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农民热衷租地种烟,为何现在不仅不种烟,自家地都不想种了

这一两年总听到身边有人埋怨,一阵子一阵子的就有一些烟买不到,甚至市面上完全出现一阵子无烟可买的情况。

对于很多烟民来说,他们就已经形成了囤烟的习惯。

我忽然想到了10年前老家种的烤烟,貌似就是用来生产香烟的。

再回头看看现在的农村老家,种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如日中天,反而种烟的人家屈指可数。

那么为何10年前,农民租地种烟是热潮,现在不仅不种烟,连自家地都不想种了呢?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01种烟是门技术活,年轻的农民不愿学烤烟

种过烟的人就明白,以前种烟是一年一度的大事。

一到春天就开始撒种育苗,用薄膜罩着,等烟苗长起来,用粪土把根部捏起来,等到三月份就移栽。

以前我家地很多,偶尔还会租村里其他人家的地跟着种,移栽完所有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浑身都是酸痛的,特别累。

但移栽只是种烟的第一道,之后还要除草、施肥、打农药、遇到干旱还要挑水浇灌等等,反正每一道工序都很磨人。

而且烟苗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杂草长太多烟苗自然而然就被欺负枯死了,所以要求烟地里除了烟苗,不能种其他像豆、玉米等这样的农作物,也不能有杂草。

所以光是烟地管理上,就是一件费心的事。

等到5月后,很多烟苗长大,要将烟叶旁边的烟芽给祛除,几乎一个星期就长起来了,但除一次差不多要两三天,烟芽长太高会影响烟叶的长度和宽度生长,所以必须除掉。

接着要开始烤烟,一棵烟打两匹叶子,烤房都烤不完,意味着一个星期要上两次烟,而后期烟叶黄得很快,来不及烤就会枯烂掉,对于农民来说当然是损失。

有的农民会请人帮忙,但只能给到50-80块钱一天(10年前),但上一次烟是很累的,从采收烟叶背回家,到编烟叶,将烟叶放到烤房里全过程。

人家不愿意,但自己出太高赚不到钱还可能亏本,最后只能自己连夜不睡觉烤烟。

烤房的火要稳定在小火、大火、中火,要根据温度计和烟叶的变化调整火候,一不小心就会烤出青烟或黑烟,这样的烟叶是没人要的。

烟烤出来后,还要将烟叶的黄度、长短进行分类,然后储存起等10月份左右烟草公司收购。

这整个过程都是门技术活,很多80/90后甚至都没参与过烤烟,他们不会种烟烤烟,也不乐意,有自己的工作。

等60/70年纪大了没法种烟后,农村自然鲜少有人种烟了,甚至年轻一代连自家地都不想种。

02种烟不赚钱了?

10年前很多人愿意种烟,哪怕再苦再累,肥料钱、煤炭钱、人力都是巨大投资。

但因为烟叶价格很好,要求也不算苛刻,农民只要不是手太残把烟烤烂了,不太可能赔本,还能赚不少,所以人们愿意租地来种烟。

但从前几年,烟叶的级别增多,压级严重,一片烟叶要不停的打回,来回的修修剪剪。

甚至有时候卖烟还要看关系,不然就要被各种打整,而烟草公司不要的烟叶还不能拉到其他地方去卖,农民难道能自己拿来抽么?

毫不夸张的说,10年前种烟,烟灰都能卖钱,而这几年,能卖进去的烟叶已经不错了。

难道真的是这些年种烟不赚钱了?但报道说,烟草一年的税收居然是第一,比石油、石化还赚得多。

所以有人说,不是种烟不赚钱,而是农民赚不到钱,赚钱的都是烟站,据说利润比烟农高出4倍之多。

作为烟草大省的许昌,据说现在都没落了,虽然种烟的也不少,但与以前相比情况很冷清。

还有的地方种出来的烟叶是以配料的方式卖到烟厂,再由烟厂加工成卷烟,但因为是配料烟,价格方面不理想。

原料烟价格低,香烟卷烟只用50%的原料烟,剩下的掺其他物质,而香烟价格是很高的,与原料烟价格成反比,烟农没有合理收入,反而让烟站、烟厂和零售商大赚。

烟农赚不到钱,自然不乐意种,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03烟草缺少价格保护机制

上面说到,农民种烟不赚钱自然不乐意种,为何不赚钱,不仅和烟叶收购机制有关,也和烟草的价格缺少保护机制有关。

烟叶质量是关键,但我想你们所在的村也有这些问题,就是别人家卖一级的烟,还没自家卖二级的烟质量好。

只要里面有熟人,就能卖个好价钱,反之,烟叶质量再好可能也只马马虎虎,甚至有压价的情况。

烟站打压价格不让上涨,但烟农不能将烟拉出去卖,被吃的服服帖帖。

甚至有人发现,10多年烟草收购价格就涨了几块钱,但煤炭、肥料的价格却涨了不止几块钱,这样一衡量,农民不亏才怪,自然不乐意种。

04散户烟农减少,集中化种烟是关键

我老家就是这样,现在典型的有一两家人种烟,大部分人家不种了。

但有的地方则是散户烟农减少,而是倾向于集中化和优质化的大规模种植,相比以前分散种植,现在的烟草种植面积还是减少了很多。

种植烟草是我记忆中农村两辈人赚钱的一种方式,但今时不同往日,加上现在倡导戒烟热潮,农民当然要与时俱进,寻找新的致富商机,没必要抓着已经逝去的烟草不放了。

好了,那么对于现在农民很少种烟的事情,大家还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