哪里买都是在为这个经济体系运行贡献着自己的价值,这没什么好嘲讽的。毕竟,很多人都只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一个男人30岁还被人牵着鼻子走,毫无独立思维能力,还没形成成熟的消费观,被这样的话挤兑后觉得难堪,那才是真的没救了。


一件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并不会让人变得low,但是因为一件物品就给人贴标签这种行为,才是真的low。


学会尊重任何人,不随意嘲笑,不把“可耻”挂在嘴边,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致与成熟。


(来源咪咕阅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