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在,根就在

祠堂者,浮生信念之寄托,忠魂幽魄之归宿也。那里供奉着先祖英灵之神位,封存着有关昭穆世系的家乘,更是家族行使宗法大典之场所,也是子孙尊祖敬宗、报本追远的地方。

裴家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这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的大好时节,来自广东、湖南、山西、湖北等十八个省市的裴氏家人代表,以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秦姓、赵姓、姚姓委员会的代表共四百余人,齐聚中原,拜谒列祖列宗,祝贺新密裴氏祠堂落成,共叙复兴大业,心情无比的激动。建祠立碑,祭拜先祖,是我们裴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但是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一样的血脉,是一家人。

新密裴氏宗祠,不媚俗,不哗众,不趋时,恢弘威严。位分木火土金水,气压东西南北中,外映赤橙黄绿青蓝紫,内行忠义仁勇礼智信。远看,肃穆庄重,浑然天成;近观,古朴典雅,条理分明,好一个古今结合的文化圣地,一方效法天道地道人道的净土。

祭坛早已奉上美酒佳肴果品。吉时到,读祝官宣布庆典开始,声乐高奏,鞭炮齐鸣。主祭和献官身穿汉服,在引赞带领下,净手,拂尘,手擎高香,带领众裔孙行三叩九拜之礼。天苍苍兮刚健,地茫茫兮厚宽,乐铮铮然荡漾,一派祥和之气,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文明、昌盛、威武的裴氏家族。

回想起我们家族的兴衰,心里难免有几分惆怅。裴氏家族源于风姓,伯溢之后,经过历代列祖列宗的奋力拼搏,苦心经营,才有了隋唐时期的昌盛,才有了后来“南林北裴”的文化美誉。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借助国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东风,各地先后成立了文化促进会,文化研究会等团体组织,举办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为弘扬裴氏文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我们裴氏后裔沟通感情、加强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裴氏后裔有一百零五万之众。源于周秦,显于魏晋,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泽及明清,惠及当代。古有裴休、裴度、裴行俭,今有裴周玉、裴九州、裴怀亮;根出保林、宝田、建民,裴氏三杰,枝发世平、立平、王旗、济民、裴兵,五虎上将,可谓是枝繁叶茂,冠裳不绝。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北起松嫩平原黑土地,南到天涯海角椰树林,西出浩瀚沙海戈壁滩,东至人间仙境蓬莱阁,到处都有我们的家人。也许你在市区公园闲聊,或是走路累了找口水喝,不经意间你就认识了裴家的人,走进了裴家的门。

裴氏家族在长达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才文化,它除了得益于良好的家风传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易子而教”。裴柏村碑记载,相国自幼把孩子寄养在农夫家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身体经受风霜寒暑的磨炼,心智得到忠孝仁义的洗礼,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难道我们这些散落在外地的游子,可能也是先祖让我们践行“易子而教”的良苦用心吧?

寻根之路其慢慢兮,数代人坚守执着,三千儿女今归来兮,相拥泪奔贾鲁河。经过江尧、永辉的周密安排,新密裴沟村卫东、发明、保仓、大德、允德、钦彪、广群、明现等等众宗亲的大力协助,我们这些失落在外地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梦萦魂绕的故里,数代人牵挂惦念的地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计关系,村里人常常三五成群来裴沟矿拉煤,回去换些砖瓦财物,以备生存和修房盖屋之需。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大伯,听说我们和新密支系是一家人,一脉相承,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他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回老家走一走,到裴沟转一转,亲自感受一下做主人的感觉。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老人走了一辈又一辈,新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老祖宗留下的家风没有丢,寻根问祖的赤诚之心一直在坚守。

千年等一回。今天,我们在先祖神龛前焚香叩拜,立下《魂归故里》石碑,表明了我们裴氏子孙认祖归宗,心如磐石,从此就扎下了根,连住了筋。愿祖德保佑,瓜瓞绵绵,子孙兴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有新的目标,新的征程。祠堂建设不能成为鲁迅笔下的“拿来主义”,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涵,要让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弘扬历史文化的场所。我们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不能让旧思想左右我们前进的步伐,不能让“三纲五常”束缚我们勤劳的双手,我们要站在风口浪尖,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在这个庄重而神圣的时刻,我仅代表认祖归宗支系的裴氏后裔,向为祠堂建设做出无私奉献的裴氏子孙,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裴氏家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为认祖归宗跑前忙后的父老乡亲,表示最美好的祝愿。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托起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坚定的民族自信。祠堂在,根就在。祠堂在,文化自信就在,民族自信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