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为”可以“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的圣人治国之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无为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倍受瞩目,对其的解读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无数人困惑于无为的真正含义。

对无为常见的两种解读,一是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二是说,无为就是不妄为,不乱为,不做不该做的事,顺其自然,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无为也常被认为是消极。

上面的这两种解读,在某种角度来说,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第一种,很多时候无为的外在表现可能就是这样;而第二种则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无为解读的标准答案。我认为,这样的解读都未达到究竟。

很多人都说,老子根本就没解释什么是无为啊,恰恰相反,老子在《道德经》里其实是对无为做了很详细的说明的,下面跟我来看。

01

《道德经》一共有十二处提到无为,老子最早在第二章、第三章就接连提出了无为的概念,是以圣人的治国之道提出的。

先看《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叫“处无为之事”?就是圣人自己处于“无为”的境界或状态行事,这是圣人要求自己的。具体什么体现呢?其实下一句就是答案,“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看,圣人不光做,而且做这么多事情,但做了却“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这是圣人的“无为”。

再看《道德经》第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老子的说法变了,叫“为无为”。什么叫“为无为”?结合第三章的内容,我们可知道,“为无为”的实际含义是“使民无为”,即上面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综合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治国之道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圣人自己以“无为”行事,二是圣人使民“无为”。如此,可以“功不去”,“无不治”。

02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能了解到,原来“无为”是这样的,还有“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但似乎仍未触及到“无为”的灵魂本质。就是说,“无为”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解释“无为”这个词本身,我们需要回头再来说说这个“无”字。

现在我们一起回到《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在《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文章里说过,这里是老子对“无”和“有”两个重要名字的命名。

“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名是无法完全与“实”相符的。我们常说“无”的时候,潜意识的含义是没有,空无一物,是一种否定。老子就怕这种望文生义,以其“名”度其“实”的问题,所以开篇就重点来说这个问题。说了“无,名天地之始”,还要我们“常无,欲以观其妙”,还说“众妙之门”。

由于我在对《道德经》第一章解读的文章里详细说了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细说。

所以,我们知道,“无”是天地仍未分别出万物时的状态,这时的天地和“有”时没有区别,老子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而不同的是,有没有人的认知和分别。而无,才是天地本来的样子,这时的天地状态,和人无关。

如果明白“无”的真正含义,无为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无为既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也不是说按规律办事,而是我们要以“天地之始”的状态来做事。

我们看到,圣人处无为之事,是剥离天下人产生美丑、善恶等对立观念的分别心;为无为,是使民众脱离对名利的欲望而产生的争盗之心,都是回到天地之始无名无相的状态。

03

为什么老子这么推崇“无为”,圣人为什么要以“无为”治国呢?

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因为道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的。

因此,治国者如果能守道之无为,万物就会自己化生出来。从第二章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天下人皆知,万物自化源于人的天性。

万物既已化生,也就产生了欲望和妄为,此时,老子建议治国者以“无名之朴”镇之。什么叫无名之朴?天地之始,无名无相,名之为“无”,无名为其一也。所以,无名之朴,即为天地之始时,尚未命名时的朴素。

如此,民众的欲望也就减少了,人无欲则静,人人安静,天下自然安定。

我们看,第二章、第三章老子说圣人正是这样治国的,而这里给出了原因。

04

既然无为这么好,那么怎么才能无为?

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你看,老子又告诉了我们。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这么简单。

什么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为学,所为即为无物之有,常有即是为学;而为道,所为的是天地之无,常无则是为道。

所以,为学是学习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即要知万事万物,又要了解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万物既有,连绵不断,化生不绝,于是,为学需要每天不断更新新的认知。而为道正好相反,为道是要回归天地之始的无,所以为道需要每天剥离对万事万物名相上的执着,回到万事万物的无名无相的原点。

05

最后,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为什么“无为”才可以“无所不为”?

试想一下,若圣人以“有”治天下,既有,则天下则有美丑、善恶、贤愚之分。此时,如果爱美、扬善、举贤,则丑、恶、愚则不治,所以,站在“有”的基础上,所得必有所失。这样的结果也必然是有所治,同时也有所不治。

所以,圣人以“无为”治国,只有站在“无”的角度,才真正对万物没有偏私,美丑本来是一体,善恶本来是一体,贤愚本来是一体,没有分别,没有缺失,这样才能做到无不治。

END

分享感悟,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美。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的我账号:@灰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