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患者?学国学,析中庸之道——《中庸》解读一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现代的社会发展的太快了,在这快速的节奏下同时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个时代车轮片刻不停地向前滚动,好多人却因此而转化为了时代的产品,失去了梦想,同时自己也将自己的人格湮灭,为了生活不得不委屈求去,苟且这算是活着了,无限迷茫的深渊也就此开始了。从最开始的想干什么,变成了为了钱,为了利益,为了地位,不得不干什么,我理解你们,因为我也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当我很失落地抬头看向蓝天,我也能看见你们的影子。

但是悲伤的产品除了悲伤之外就别无所有了,哭多了只会让你面对困难委屈的时候继续哭泣。我不愿你们这样,我愿你们的内心得到释放,精神得到解脱。暮色降临不再害怕黑夜,独处一人不再孤单。所以我想再次拾起先秦传统文化,题解中庸,给予更多和我一样的中国人一些精神慰藉,让你们开始重新站起来,思考早已不再属于你们的支离破碎的生活。

打开《中庸》的第一章出现的第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换句欢说,就是我们刚出生就被赋予了本性,然后后来我们顺着本性去思考,再去做事情被称之为道,这时候我们人就有了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然后我们继续在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原则上继续修炼就叫做教。

可见中庸并不注重于最开始的本性,有性本善之说,亦有性本恶之说,但是我中庸不管你最开始的性善还是性恶,它所追求的是后者“修道”,修道则为修身养性,如何修身养性?在自己原有的为人处事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中庸是一门教人处事的学问。

接下来是“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君子为人处事必然会很谨慎,在有人的地方很谨慎,在没人的地方也会很谨慎。道于君子,片刻不能离,离开了一刻就不能称之为道,而道为率性,顺着本性为人处事,当你离开道的时候你就不能称为君子,不能称为品德高尚的人。

到这里我不免陷入深深地哀叹,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国哪里最乱,娱乐圈,多少人做娱乐能善始善终,其中又有多少人偏离了一次道,纵有才华三千,也因为负面消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艳照门事件,各大明星吸毒被抓事件,最近又被炒地火热的翟天临事件,比比皆是,都是因为一时的鬼迷心窍,为钱为名为享受,人前明星,背后生活乱七八糟,他们要是知道,道,须臾不可离也,何故会犯下这些错误,毁了自己的形象,毁了自己的事业,毁了自己的家庭,毁了广大粉丝对自己的信任和爱。

我知道这个时代充斥着悲哀,同时也充斥着欢乐与希望,有人在随意地践踏着努力建立的形象,随意践踏着《中庸》中的“道”,也有人须臾不忘“道”,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一如既往。姚明在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邀请时,没有通过自己的名声或者钱财为自己寻方便,要知道他在入学前已经名及中海外,并且还是老板。最后他的一句话却感动了所有人,“我用了七年的时间,才能够站在这里拿到毕业证书,未来将会持续的发展着,相信大家,相信自己。”4年的大学他之所以用了7年,想必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即使再花3年的时间去学高数,他也没有丢下自己的原则。

《中庸》第一章的最后一局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一句话一出直接为我们解释何为中庸之道,中庸即中和,那么何为中和?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则,遵循自己的本性做事,不能因为外在的利益驱使而遗失本性,忘却本心。如果在社会中,你不管身处何地在何时,始终坚持自我,那么你就达到了中庸了,所以中庸并不是取持中态度,也不是冷眼旁观的消极态度,中庸在我看来就是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每日好书单(欲更名为国学风云会)

希望通过古时学为今用,再现中国传统国学之恢弘。

希望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再现先秦百家争鸣之盛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