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可推动“按需匹配”

日前,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将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疫情之下,行业迎来怎样的发展,还面临哪些难点,又该如何突破?对此,南方日报邀请广东中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溪,谈谈其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看法。

工业大数据是“流动的血液”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危”中也看到一些“机”,如比亚迪实现了一次由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到全球最大量产口罩工厂的华丽变身、火神山仅用10天就实现了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的美丽神话、一大批医疗物资生产以及需求与物流信息发布对接平台的涌现等等……

这些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新模式的孵化、新业态的涌现使得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相反更是点燃了全社会对信息网络、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刺激了新基建的神经网络。

加快新一轮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意义。工业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优化存量、做大增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或模式,从而实现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我们从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的三个侧面(物联网+互联网+工业大数据)进行解析。用打比喻的方式,可以把物联网比喻为骨骼,把互联网比喻为神经网络,把工业大数据比喻为流动的血液。

物联网与互联网进一步整合,汇聚、分析和应用工业大数据资源,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三者融合创新、相辅相成,能更深层次地解决国家产能布局与外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地区产能的调整与协作能力以及外部资源获取与交易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和企业外部信息的交互及时与准确的问题,从而实现重构全球工业、激发全球生产力的宗旨。

管理变化:从管“人”到管“物”

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几个方面不可或缺:

一是政府角色不能缺位。发展工业互联网,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安全问题,工业大数据的存储、安全管理应该是政府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须纳入到政府主导之下(商业运作可以交给公允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运作);而且政府必须在工业大数据管辖权、所有权、使用权三个方面作出清晰的界定与制度性的保障。

二是政策支持要跟上。政府要打破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三是企业理念要转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工业社会中生产一般采用大机器流水线运作方式,生产的产品单一化、标准化,企业管理者追求的也只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关注的重点在于计划和控制。而产品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更多的是通过生产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运行效率来实现,所以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逐渐由管“人”过渡到管“物”,主动评估设备管控现状,找出差距。

四是行业间打破壁垒,实现赋能。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使得工业大数据成为与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同样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可以沿着数据价值链,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打破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获取、提炼和利用工业大数据而创造商业价值,重构业务流程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五是信息对称协同、按需匹配,建立工业信用。通过在垂直行业和集聚区系统性地推广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践,信息对称实现“按需匹配”,从而促使用户逐渐从“产品价格”判断理性回归到“产品价值”购买的本质上,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也使得市场的竞争趋于良性。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