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孩子建立睡前仪式,爸妈才能提前开启狂欢夜生活

01

晚上九点钟临睡前,苏苏拿着一个湿巾袋子抽出塞进去盖上纸巾盒子玩了二十分钟,依然乐此不疲。抽出来放进去,她自己抽出来,我协助她再放进去,盖子打开关上,我们两个坐在床上就这样一直玩玩玩。

我面带微笑,边教她如何操作,心想我的小祖宗你怎么还不睡,你不困吗,你快点困吧,你妈我还有事情要做,你睡醒后我的世界就开始了,我可以毫无顾虑的吃东西追剧,可以刷刷淘宝买买买,可以和好友吹捧两下,可以开始写作......想想我都笑出了声。

我面带微笑,内心抓狂。

苏苏平时八点左右睡觉,偶尔变动。七点上床准备睡觉,听儿歌,玩电话手机,看绘本,和爸爸视频,这是苏苏的睡前仪式。绘本自己翻来翻去,给她讲讲二三十分钟就过去了。

别小瞧着小小的睡前程序,一旦破坏可是后果不堪设想。

有次带她出去玩,玩的忘记了时间,到了七点半,她就开始闹,一路抱到家哭到家。怎么安抚都不好用,后来吃着吃着睡过去了,晚上醒了好几次,平时基本上一两次。

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敢怠慢,七点以前必定收拾好开始哄睡。

02

生活作息是否规律严重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

娃不睡觉,爸爸妈妈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去交流增加情感。

前段时间看《超级育儿师》一个家里面是三胞胎姐妹,两三岁,爸爸出去工作,妈妈和奶奶在家带孩子。每个晚上三个姐妹都要闹到十二点、一两点才睡觉,妈妈有时候哄的累了就索性不管了,任由三个孩子在房间里面蹦来蹦去,爸爸陪玩的时候根本不和三个姐妹互动,看着她们一直疯玩。

因为受孩子晚睡的影响,妈妈休息不好,三个娃疯来疯去,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从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一种麻木,没有激情,机械的在做着事情。把娃放到阳台的一个海洋池里面,自己离开好久,三个娃在那里起了冲突也浑然不知。

日复一日家庭都是这种情况,丈夫有时候加班回来的晚,和丈夫基本上没有什么情感交流。

育儿师在指导时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时妈妈的情绪的问题,把压力释放出来。然后就是娃的睡觉问题,制定规则八点半准时睡觉,并要求爸爸妈妈和孩子了解并做到。

到了第二天,因为爸爸外出理发耽误了时间,全家八点半以后才到家。爸爸妈妈把娃哄睡后,育儿师在和爸爸妈妈交谈中了解到,爸爸妈妈都认为八点半太早了,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承认错误改正。

在以后的几天,孩子们乖乖的按时睡觉,不再玩到凌晨。爸爸妈妈看到后非常欣慰。

孩子的作息其实是受大人影响,大人如果有意识,孩子的规律作息很容易养成。

03

小猪佩奇《睡觉时间》讲的是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佩奇和乔治的活动自由玩耍、洗澡、刷牙、听一个故事、睡觉。

动画片也在引导宝宝要建立良好的睡前仪式。

建立良好的睡前程序可以稳定宝宝的情绪。

知道每天睡前要发生的事情精神上会非常放松。不会等到自己非常困,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想要入睡了。

建立良好的睡前程序有助于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刚出生的小宝宝分不清白天黑夜,在生产完出院的时候医生告诉我,白天睡醒要拉开窗帘,晚上拉上窗帘营造睡觉的氛围,让宝宝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醒来。经历过宝宝睡觉颠倒的人都知道其中的痛苦。

家长在引导孩子建立睡前仪式,孩子对于作息就有一种认知,觉得就应该是这样,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会养成按时睡觉按时早起的好习惯。很多孩子长大了以后喜欢晚睡晚起,这在根本上和小时候爸妈的要求有关系。长大了想改掉这个习惯,真的是需要很大的毅力,总是受惰性的影响。

04

除了睡前仪式,还看到有个宝妈写过清晨仪式

清晨宝宝醒了以后,和宝宝亲昵五分钟,听着儿歌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有时间还会读两本绘本。

看了以后很受启发,我自己也会有意识去做。

因为住在老家,冬天感觉非常冷,我和苏苏基本上也是八点左右开始起床,玩一会,听歌穿衣洗脸吃饭。从来没有说赖过床,除了苏苏生病不舒服以外。

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大人首先要做好榜样。我自己之前在老家周末上班都会睡到早上十点十点半,现在即使晚上苏苏闹,我白天也会和她一起起床,不会说让我家人帮忙看着,自己继续去睡觉。

清晨仪式睡前仪式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