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学者苏立文研究称:《蒙娜丽莎》背景中的悬崖与北宋郭熙山水画相似?

■《贵妇与侍女》 佚名 18世纪

■郭熙 窠石平远图轴

■马国贤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铜版画,欧洲艺术家力图使自己的铜版画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效果。不惜让透视法失真,并在山峦边缘模仿中国画法打上苔点。

■达芬奇 蒙娜丽莎

美术史学者苏立文研究称:

欧洲人了解中国美术,认识中国美术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中国美术对欧洲绘画具有或缺乏什么影响?从马可波罗、利玛窦到郎世宁,几乎是观看、交流到影响三种不同程度的发展,比马可波罗晚半个世纪的大旅行家白图泰曾对中国美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曾言:“就绘画而言,没有其他任何民族,能够在绘画方面与中国绘画媲美,中国人的艺术天赋堪称出类拔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丢勒或是欧洲有名望画家中

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的第一个

尽管马可波罗在元代便来到了中国,但他在游记中对当时的中国美术少有着墨的地方。相比之下,比马可波罗晚半个世纪的大旅行家白图泰则曾对中国美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曾言:“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艺术方面的优秀技能和欣赏品位。这是一个普遍承认的事实,许多书籍和作者都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就绘画而言,没有其他任何民族,能够在绘画方面与中国绘画媲美,中国人的艺术天赋堪称出类拔萃。”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到达澳门,开始慢慢将中国瓷器运往西方,并很快形成了风气。英国已故著名美术史家苏立文在《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中写道,最早到达欧洲的瓷器中一定有曾出现在德国画家丢勒作于1515年的一幅素描作品中的两件瓷瓶,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两件这样的瓷瓶。丢勒这幅素描里画有与两根奇特柱子相连接的中国瓷瓶,一件明显是青花瓷,另一件从其高细形状看来,可能是被收藏家们称作“江南定”的明代象牙白瓷。丢勒这幅素描大概是欧洲有名望的画家表现出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的第一例。

伦勃朗淡墨水彩速写

与中国画的技法相近

荷兰画家伦勃朗收集了大量艺术品和古董文物,在他的藏品目录中写有中国瓷碗和小型瓷人像。伦勃朗曾经收藏过几幅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细密画,从他现存的莫卧儿细密画临摹品中可看出,他压制了自己惯常富有动态的笔触,转而尽力捕捉原件中那种细密、敏感的线条。这些临摹作品画在日本的和纸上。

苏立文认为,虽然尚未有足够证据证明,但也可推断出伦勃朗可能拥有或看见过中国或日本绘画。苏立文写道,观察他的素描,尤其是他自由的钢笔速写和淡墨水彩速写,便可发现他运用钢笔或画刷时结合了形式的清晰与书法式的活力,这些绘画特点与中国画的技法和感觉相近,在20世纪以前的欧洲绘画中很难找到。

苏立文同时提到,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某些背景画面中,特别是在15世纪意大利画家萨塞塔的《东方三圣人朝圣之旅》、15世纪末佛兰德斯画家帕蒂尼尔和16世纪意大利画家尼科洛·德·阿巴特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看起来像中国山水画似的奇异的风景背景。“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和《蒙娜丽莎》背景中的云雾朦胧的悬崖,与某些北宋山水画,特别是郭熙的山水画,具有相似的韵味甚至形式。”

苏立文在书中介绍:“意大利学者们首先注意到中国绘画,也是意大利博物馆率先展出中国绘画。”18世纪初期巴尔迪尼伯爵在意大利皮亚琴察建立了一座博物馆,馆内藏有极精致的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画,此外还有两幅中国人物长卷轴画和五张薄薄的绢画,上面画有两百个小小的人物和风景。

十七世纪欧洲艺术中

即有中国山水画出现

1635年,德国学者基歇尔因罗马拥有大量东方藏品,而不远千里来到了罗马。30年后,他出版了巨著《中国图说》,该书收录了利玛窦和其他人对中国的记述。书中有几幅铜版画插图是根据克鲁伯神父从中国带回罗马的中国绘画和木刻画制作的。其中一幅画着儒教和道教主要神灵的神像,明显是对中国木刻版画的精心仿制。

对于这一点,著名美术史家洪再新就曾介绍,“法国的伏尔泰、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高度赞扬儒家的实践理性, 以抨击贵族社会的腐化现象。

在《中国图说》中,另一幅画着一位淑女持鸟站立桌边。这位淑女人像取自中国绘画,但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欣赏趣味,画面满满地填充了想象的室内布景,淑女头顶上还挂了一张写着“窕”的中国字匾。为了突出中国文化气氛的场景,版画家还特意在桌子上似乎很艺术地摆放了一幅中国山水画,这可能是目前所能发现的中国山水画在欧洲艺术中的最早表现。

十七世纪出现专长于

中国风格的装饰派画家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中还介绍,十七世纪,法国画家华多的密友朱利安纳拥有大量中国图画,尤吉耶曾经根据华多和布歇的原画刻制了不少版画,他收藏有好几大件珍贵稀有的中国花卉画。他还藏有四大卷本的中国花鸟画,这些花鸟画后来被送到巴黎植物园。华多、布歇、弗拉戈纳尔这些法国画家一定对当时那些艺术品商人和雕刻家拥有的中国收藏很熟悉。而这段时间,已经出现了像皮耶芒和于埃这些专长于中国风格的装饰派画家。

巴黎国家图书馆保存有17、18世纪间运抵法国的中国图画和册页,那些艺术家可能也有机会见过这些东西。其中有几本花鸟画册和一本《十竹斋书画谱》,这本著名的木刻彩印版画集印行于1633年,可能在17世纪末被带到巴黎。还有四张属于一本山水画册中的绘画,极有可能是金陵文人画派中的叶欣的作品。

华多有一件作品似乎保留了中国原味,现存于巴黎华格纳收藏中的一架老式拨弦钢琴上的一块盖板,上面装饰有中国园林和人物。其中花鸟的绘画风格,而非绘画技术,是很具中国韵味的,很可能是画家根据进口的中国画册、屏风或墙画模仿制作的。

路易国王曾藏有《芥子园画谱》

洪再新在文章中认为,当时王致诚在给欧洲友人的信件中提及不少中国美术,但他们带回欧洲的绘画作品,却没有地道的中国大师的手笔,而是像郎世宁、王致诚那样部分被汉化的绘画稿,如乾隆一系列《告捷图》的画稿,就很难使马利尼等欧洲画家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妙处。尤其是那些广为流传的中国外销瓷上的绘画形象,距离卷轴画的水准更远,对此,传教士们再三提醒自己的同胞,不可用那样的媒介来想象中国人的形象和容貌。

同类的事件,在1699年,“安菲第德号”载着康熙赠送给路易十四的礼物,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的绘画”。除了36件折叠屏风外,还有3盒未装裱的屏风纸画和手工印制的墙纸。这些墙纸包括人物和静物等题材的图形,在英国北安普敦郡米尔顿庄园的“中国室”里,就贴满了这些墙纸。苏立文在书中介绍,“有的是木刻版画,有的是毛笔水墨画,还有的是拼贴。这些画都很漂亮,不过如果它们的主人认为这些画就是典型的中国绘画,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对中国绘画评价不高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路易国王拥有欧洲除罗马之外藏书最丰富的中国图书馆,而在这个馆里,则藏有一本1679年印行的《芥子园画谱》,雷姆撒在藏书目录中描述道:“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描绘风景和如何绘画花、鸟、虫等自然风物的绘画著作。”