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一」万亿浦东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上海报道

上海本是华东一隅,自西向东渐次成陆,开发也是自西向东。

上海浦东,42年前,尽是阡陌纵横、芦苇摇曳的农田。199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强力推动下,浦东开发从上海地方的愿望和设想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随着开发开放的一声号角,“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两块牌子同时挂了起来。开发办,开始正式运转,从此浦东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开发开放历程。

在“老开发”们眼中,浦东是面对世界的开放,所以要按世界的标准来做。

今天的浦东300多家跨国地区总部公司云集,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 10多家要素齐聚。每年洋山港有近2000万箱集装箱吞吐量,每天20万人在浦东机场出发、抵达。

从1990年至今,浦东GDP从60亿元增长至万亿规模,翻160余倍。作为上海的市辖区,这块1210.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产生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江苏无锡与浙江宁波。

2020年,浦东将对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的目标,全力实施产业能级、项目投资、功能优势、土地效应、服务效能“五大倍增行动”,力争实现“万亿平台、千亿增量”。

30年间,浦东成为奇迹和速度的验证者。

到浦东去

今天的浦东,以占上海全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相比江苏、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上海集聚全球领先跨国公司总部,是中国大陆跨国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也是联通世界、链接全球资源的“桥头堡”。

2003年在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大会”开幕式上,传闻有记者曾问过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姜斯宪,“上海要建经济中心,为什么只有273家全球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姜斯宪哈哈一笑:“并非所有要来投资的外资企业,都是上海欢迎的。由于上海的地域面积狭小,所以上海特别欢迎能够推动上海支柱产业发展的外资,欢迎他们的总部落户上海。”

同年,2003年霍尼韦尔将其旗下所辖的所有业务部门的亚太总部迁至中国,随后又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了中国研发中心。

“浦东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将亚太总部迁至上海浦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市场,业务增长很快,地区总部应贴近这个市场,更好地满足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张宇峰告诉经济观察报。“在浦东设立中国区总部,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总部经济的好处不言而喻,就是税收供应效应。总部在,一般结算中心也在当地,无论是通过什么形式,有一部分税收是上交在总部所在地的。而个人所得税也是当地一笔不小的税收来源。此外,所带动的消费、产业以及就业等效益自不必多说。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市场机遇。外资企业在筹划布局中国业务时,已经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的上海浦东成了首选落脚地之一。

根据浦东新区商务委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浦东新区实到外资81.89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数量1814个,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这意味着,平均每月约有165个项目,每天超过5个项目在浦东落地。“浦东速度”背后,是浦东新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浦东大量外资的引进,优化了上海产业布局,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推动上海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升级。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浦东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4亿元,增长7%,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公开表示,202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幅指标确定在7%左右,力争实现“万亿平台、千亿增量”,一般公共预算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左右。

从经济总量看,浦东占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高。GDP占比1/3强,外向型特征带动外贸、外资占全市比重分别保持在60%和46%左右,工业、商业、投资等领域都占据约三成的体量。

从GDP总量排名来看,2019年有17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其中,2019年上海GDP总量381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2019年,北京GDP总量35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6.1%。深圳、广州紧随其后,GDP总量分别为26927.09亿元、23628.6亿元。

2019年GDP总值超2万亿元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北上深广和重庆。GDP总值超1万亿元,但低于2万亿元的城市有12个,分别是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南京、宁波、无锡、青岛、郑州、长沙和佛山。

而从GDP总量上看,上海浦东新区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排名第12位11986亿元的宁波市,在无锡、青岛、郑州之前。

硬核产业蓄力

从GDP构成来看,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在浦东新区的占比持续提高。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浦东新区的1.2万亿GDP中,第一产业为19.39亿元,下降9.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0.8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44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浦东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3%,比上年提高1.7%。

分领域看,涉及高技术、新业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领域增速快于全市。投资增速快于全市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快于全市5.1%;网上零售增速快于全市约6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快于全市约2.8%。

其中,金融业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增加值3835亿元,增长11.7%;以信息技术、新经济、总部经济为主的服务业增加值2906亿元,增长12.2%;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2%。工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

新产业方面,“硬核”产业蓄势发力。“蓝天梦”、“数据港”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创新药”、“智能造”增势稳定。

新业态方面,新兴消费模式蓬勃发展,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延续。网上零售销售额高速增长,增速达77.2%。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张江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约20%。新市场方面,加深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开拓国际贸易新市场。对东盟、欧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12.2%、3.7%和10.5%,明显快于进出口整体增速。在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萎缩的背景下,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8.2%的增速。

从功能引领看,金融方面,持牌类金融机构占全市近2/3;科创板上市发行企业占全市近7成。贸易方面,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47.3%;全市试点货物转手买卖贸易第一批试点企业204家,其中浦东142家,占全市70%,试点贸易额占全市98.3%。航运方面,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90%;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市64%;国际船舶管理企业39家,占全市32%,其中全球前十位有4家。总部方面,跨国地区总部占全市45%。科创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小巨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均占全市1/4强。

为什么要改革

而这一切,有赖于30年前的一声开放枪响。当年一张白纸,如今色彩斑斓。

1980年10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列举了上海经济指标在全国的10个第一,但是城市建设却有5个“倒数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全国之“最”;人均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上海市区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有91.8万多户,占全市户数60%左右,缺房户比重之大,为全国之“最”;上海平均每万辆车一年死亡人数为42.5人,车辆事故为全国大城市之“最”。对上海来说,它急需开辟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区,建设“新上海”,减压“老上海”。当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黄浦江之东。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我国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对中国来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20多天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正式设立,拥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

浦东开发资金最早也从外高桥保税区诞生。曾有媒体报道,在开发开放之初,浦东财政资金非常紧张,但大规模开发离不开大体量投入。捉襟见肘之际,改革者们创造出“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新模式,由政府土地部门先与开发公司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再由政府、银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时背书,最后进行验资后工商注册登记。依靠这种新模式,外高桥区域以“空转”而来的2.4亿元起步,将“生地”转化为“熟地”。而该创新模式为长三角其他区域所借鉴,很快就推动各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高速发展。

浦东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在全国推广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2013年9月自贸区在浦东落地以来,上海形成的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得以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作为“制度创新供给者”,通过制度创新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内经济改革提供经验支撑。以自由贸易账户为例,目前,已复制推广到海南、广东、天津等地自贸区。

在新时代,浦东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使命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